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新闻叙事与文化记忆

作 者: 杨琴
导 师: 蒋晓丽
学 校: 四川大学
专 业: 文艺与传媒
关键词: 史态类新闻 类型考察 新闻叙事 传播价值
分类号: G210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1208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在业界对新闻即时性的关注日益高涨的同时,一个在新闻中早已存在却长期被忽略的“新事物”——着眼于报道过去事实的史态类新闻在业界里悄然开枝蔓延成为一种现象。“新事物”已然出现,探索就不可避免。但目前学界尚缺乏相关的系统的论述。有鉴于此,本文试图运用文化研究中的文本分析及其它相关方法,从理论和功用层面对这一“新现象”进行学理性透视。着重阐述了史态类新闻作为新闻的一个重要分支,具有新闻不变的内涵,同时也在文本叙事等方面展现出独特之处。史态类新闻的复活不但根基于其丰富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更得力于其内在的多重传播价值。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基本内容中:第一、概念的建构。对于一个“新事物”,概念的建构是其学理化的逻辑起点。在切入史态类新闻内涵前,立足于史态类新闻衍生于新闻的特性是我们全面辨析史态类新闻概念无法回避的逻辑前提。而目前在学界业界公认的“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一定义已随实践愈显苍白,因为它无法涵盖当今如春笋般涌现的各种新闻新生类。因此,在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本文根据自己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对发展中的“新闻”定义进行梳理并导出自己的工作定义:“新闻是被报道的,公众欲知、应知、未知的事实的信息”。该概念包括新闻的三个维度:史态类新闻、现态类新闻和拟态类新闻。在此基础上,建构出史态类新闻的基本含义“是报道内容主体为与新近事实相关联的过去事实的新闻。”进而分析其独特的内涵即报道事实静态化、借新闻由头而复活、具有清晰的认知性等。通过概念的建构,赋予史态类新闻独立的意义。而由概念到动因是理论建构的基本取向。从理论上看,历史与新闻视野的意义融合为史态类新闻生发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历史与新闻的意义之环中,意义所及,一切都是新的;只要赋予新的意义,一切历史就具有新闻的价值。从实践来看,消费文化让受众在精神上成为孤独的流浪者,而怀旧则化解了人们面对现实的诸多忧虑,促使人们在怀旧中参照历史坐标确定前行轨迹。正因为如此,传统新闻价值观逐渐变化,时效性不再是一切,意义及深度成为业界关注的重点,因而说新闻价值观的转变为史态类新闻复活提供了基础,而社会需求与媒介满足的契合则成为史态类新闻勃兴的动力。第二、类型考察。作为一种新闻文本,史态类新闻与其它文本既有相似点,也有其独特之处。从类型学角度考察,史态类新闻的文本类型最典型的有解密新闻和纪念性新闻:解密新闻是对长期隐蔽的历史事实进行揭密式的阐释,它最为完整地体现了史态类新闻的特征,而纪念性新闻是借纪念日做等时距报道,尽管它既具有史态类新闻的特征,也有现态类新闻的一些特征,但从目前文本的呈现上看,更多的是借新闻由头报道过去事实,因而将其归类于史态类新闻。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史态类新闻只有两种类型,事实上它在其它类型的文本中也存在,只是特征不如前二者明显。从史态类新闻的传播载体来看,不同媒介上的史态类新闻也都各具特色,报纸史态类新闻以文字见长,样式非常灵活,广播史态类新闻以声音传情,讲究语言的口语化,电视史态类新闻则文声画结合显得非常形象生动,而网络新闻则集报纸广播电视于一身,实施多媒体立体化的报道,赋予受众意义的无穷尽。第三、文本叙事。对史态类新闻的文本叙事进行麻雀式的解剖,是为其制作提供一种范式。史态类新闻文本具有固定的叙事结构,即大多由概述和新闻故事组成。但它与其它新闻文本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其新闻故事的构成因子中,场景是由近场景(新闻由头)和远场景组成,其核心事实主要由距当下时间较远的过去的事实组构而成,而当下事实只是为核心事实作衬托。因此,史态类新闻比较讲究叙事策略,这主要体现为其叙述者的复杂化,叙事视角的多元化,并通过文本的互文保持受众的陌生感,利用悬念与延宕来延续受众的注意力,使用细节构筑真实抓住受众的兴趣点,通过多种叙事手法的运用,史态类新闻弥补了因时效性不足带来的缺憾,使文本更具可读性和深度。第四、多重传播价值。作为一种新闻话语,史态类新闻始终都在建构意义。而意义的建构会受到“主导文化秩序”的限制。史态类新闻因强调一种国家/民族精神,使其与官方话语达到“意义共契”,成为构建主流文化及其意识形态的一个生成点和一支辅助力量。对于新闻从业者而言,史态类新闻复活的另一功能就是负载着新闻从业者的使命而前行。它不仅拓展了新闻信息资源,推动新闻传播的知性化,还进一步彰显新闻专业主义,实践着娱乐化浪潮中新闻从业者的人文关怀。与此同时,史态类新闻满足了受众的求知需要,成为其前行的参照坐标,还实现了受众的审美期待。更为甚者,史态类新闻作为一种文化记忆,真正成为了传受主体传播价值的共振点,它既是一种文化传承,更是传受主体怀旧情结的释放和实现。第五、发展走向。在全球化语境下,在多元文化的浸润中,随着新闻传播理念的变化,“新事物”——史态类新闻也会渐趋完善和系统化,其形式和内容会进一步丰富和多样化,并走向生态化的发展。但应注意的是,尽管史态类新闻在实践中不断进发出创造力和生长力,但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的它多数还不规范,有的仅仅是一种雏形,如果没有阳光和呵护,它或许就象一棵幼苗受到风吹雨打而夭折于消费文化的侵蚀里。因此,对史态类新闻的展望既是一个学理层面的预测,同时也是一种悄然的提醒。总之,本文从学理和功用两个层面为本命题的核心概念“史态类新闻”建构了一种理论和框架,进行了带有原创色彩的系统研究。这对于新闻学理论而言,则意味着一个新的空间的建构。当然理论探索无止境,我所做的仅仅是一件“抛砖引玉”的工作,期望引出问题供大家进一步探讨。正因为第一个吃螃蟹,而已有研究资料又较为缺乏,这可能会使结论只具一孔之见,而无普遍代表性。

全文目录


摘要  2-5
Abstract  5-13
绪论  13-31
  一、“史态类新闻”现象  13-15
  二、本命题之现实依据  15-22
  三、本命题之研究综述  22-26
  四、本命题之基本设计  26-31
第一章 史态类新闻的概念建构  31-67
  第一节 史态类新闻——新闻的分支  31-47
    一、新闻概念的再厘定  31-42
    二、新闻种类的新分法  42-45
    三、史态类新闻的界定  45-47
  第二节 史态类新闻的特点呈现  47-51
    一、报道事实静态化  48-49
    二、借新闻由头而复活  49-50
    三、具有清新的认知性  50
    四、表现手法的灵活性  50-51
  第三节 史态类新闻生发的多维动因  51-67
    一、新闻与历史视野的意义融合——史态类新闻生发的理论依据  51-56
    二、新闻价值取向的转变——史态类新闻复活的现实依托  56-63
    三、社会需要与媒介满足的契合——史态类新闻勃兴的实践动力  63-67
第二章 史态类新闻的类型考察  67-98
  第一节 史态类新闻典型的文本类型  67-85
    一、解密新闻:揭密式展示  68-73
    二、纪念新闻:依托纪念日、等时距报道  73-85
  第二节 史态类新闻的媒介表现  85-98
    一、报纸史态类新闻:文字见长 样式灵活  85-87
    二、广播史态类新闻:声音为主 语言口语化  87-90
    三、电视史态类新闻:声画结合 形象生动  90-95
    四、网络史态类新闻:多媒体 立体化展示  95-98
第三章 史态类新闻的叙事分析  98-144
  第一节 史态类新闻的叙事结构  99-118
    一、标题和导语  102-103
    二、新闻故事  103-118
  第二节 史态类新闻的叙事策略  118-144
    一、叙述者的复杂化  118-122
    二、多元化的叙事视角  122-129
    三、文本的互文  129-136
    四、悬念与延宕策略的结合  136-141
    五、细节策略构筑真实  141-144
第四章 史态类新闻的传播价值探究  144-201
  第一节 意义共契——新闻监管者视角下的传播价值  145-159
    一、主流话语对历史书写的重视  146-149
    二、重构民族精神——史态类新闻与主流话语的意义共契  149-155
    三、意义共振的深层机制——意识形态化的媒介  155-159
  第二节 精神守望——新闻从业者角度下的传播价值  159-175
    一、新闻信息资源的拓展  160-163
    二、新闻传播知性化的助推  163-166
    三、新闻专业主义的彰显  166-170
    四、娱乐化浪潮中人文精神的践行  170-175
  第三节 需求满足——受者角度下的传播价值  175-184
    一、满足受众求知需要  177-178
    二、成为受众前行的参照坐标  178-180
    三、惊叹、愉悦——受众审美期待的实现  180-184
  第四节 文化记忆——传受主体传播价值的共振点  184-201
    一、理论追述——记忆与文化记忆  184-191
    二、文化记忆的延续  191-195
    三、怀旧情结的释放与实现  195-201
第五章 全球化语境下的史态类新闻走向  201-221
  第一节 史态类新闻的发展语境——全球化与多元文化的共存  201-211
    一、全球化——史态类新闻发展的现实境况  201-207
    二、文化多元化——史态类新闻发展的动力源  207-211
  第二节 史态类新闻的生态化发展  211-221
    一、发展前提——生态化的传媒环境  212-214
    二、史态类新闻发展的生态化  214-221
结语  221-223
参考文献  223-232
科研成果简介  232-234
致谢  234

相似论文

  1. 新闻周刊封面故事叙事分析,G210
  2. “媒体博客”的传播价值及其应用方法研究,G206
  3. 《南方周末》“往事”版探析,G213
  4. 作为政府公关的灾难叙事,G206
  5. 《中国日报》特写的叙事学分析,H15
  6. 《晋察冀日报》报告文学研究,I207.5
  7. 大众媒介在危机传播中的价值取向研究,G206
  8. 党报摄影专题报道的民生视角分析,G212
  9. 试析《人民日报》的他者叙事,G212
  10. 近二十年《三国演义》影视传播及价值实现研究,J905
  11. 论中国军事题材电视剧英雄形象的嬗变及传播价值,J905
  12. 台湾电视民生消费新闻叙事分析,G222
  13. 电视媒介文化传播价值研究,G206
  14. 传播学视角下的记者博客研究,G206
  15. 新闻故事化报道探究,G212
  16. 新媒体视觉报道的传播特性和传播价值,G206
  17. 电视新闻的叙述话语研究,G222
  18. 网络流行语传播属性与价值研究,G206
  19. 幽默新闻摄影的传播价值分析及传播境况思考,J419.1
  20. 报纸灾难新闻的叙事研究,G212
  21. 灾难性题材新闻摄影传播的价值分析与伦理思考,G212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信息与知识传播 > 新闻学、新闻事业 > 新闻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