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春秋战国中原与楚文化区科技思想比较研究

作 者: 丁宏
导 师: 高策
学 校: 山西大学
专 业: 科学技术哲学
关键词: 春秋战国 中原文化区 楚文化区 科技思想
分类号: N09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34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科技思想是凝聚了时代和区域精神的文化精髓,它既内在地沉淀于典籍之中,又外在地体现于具体的器物工艺之上。中西方在不同地域上孕育了不同的文明,拥有不同的科学技术传统,其根源在于科技思想的差异。依托黄河和长江流域形成的中原和楚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两大源头,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也体现了不同的科学技术特色,其内在的原因正是科技思想的差异,而春秋战国是形成这一差异的重要时期。本文试图通过梳理春秋战国的典籍和考古实物,对这一时期中原和楚文化区的科技思想进行系统分析,力求“识其同”、“辩其异”,然后“汇其流”。本论文包括绪论,主体和结束语三大部分。主体部分由第一到第七章的系统论述构成。绪论部分,首先阐明了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其次,分析了国内外研究现状,界定了本论文的时空以及研究对象。最后,介绍了论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难点和创新。第一章,分析了春秋战国中原与楚文化区科技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首先,考察了中原和楚文化区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其次,探讨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原与楚文化区科学技术的交融和具有地域特色的科学技术;最后,阐明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原与楚文化区代表性的人物、典籍以及文化特征等人文基础。第二章,比较了春秋战国中原与楚文化区自然观的异同,侧重对天、地、人三者关系的分析。首先,分析了天与人的关系,针对中原和楚文化区都出现的天人相分倾向进行了论述和分析;其次,阐明了天与地的关系,着重论述了中原与楚文化区关于宇宙结构、宇宙本原、宇宙界限等问题探讨的异同;最后,探讨了天地人三者的关系,阐明了中原和楚文化区都将天、地、人视为一个整体的系统思想。本章重点论证了中原与楚文化区在自然观上“贵人事”与“明自然”的差异。第三章,比较了春秋战国中原与楚文化区科学观的异同,偏重从农学、医学等具体科学以及对物质、时空、运动与静止等科学现象的理解来考察科学观的不同。首先,考量了农学、医学、水利等科学实践的异同;其次,分析了中原与楚文化区对物质的本原、时空以及运动与静止等科学问题解释的异同。总体而言,中原与楚文化区的科学观都以实用为出发点,体现出实用理性的倾向,只是中原文化区更加“重经验”,楚文化区更加“重思辨”。第四章,比较了春秋战国中原与楚文化区技术观的异同,主要从具体的技术实践、技术本质等方面考察技术观的异同。首先,分析了冶金、纺织、水利等技术实践的异同;其次,比较了中原与楚文化区在技术实践中所体现出的技术本质的异同。总体而言,中原与楚文化区在技术观上都体现出因地制宜的思想,只是中原文化区更加“重实践”,楚文化区更加“重创造”。第五章,比较了春秋战国中原与楚文化区科学方法的异同,主要从科学观察、科学实验与科学想象等角度对具体科学方法的异同进行了分析。首先,考察了自然、物候、土壤、地学等科学观察的异同;其次,分析了中原与楚文化区相关的科学实验和科学想象的异同。最后,总结出中原与楚文化区在科学方法上都具有实用理性的倾向,只是中原文化区更加“重实际”,楚文化区更加“重想象”。第六章,比较了春秋战国中原与楚文化区科学认识的异同,主要对推类方法在科学认识中的应用,以及科学认识的基础、过程和目的进行了分析。首先,考察了推类方法在科学认识中的应用;其次,阐明了科学认识的基础,指出中原和楚文化区都将知识分为技术知识和科学知识两类;再次,分析了中原与楚文化区对技术认识和科学认识的过程及目的论述的异同。总体而言,中原与楚文化区在科学认识上都体现了关联性思维,具体而言,中原文化区更加“重力行”,楚文化区更加“重顿悟”。第七章,分析了春秋战国中原与楚文化区科技思想异同的影响因素。首先,分析了中原与楚文化区科技思想差异的影响因素,从自然环境、技术传统、文化氛围、政治环境等方面对春秋战国中原与楚文化区在科技思想上形成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其次,考察了中原与楚文化区科技思想相同的影响因素,从自然环境、科学技术、人才政策、文化交融等方面对春秋战国中原与楚文化区科技思想相同的因素进行考量。结束语部分,首先,进一步论证了春秋战国中原与楚文化区科技思想比较研究的重要性;其次,概括总结了春秋战国中原与楚文化区在自然观、技术观、科学观、科学方法和科学认识上的“同与异”;再次,论述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原与楚文化区科技思想对我国古代科技思想的影响;最后,在全文研究的基础上对后续研究进行展望。

全文目录


摘要  13-15
Abstract  15-19
绪论  19-41
  0.1 选题目的与选题意义  19-23
  0.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23-30
  0.3 时间界定和空间界定  30-35
  0.4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5-38
  0.5 研究难点与创新之处  38-41
第一章 春秋战国中原与楚文化区科技思想的历史背景  41-59
  1.1 春秋战国中原与楚的自然环境  41-43
    1.1.1 平原与丘陵:地理环境  41-42
    1.1.2 暖温带气候与亚热带气候:气候环境  42-43
  1.2 春秋战国中原与楚的科学技术  43-50
    1.2.1 侯马编钟与曾侯乙编钟:科学技术在交融中发展  43-47
    1.2.2 印纹软陶与印纹硬陶、原始瓷:科学技术区域性发展  47-50
  1.3 春秋战国中原与楚的人文基础  50-57
    1.3.1 孔、墨与老、庄:人物  50-54
    1.3.2 《管子》、《墨经》、《吕氏春秋》与《庄子》、《天问》:典籍  54-56
    1.3.3 重礼文、守法律与探玄理、顺本性:文化  56-57
  小结  57-59
第二章 春秋战国中原与楚文化区自然观的异同  59-85
  2.1 天人相分  59-73
    2.1.1 “怨天”与“疑天”:究天之识  59-61
    2.1.2 “天道远,人道迩”与“天法道”:天人相分  61-68
    2.1.3 “顺天”、“制天”与“道法自然”:天人关系  68-73
  2.2 天地结构  73-80
    2.2.1 先宇后宙与先宙后宇:宇宙概念  73-74
    2.2.2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与“道生一,一生二”:宇宙演化思想  74
    2.2.3 盖天说、浑天说与宣夜说:宇宙结构  74-78
    2.2.4 “天地有始”与“无极之外复无极”:宇宙界限  78-80
  2.3 天地人关系  80-83
  2.4 异同比较  83-84
    2.4.1 “贵人事”与“明自然”:异  83
    2.4.2 天人合一:同  83-84
  小结  84-85
第三章 春秋战国中原与楚文化区科学观的异同  85-105
  3.1 科学实践  85-94
    3.1.1 “铁犁牛耕”和“刀耕火耨”:农学  85-87
    3.1.2 秦医、灸炳与楚巫、祝咒:医学  87-91
    3.1.3 堤防与运河:水利  91-94
  3.2 科学解释  94-102
    3.2.1 水、精气与气:物质本原  95-98
    3.2.2 “宇、久”与“橐龠”:时间与空间  98-100
    3.2.3 “轮不碾地”与“时有终始,世有变化”:运动与静止  100-102
  3.3 异同比较  102-103
    3.3.1 “重经验”与“重思辨”:异  102
    3.3.2 整体思维:同  102-103
  小结  103-105
第四章 春秋战国中原与楚文化区技术观的异同  105-121
  4.1 技术实践  105-115
    4.1.1 “秦无庐”与“粤无傅”:冶金技术  105-110
    4.1.2 “齐纨鲁缟”与“吴越之麻”:纺织技术  110-113
    4.1.3 郑国渠与陂塘:水利技术  113-115
  4.2 技术本质  115-119
    4.2.1 “仁”、“爱”与“道”:技术观的目的  115-117
    4.2.2 “善假于物”与“机心不载道”:技术观的特征  117-119
  4.3 异同比较  119-120
    4.3.1 “重实践”与“重创造”:异  119-120
    4.3.2 因地制宜:同  120
  小结  120-121
第五章 春秋战国中原与楚文化区科学方法的异同  121-137
  5.1 科学观察  121-129
    5.1.1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与“埏埴以为器”:自然观察  121-124
    5.1.2 “橘逾淮而北为枳”与“种有几,得水则为继”:物候  124-126
    5.1.3 “渎田”与“丘陵”:土壤  126-127
    5.1.4 “齐之水……其民贪粗而好勇”与“楚之水……其民轻果而贼”:地学  127-129
  5.2 科学实验与科学想象  129-135
    5.2.1 小孔成像与“两小儿辩日”:光学实验与假说  129-131
    5.2.2 天平、桔槔与“与造化者同功”:科学实验与科学猜想  131-135
  5.3 异同比较  135-136
    5.3.1 “重实际”与“重想象”:异  135-136
    5.3.2 实用理性:同  136
  小结  136-137
第六章 春秋战国中原与楚文化区科学认识的异同  137-157
  6.1 推类方法  137-142
    6.1.1 木、禾与兰:类的概念  137-139
    6.1.2 “异类不推”与“类与不类,相与为类”:类的依据  139-141
    6.1.3 “类不可必推”与“同类相从,同声相应”:推类的结果  141-142
  6.2 科学认识的基础  142-145
    6.2.1 “闻、说、亲”与“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技术知识与科学知识  142-144
    6.2.2 “天官”、“天君”与“心”:科学认识的途径  144-145
  6.3 科学认识的过程与目的  145-154
    6.3.1 “摹略万物之然”、学以致用与“绝圣弃智”:科学认识的目的  145-149
    6.3.2 “学而知之”与“心斋”、“坐忘”:科学认识的过程  149-154
  6.4 异同比较  154
    6.4.1 “重力行”与“重顿悟”:异  154
    6.4.2 关联性思维:同  154
  小结  154-157
第七章 春秋战国中原与楚文化区科技思想异同分析  157-173
  7.1 春秋战国中原与楚科技思想差异因素分析  157-164
    7.1.1 区域性的自然环境  157-158
    7.1.2 技术传统  158-160
    7.1.3 文化氛围  160-162
    7.1.4 政治环境  162-164
  7.2 春秋战国中原与楚科技思想相同因素分析  164-171
    7.2.1 整体封闭的自然环境  164-165
    7.2.2 科学技术  165-166
    7.2.3 人才政策  166-169
    7.2.4 文化交融  169-171
  小结  171-173
结束语  173-177
参考文献  177-193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193-195
致谢  195-197
个人简历及联系方式  197-200

相似论文

  1. 春秋战国时期侠客与武术关系之考究,K225
  2. 春秋战国剑文化研究,K225
  3. 曾国藩的科技思想研究,K252
  4. 价值观与东周时期的齐秦军功爵制,K225
  5. 姓氏合一问题研究,K820.9
  6. 建国初期中共科技思想及其实践研究(1949-1956),K27
  7. 春秋战国时期商业道德的思想基础及价值取向,K225
  8. 杜亚泉科技思想研究,G322.9
  9. 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核心的国防科技思想比较研究,F426.48
  10. 时空视野下的春秋战国长城,K878
  11. 论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K225
  12. 范蠡故里问题研究,K225
  13. 春秋战国时期军事战争对体育发展的影响,G812.9
  14. 春秋战国时期布衣将相形成原因探究,K225
  15. 春秋战国时期的中下层妇女地位,K225
  16. 论江泽民对邓小平科技思想的继承与发展,G322.0
  17. 邓小平“高科技产业化”思想与中国高科技创新,G322
  18. 春秋战国与秦汉之间的音乐文化断层现象研究,J609.2
  19. 邓小平科技思想的实质与体系特征,A849.1
  20. 论周恩来的科技思想及当代价值,F092.7
  21. 春秋战国识人文化研究,K225

中图分类: > 自然科学总论 > 自然科学理论与方法论 > 自然科学史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