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气候变化对黄河流域陕西段的农业影响研究

作 者: 周忠惠
导 师: 韩清芳
学 校: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专 业: 植物资源学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气象要素 影响 认知 存在问题 应对措施
分类号: S162.5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136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气候变化增加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加剧农产品产量的波动,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农民增产增收等,从而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近年来气候变化问题已引发全球性的关注。本研究通过对黄河流中游陕西段榆林地区、延安地区、西安地区近60年的气候变化特征分析,说明该区域气候变化趋势。利用三个地区的气象产量变化曲线分析了气候变化对农业产量的影响;调查了该区域目前应对气候变化的现状,综合分析目前应对气候变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去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及政策性建议,为准确认识现阶段黄河流域中游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机环境影响提供资料,对区域农业应对气候变化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气候倾向率分析方法对1951-2010年黄河流域中游陕西段具有代表性气象站点的气温、降水、日照观测数据分析气候变化特征及趋势。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正处在暖期,并有暖干化趋势。60年来气温以0.344℃/10a的速率升高,冬季增温幅度最大,其次为春季;年均降水量波动较大,并以-11.83mm/10a的速率减少,夏秋季节降水减少幅度最大,春季次之,冬季减少幅度最小;日照时数呈整体减少趋势,减少速率为-53.16h/10a,秋冬季节平均日照时数减少幅度较大,以冬季最为明显。2.利用黄河流域中游陕西段榆林、延安、渭南地区三个地区1989-2009粮食产量、小麦、玉米的单产数据资料,以粮食作物单产(kg/hm2)为因变量,以时间为自变量,采用分段线性拟合,得到趋势产量方程为,1989-1998:y=236.02x-462957(R~2=0.4252);1998-2009:y=360.36x-712122(R~2=0.7924)。说明在研究区气候变化背景下,小麦气象产量增加不明显,玉米气象产量大幅增加。利用1991-2010年的各地区的气象总产量与年均温、降水和日照时数进行的相关分析表明,作物产量与气温升高呈正相关,与降水量减少呈负相关,与日照时数减少呈正相关,但均未达显著水平。3.通过建立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的评价指标,分析目前农业应对气候变化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气候暖干化趋势明显,对农业影响范围广且不确定;气候变化使生态脆弱区农业气象灾害及其损失更严重;气候变化进一步加重农业污染;农民对气候变化的认知水平较低,应对气象灾害的能力较差;社会、经济因素制约农民主动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性。4.针对研究结果和存在的问题,提出该区域当前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主要有:加强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建立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新技术体系;针对农业生产不同环节大力推广先进技术,发展低碳农业;转变政府对农业生产各方面的管理方式;提高农业生产主体对气候变化的意识;拓宽农业服务部门与农民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交流渠道;关注极端天气现象,提高气象服务水平和防灾减灾能力。

全文目录


摘要  5-7
ABSTRACT  7-12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2-18
  1.1 选题的依据与研究目的  12-13
    1.1.1 研究的背景和必要性  12-13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6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3-14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4-16
  1.3 研究内容  16-18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18-23
  2.1 研究区的地域特征  18-20
    2.1.1 陕西省基本概况  18-19
    2.1.2 研究区域地理条件  19
    2.1.3 研究区农业生产现状  19-20
    2.1.4 研究区气候变化趋势  20
  2.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0-23
    2.2.1 气象数据来源与方法  20-21
    2.2.2 调查研究方法与内容  21-23
第三章 黄河流域中游陕西段气候变化分析  23-31
  3.1 气温变化特征  23-25
    3.1.1 黄河流域中游陕西段 1951-2010 年平均气温及距平变化特征  23
    3.1.2 黄河流域中游陕西段 1951- 2010 年代际气温变化特征  23-24
    3.1.3 黄河流域中游陕西段 1951-2010 年气温季节变化特征  24-25
  3.2 降水变化特征  25-27
    3.2.1 黄河流域中游陕西段 1951-2010 年平均降水量及降水百分率变化特征  25-26
    3.2.2 黄河流域中游陕西段 1951-2010 年代际降水量变化特征  26
    3.2.3 黄河流域中游陕西段 1951-2010 年降水量季节变化特征  26-27
  3.3 日照时数变化  27-30
    3.3.1 黄河流域中游陕西段 1955-2010 年日照总时数及日照百分率变化特征  27-28
    3.3.2 黄河流域中游陕西段 1955-2010 年日照时数年代际变化特征  28-29
    3.3.3 黄河流域中游陕西段 1955-2010 年季节日照时数变化特征  29-30
  3.4 黄河流域中游陕西段气候变化结论与讨论  30-31
    3.4.1 气温变化特征  30
    3.4.2 降水变化特征  30
    3.4.3 日照时数变化特征  30-31
第四章 研究区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31-39
  4.1 对农业资源及投入的影响  31-33
    4.1.1 农业水资源变化  31
    4.1.2 对农业技术利用的影响  31-32
    4.1.3 对施肥量和农药使用的影响  32-33
  4.2 对农业种植结构的影响  33-34
  4.3 对产量的影响  34-39
    4.3.1 黄河流域中游陕西段 1989-2010 年播种面积与产量关系  34-35
    4.3.2 黄河流域中游陕西段 1989-2010 年小麦和玉米单产变化  35-36
    4.3.3 黄河流域中游陕西段 1989-2010 年气象产量变化  36-39
第五章 农业应对气候变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39-45
  5.1 气候暖干化趋势明显,对农业影响范围广且不确定  39
  5.2 气候变化使生态脆弱区农业气象灾害及其损失更严重  39-40
  5.3 气候变化进一步加重农业污染  40-42
    5.3.1 农民对气候变化使农业污染问题进一步加重的认知程度有限  40
    5.3.2 气候变化加重农业生产中的污染问题  40-42
  5.4 农民对气候变化的认知水平较低,应对气象灾害的能力较差  42-44
    5.4.1 农民应对气候变化认知水平较低,态度积极  43
    5.4.2 目前在农业生产中多采用传统适应性技术  43
    5.4.3 目前农业应对气候变化条件较低,需求涉及广泛  43-44
  5.5 社会、经济因素制约农民主动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性  44-45
第六章 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45-48
  6.1 加强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建立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新技术体系  45
  6.2 针对农业生产不同环节大力推广先进技术,发展低碳农业  45
  6.3 转变政府对农业生产各方面的管理方式  45-46
  6.4 提高农业生产主体对气候变化的意识  46
  6.5 拓宽农业服务部门与农民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交流渠道  46
  6.6 关注极端天气现象,提高气象服务水平和防灾减灾能力  46-48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48-51
  7.1 结论  48-49
  7.2 讨论  49-51
参考文献  51-53
致谢  53-54
作者简介  54

相似论文

  1. 大型汽轮机转子动平衡测控系统研制,TH877
  2. 吉林市城市意象解析,TU984
  3. 英语课堂形成性评估与学生学习态度研究,H319.3
  4. 英语专业学生的模糊容忍度和阅读理解成绩的相关研究,H319
  5. 基于高阶累积量的频谱感知技术仿真分析,TN911.23
  6. 断指再植患者重返工作的影响因素分析,R658.1
  7. 基于汉语听觉认知的事件相关电位的研究,R318.0
  8. 对农村初级中学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调查与研究,G633.6
  9. 市级旅游用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X820.3
  10. 基于能源消耗的建筑工程生态足迹评价,X826
  11. 英语背诵对提高农村学校初中生听力能力的作用探索,G633.41
  12. 低蛋白日粮添加合成氨基酸和小肽对肉仔鸡的影响,S831.5
  13. 小学英语教学中促进学生课堂参与的策略研究,G623.31
  14. 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B849
  15. “网络红人”现象及其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G41
  16. 手机媒体对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影响及对策研究,G641
  17. 福建省业余网球教练员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G845
  18. 中国碳排放水平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X502
  19. 公路环境影响公众参与评价量化模型研究,U41
  20. 建筑工程生命周期人体健康损害评价体系研究,R131
  21. 当代流行文化对“90后”价值观的影响研究,C913.5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农业基础科学 > 农业气象学 > 农业气候 > 气候与作物生长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