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用近接型相似微小地震对判明干热岩热储层主要裂隙方位的研究

作 者: 张万鹏
导 师: 永野宏治; 罗绍河
学 校: 河南理工大学
专 业: 水文学及水资源
关键词: 干热岩 近接型相似微小地震对 倒频谱解析 裂隙方位
分类号: P31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2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地热能是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干热岩资源是地热能的一种,由于其埋藏深,开发利用所要求的技术水平较高,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一直沉睡在地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一些发达国家近年来陆续开始了干热岩开发利用方面的研究,并进行了相关试验。研究表明,水力压裂法是开发干热岩的有效方法之一,其原理是通过水力压裂在干热岩体中产生人工裂隙,水在该裂隙空间运移过程中吸收围岩的热量而成为人工热储层。为了提高干热岩热能的开采率和利用率,必须充分了解人工热储层的形态、位置,特别是主要裂隙的分布等情况。由于干热岩埋藏较深,传统的钻探、物探方法在探测范围和解析精度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然而,根据日本室兰工业大学永野宏治教授等的研究,基于声发射技术和信号处理的倒频谱解析法可以被用来判明深部人工裂隙的分布和方位等情况。因此,本人以1995~1996年在法国Soultz干热岩地热田水力压裂试验中获得的声发射数据为研究对象,通过坐标轴的转换还原了微地震波的性质;利用倒频谱解析法,检出了近接型相似微小地震对;之后,通过对近接型相似微小地震对的时间-倒频率分析,并结合时间-倒频率-倒频谱表示图,判明了P波的到达时间间隔;最后,根据P波到达时间间隔计算了近接型相似微小地震对的相对震源坐标,从而判明了人工裂隙网络中主要裂隙的进展方向。通过研究取得了以下成果:1.利用近接型相似微小地震对判明水力压裂干热岩人工热储层中主要裂隙的方位是可行的;2.根据相对震源坐标计算出了近接型相似微小地震对所代表的主要裂隙的长度,它们分别为11.6266m、10.3082m、32.1894m、19.9995m和12.9015m,实现了对人工热储层中主要裂隙的定量评价;3.判明了近接型相似微小地震对所代表的裂隙方位,它们分别为142°、145°、127°、116°和56°,为局部地应力的分析及生产井的布置提供了依据。

全文目录


致谢  4-5
摘要  5-6
Abstract  6-8
目录  8-10
1 前言  10-20
  1.1 选题依据  10-16
    1.1.1 干热岩型地热能  10-12
    1.1.2 储层裂隙的研究现状  12-15
    1.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5-16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16-17
  1.3 技术路线  17
  1.4 主要研究成果  17-20
2 近接型相似微小地震对的检出  20-34
  2.1 研究区概况  20-22
  2.2 微地震事件与近接型相似微小地震对  22-25
    2.2.1 微地震事件  22-23
    2.2.2 近接型相似微小地震对  23-25
  2.3 坐标轴的讨论  25-29
    2.3.1 P 轴方向的导出  25-27
    2.3.2 S_1轴方向和S_2轴方向的导出  27-29
  2.4 倒频谱解析  29-33
    2.4.1 倒频谱  29-31
    2.4.2 倒频谱解析法  31-33
  2.5 本章小结  33-34
3 近接型相似微小地震对 P 波到达时间间隔的判定  34-62
  3.1 窗函数  34
  3.2 时间-倒频率解析法  34-36
  3.3 模拟信号解析  36-38
  3.4 时间-倒频率-倒频谱表示图  38-40
  3.5 P 波到达时间间隔  40-61
  3.6 本章小结  61-62
4 人工热储层及主要裂隙特征分析  62-72
  4.1 相对震源坐标  62-64
  4.2 近接型相似微小地震对相对震源坐标的推断方法  64-67
  4.3 计算结果  67-69
  4.4 人工热储层属性及主要裂隙特征分析  69-70
    4.4.1 人工热储层属性  69
    4.4.2 人工热储层主要裂隙特征分析  69-70
  4.5 本章小结  70-72
5 结论及建议  72-74
  5.1 结论  72
  5.2 存在问题及建议  72-74
参考文献  74-78
作者简历  78-80
附件  80

相似论文

  1. 临沂市北城新区地热水成因机制及赋存规律研究,P314
  2. 昆明地热田Ⅱ块段地下热水系统溶质运移的数值模拟,P314
  3. 山东省地热资源特征及其分区研究,P314
  4. 昆明地热田Ⅱ块段地下热水系统渗流场的数值模拟及应用分析,P314
  5. 曲靖三宝地热水形成机制分析与开发利用潜力评价,P314
  6. 怒江跃进桥地区温泉成因机制分析与跃进桥温泉恢复替代方案研究,P314.1
  7. 沧县隆起雾迷山组热储层数值模拟及回灌分析,P314
  8. 辽河盆地地热资源定量评价,P314
  9. 温泉水中硫的形态分析,P314.1
  10. 弥渡温泉地质特征及成因模式分析,P314
  11. 云南省安宁温泉镇地热田模型研究,P314
  12. 重庆市北温泉景区温泉和钙华的地球化学研究,P314.1
  13. 衡水市地热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P314
  14. 宁城地热综合利用的可行性研究,P314
  15. 新疆阿拉珊温泉勘探方法及开发利用研究,P314.1
  16. 郑州市区深部地热资源水利用优化配置,P314.1
  17. 油田地热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究,P314
  18. 西藏羊八井地区遥感数据地温反演与地热异常探,P314
  19. 沉积盆地型地热田定量评价系统研究,P314
  20. 地热回灌示踪技术及热储模拟实验研究,P314
  21. 广州从化新温泉地热资源勘查分析与新地热井开发设计,P314

中图分类: > 天文学、地球科学 > 地球物理学 > 大地(岩石界)物理学(固体地球物理学) > 地热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