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西昆仑山前东段新生代褶皱冲断带构造特征与变形机制

作 者: 梁瀚
导 师: 汪新
学 校: 浙江大学
专 业: 构造地质学
关键词: 西昆仑山前 塔西南 逆冲推覆构造 断层相关褶皱 生长地层
分类号: P534.6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5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次论文主要利用地震数据,结合地表地质调查和遥感影像解译,并综合钻井、测井数据等资料,分析了塔西南地区和田—柯克亚挤压构造带西段克里阳—甫沙构造的构造特征,并建立了西昆仑山前东段新生代褶皱冲断带的构造框架,进而厘定了和田—柯克亚挤压构造带的变形时间,确定了其变形演化过程和变形机制,并讨论西昆仑山的隆升时间。克里阳—甫沙构造位于和田—柯克亚挤压构造带西段,东到桑株河,西至甫沙。东部克里阳段由南向北发育柯东构造和合什塔格背斜两排构造,西部甫沙段发育甫东构造、柯克亚背斜和固满背斜三排构造。铁克里克断层是西昆仑山体和塔西南凹陷的盆山分界断层,其下盘发育克里阳—甫沙断层贯穿柯东构造—甫东构造,克里阳—甫沙断层在克里阳段地表卷入侏罗系—上新统形成一条北东延伸的高陡构造带。柯东构造和甫东构造发育基底卷入构造,柯克亚背斜和合什塔格背斜—固满背斜是低幅度挤压背斜,挤压位移量向北东逆冲传递到麻扎塔格构造带。甫东构造向东、向柯东构造尖灭消失,柯克亚背斜向东、向柯东构造汇合克里阳段两排构造和甫沙段三排构造之间是连续渐变的转换,不发育横向走滑断层,柯东构造和柯克亚背斜为侧向生长的硬连接。在中新世中期(安居安组),阿其克(克里阳)构造(是甫沙构造的东端)开始形成;早上新世,柯东构造与柯克亚背斜的隐伏断层同期变形;到晚上新世,柯东构造持续变形,柯克亚背斜开始发育。西昆仑山前东段新生代褶皱冲断带挤压根带的和田—柯克亚挤压构造带东起和田,西到柯克亚,东西延伸近270Km,其挤压位移量沿古近系底部阿尔塔什组膏泥岩向北向塔里木盆地内滑脱,经过麦盖提斜坡传递到约220Km以外的北端前沿麻扎塔格构造带冲出地表,在地表形成一条北东向延伸的地形凸起。受和田—柯克亚挤压构造带的范围所限,麻扎塔格构造带东侧的玛东构造和西侧的群苦恰克构造、巴什托普构造没有在新近纪发育这套古近系底部膏泥岩作为滑脱层、且由南向北逆冲的挤压构造。西昆仑山前东段新生代褶皱冲断带适用临界锥形楔模型,古近系阿尔塔什组膏泥岩作为底部滑脱层,导致这个锥形楔的顶面坡度α近似水平并与底部滑脱层倾角β拆离。由于受到前陆沉降负载机制以及巴楚隆起的基底隆起影响,褶皱冲断带新生界沉积自身形成一套向盆地方向减薄的楔状体,楔形体内部不需变形调节形态,所以在中部麦盖提斜坡没有明显构造变形发生。和田南背斜以及克里阳-甫沙构造的生长地层指示和田-柯克亚挤压构造带的变形起始时间是中新世中期。结合西昆仑山前东段新生代褶皱冲断带区域剖面中显示的从中新世开始、向盆地内减薄的沉积楔形体,认为西昆仑山从中新世开始明显隆升。

全文目录


致谢  5-6
摘要  6-8
Abstract  8-10
目录  10-12
1. 前言  12-23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16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6-21
    1.2.1 研究现状  16-20
    1.2.2 存在问题与争议  20-21
  1.3 研究思路与取得的认识  21-23
2. 挤压构造变形的概念  23-33
  2.1 挤压构造几何学、运动学模型  23-24
  2.2 挤压构造分类  24-29
    2.2.1 断层转折褶皱(Fault—Bend Fold)  24-26
    2.2.2 断层传播褶皱(Fault—Propagation Fold)  26-27
    2.2.3 基底卷入式构造构造(Basement—involved Structure)  27-29
  2.3 生长地层与岩性的关系  29-31
  2.4 临界锥形楔机制  31-33
3. 西昆仑山前东段区域地质概况  33-43
  3.1 西昆仑山前东段及其周缘构造地质概况  33-41
    3.1.1 铁克里克断层  36
    3.1.2 康西瓦断层  36-37
    3.1.3 帕米尔突刺(帕米尔构造结)和喀什—叶城右行走滑转换带  37-39
    3.1.4 阿尔金左行走滑断层  39-41
  3.2 塔西南地区区域地层概况  41-43
4. 克里阳—甫沙构造建模  43-83
  4.1 概述  43-47
  4.2 克里阳段  47-57
  4.3 甫沙段  57-63
  4.4 克里阳—甫沙构造的变形时间  63-72
  4.5 克里阳段和甫沙段之间的转换关系  72-78
    4.5.1 克里阳段和甫沙段的转换关系  72-75
    4.5.2 克里阳—甫沙转换连接机制  75-78
  4.6 克里阳—甫沙构造变形机制讨论  78-83
5. 西昆仑山前东段新生代褶皱冲断带及其变形时序  83-106
  5.1 西昆仑山前东段新生代褶皱冲断带构造特征  83-101
    5.1.1 概述  83-84
    5.1.2 西昆仑山前东段新生代褶皱冲断带  84-96
    5.1.3 西昆仑山前东段新生代褶皱冲断带锥形楔机制  96-100
    5.1.4 讨论  100
    5.1.5 小结  100-101
  5.2 西昆仑山前东段新生代褶皱冲断带变形时序  101-106
    5.2.1 和田—柯克亚挤压构造带变形时序  101-103
    5.2.2 西昆仑山前东段新生代褶皱冲断带变形时序讨论  103-105
    5.2.3 小结  105-106
6. 认识和结论  106-109
参考文献  109-119
个人简历  119

相似论文

  1. 塔西南新生代磨拉石建造及其意义,P585
  2. 四川盆地米仓山前大两会背斜构造几何学与成因机制的研究,P542
  3. 陕西勉略宁三角地区地质构造特征、演化与成矿作用关系探讨,P611
  4. 塔西南坳陷与西昆仑造山带的耦合关系,P542.1
  5. 塔西南勘探开发公司炼油化工业务发展战略规划研究,F426.22
  6. 塔里木盆地西南地区石炭系沉积相及储层特征研究,P618.13
  7.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构造特征、变形序列及其与沉积作用的关系,P548
  8. 宁夏南部新生代盆地沉积演化及其对青藏高原东北角构造变形的响应,P618.13
  9. 青藏高原东北缘六盘山—马东山地区晚新生代构造变形综合研究,P542
  10. 塔西南侏罗系中下统层序地层格架与沉积体系研究,P534.52
  11.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哈拉阿拉特山推覆构造形成演化与构造建模,P542
  12.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克拉玛依—夏子街走滑构造,P548
  13. 塔西南古隆起迁移与油气分布规律研究,P618.13
  14. 塔里木西南坳陷二叠系沉积特征及形成有利烃源岩的环境因素研究,P618.13
  15. 雪峰山西部中生代逆冲推覆构造样式与变形特征,P542.1
  16. 内蒙古拉布达林盆地构造特征与变形演化序列,P618.13
  17. 陕南镇巴—紫阳地区构造特征及构造演化,P618.13
  18. 西藏谢通门县恰则铅锌矿特征及成因浅析,P618.4
  19. 黔中隆起及其周缘复杂褶皱—逆冲推覆构造及其动力学,P618.13
  20. 柴达木盆地北缘新生代构造特征与构造演化,P542

中图分类: > 天文学、地球科学 > 地质学 > 历史地质学、地层学 > 各时代地史及其地层 > 新生代(界)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