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中国共产党民主执政:理念、体制与运行机制研究

作 者: 陈蔚
导 师: 王立新
学 校: 南京师范大学
专 业: 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关键词: 民主执政 民主执政理念民主执政体制 运行机制 路径
分类号: D257.5101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962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民主执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总结,是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核心目标,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在要求和实质,是全球化时代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站在非执政党的立场,系统论述了民主执政的应然状态和何以可能。即执政党要实现民主执政,必须确立民主执政的理念、完善民主执政的体制、健全民主执政的运行机制。这个基于对民主执政完整过程的论述是论文的“核”。同时本文以为,在中国的特殊政治生态中,民主执政在当前最重要的着力点就是执政党的党内民主建设,它直接关乎民主执政的实践水平、实践路径。本文共分七个部分:导论部分介绍本文的研究缘起,相关研究成果的梳理,本文的研究框架与方法,交待本文的研究意义与基本思路。第一章论述民主执政的提出、内涵与意义。主要的创新在于:一是指出中国共产党“民主执政”的提出是执政党的执政自觉与自信的产物;二是对党和政府文件中民主执政的内涵做出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中国共产党民主执政”的三重内涵。即本文以为“所谓中国共产党民主执政,就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将民主精神和民主执政理念贯穿在执政体制的设置与完善中,并通过民主运行机制实现执政目的的实践过程。它包括民主执政理念、民主执政体制、民主的运行机制三个维度”。三是对民主执政提出现实意义的探讨,也是对本文研究价值的一个交待。第二章论述民主执政的理念,认为这是民主执政的前提。主要突破在于:通过梳理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提出的历程,指出共产党在执政实践中逐步构建了一个以“执政为民”为核心、以民主执政为关键和执政方略为外围的执政理念的三重理念体系。第三章论述民主执政体制,认为完备的民主执政体制是民主执政的硬件系统,是民主执政过程的核心。主要的突破:一是民主执政体制四个向度的概括,即认为民主执政体制包括民主的党政体制、党际体制、党群体制(党与社会关系)党内体制(见图表3—1);二是对传统的高度集权型执政体制固化的逻辑梳理及弊端的政治学分析,不泛泛而谈;三是对三代领导集体(包括十七大报告)在执政体制改革中的探索及其贡献从本文涉及的四个方面进行系统归纳;四是在健全民主执政体制的具体对策方面注重对现实问题的针对性。这一章也是本文的论述重点和分量最重之处。第四章论述民主执政的运行机制,认为要让民主执政这个陀螺真正运转起来。还必须建立民主的参与机制、决策机制和监督机制。最主要的贡献在于对监督机制的探讨主要针对中国执政体制中执政党的权力缺乏监督问题展开,侧重探讨对执政党的监督机制的完善。第五章探讨民主执政在当前的着力点,认为这就是党内民主建设。这既是文章的落脚点。也是对前文民主执政“内核”部分的呼应。主要的贡献:一是对民主执政在当前为什么必须落实到党内民主建设上做了理论与现实的分析;二是围绕党内民主建设突出的问题展开对策性探讨。结束语在主体结构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民主执政的实现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的水平与实现程度与经济发展、社会发育、民众的民主意识和执政党的建设水平成正相关关系。因此民主执政在中国的实现不仅要通过民主执政理念的落实、执政体制的健全与运行机制的完善,还应该走一条党内民主带动国家民主、社会民主与党内民主共同发展的道路。本文的探讨仅仅是对民主执政这个综合性课题的一个过程视角的粗略分析。

全文目录


内容提要  6-8
ABSTRACT  8-10
导言  10-32
  一、研究缘起  10-14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4-29
    (一) 西方经典理论中对政党与民主关系的论述  14-17
    (二) 国内相关问题的研究  17-29
  三、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  29-32
    (一) 研究思路与框架  29-30
    (二) 研究方法  30-32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民主执政:内涵及现实意义  32-57
  一、中国共产党"民主执政"的提出  32-35
    (一) 执政"民主"意识的觉醒  32-33
    (二) "民主执政"的提出与强调  33-35
  二、中国共产党民主执政的科学涵义  35-45
    (一) 党和政府文件中民主执政的内涵  35-39
    (二) "中国共产党民主执政"的三重维度  39-42
    (三) 与民主执政相关的几个概念  42-45
  三、中国共产党民主执政的现实意义  45-57
    (一) 有助于执政党按合法性规律执政  45-47
    (二) 有助于执政党吸取经验教训长期执政  47-54
    (三) 有助于执政党应对当前特殊的历史条件和执政环境的挑战  54
    (四) 有助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目标的实现  54-57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民主执政的逻辑前提:民主执政理念的确立  57-73
  一、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内涵  57-64
    (一) "执政理念"的提出  57-58
    (二) 执政理念是一个不同层次构成的理念系统  58-63
    (三) 执政理念关系执政事业的全局  63-64
  二、民主执政理念是民主执政的前提  64-66
    (一) 民主执政理念的内容  64-65
    (二) 民主执政过程需要民主执政理念的指导  65-66
  三、在执政目标的实现中落实民主执政理念  66-73
    (一) 落实民主执政理念,创新执政目标  66-68
    (二) 创新民主执政实践,实现执政目标  68-73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民主执政的核心工程:民主执政体制的完善  73-129
  一、执政体制的含义及价值  73-78
    (一) "执政体制"的内涵  73-75
    (二) 完善执政体制的价值  75-76
    (三) 与执政体制相区别的几个概念  76-78
  二、中国共产党执政体制的演变  78-105
    (一) "高度集权型"执政体制的形成  78-86
    (二) 高度集权型执政体制的变革  86-99
    (三) 三十年执政体制改革的成就  99-100
    (四) 目前"协调指导型执政体制"的缺陷  100-105
  三、民主科学的执政体制是民主执政的核心工程  105-108
    (一) 中国共产党民主科学的执政体制结构  105-106
    (二) 民主执政的核心是健全民主科学的执政体制  106-108
  四、遵循民主执政、科学执政原则,健全民主执政体制  108-129
    (一) 完善执政体制必须遵循的原则和评价标准  108-111
    (二) 健全党政关系体制  111-117
    (三) 健全党际关系体制  117-120
    (四) 健全执政党与社会合作体制  120-129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民主执政的根本保障:运行机制的健全  129-156
  一、优化政治决策机制  129-135
    (一) 政治决策及其构成  129-130
    (二) 建立民主决策体制  130-133
    (三) 完善民主决策机制  133-135
  二、完善民主参与机制  135-143
    (一) 完善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参与的机制  138-139
    (二) 完善民主党派参政机制  139-140
    (三) 完善基层群众参与的机制  140-141
    (四) 将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结合,根本上扩大民主参与  141-143
  三、完善民主监督机制  143-156
    (一) 人大的法律监督  144-146
    (二) 民主党派的政治监督  146-149
    (三) 民主监督的关键是党内民主监督  149-152
    (四) 加强社会监督也是民主监督的重要方面  152-156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民主执政在当前的着力点:党内民主的建设  156-189
  一、党内民主建设是民主执政在当前的着力点  156-164
    (一) 党内民主的特质  156-159
    (二) 党内民主的发育程度决定民主执政实践的程度  159-164
  二、党内民主建设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164-166
    (一) 党员权利虚置  164-165
    (二) 党内权力设置欠科学  165-166
    (三) 党内民主的运行缺乏科学程序设计  166
  三、加强党内民主建设,推进民主执政  166-189
    (一) 严格实行民主集中制,从根本上完善党的组织制度  167-176
    (二) 尊重党员主体地位,重构党内权力架构  176-185
    (三) 遵循权力流向,完善党内民主权利的运行程序  185-189
结束语:民主执政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艰辛的过程,需要合适的路径,踏实地实践  189-190
参考文献  190-196
后记  196

相似论文

  1. 基于Thermo-Calc三元共晶合金凝固路径的耦合计算,TG111.4
  2. 电缆巡检车图像引导技术的研究,U469.6
  3. 内点法在大型电力系统无功优化中的应用研究,TM714.3
  4. 动态环境下移动对象导航系统相关技术的研究,TP301.6
  5. 基于改进蚁群算法的机器人路径规划研究,TP242
  6. 当代广告舆论化现象研究,G206
  7. 加强中学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路径探究,G631
  8.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材的现状及发展路径探究,G633.3
  9. 山东省高校科研项目集成管理模式研究,G644
  10. 云南个旧锡多金属矿区砷污染地球化学研究,X50
  11. 社会学视角下完善基层党组织选举制度的路径思考,D267
  12. 服务型政府视角下的基层公务员工作压力与工作绩效研究,D630.3
  13. 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改革与完善的路径选择,D25
  14. 大学生愤怒情绪、睡前思维控制与睡眠质量的关系研究,B842.6
  15. 校企合作创新网络的结构模式和运行机制研究,F273.1
  16. 基于程序切片的电子海图系统软件测试技术研究,TP311.53
  17. 当代中国汽车类杂志的发展路径与对策分析,G239.2
  18. 建设学习型政党的依据与路径探析,D261
  19.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群体专业知识扩散路径研究,G451.1
  20. 和谐社会视域下返乡农民工子女教育路径研究,G521
  21. 思想政治课教学反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G633.2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中国共产党 > 党的领导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