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随处体认天理

作 者: 童中平
导 师: 高瑞泉
学 校: 华东师范大学
专 业: 中国哲学
关键词: 湛甘泉 王阳明 陈白沙 “大心”论 随处体认天理 勿忘勿助 致良知 自然 自得
分类号: B248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244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湛甘泉是明代中期与王阳明同时的达官鸿儒,早年受学陈白沙,承其“自然”、“自得”之学,而有“随处体认天理”之悟,深得白沙为学旨趣,备受白沙赞赏,最终成为其衣钵传人。甘泉哲学在宇宙论上受张载气一元论的影响,主张气乃宇宙万物之本原,理不离气,对程朱理学理气二分的“支离”之弊进行了批评。在心性论上,甘泉提出了“心体万物而不遗”的“大心”论,认为“心”不仅仅是人的形体所包围的、具有虚灵知觉功能的主体认知之心:更重要的是,它既是包乎天地万物之外,又贯乎天地万物之中,既内在又外在的本体之心,心即性,心即理。在知行观上,甘泉把“知”与“行”结合起来,主张“知行并进”,一方面批评了程朱理学知先行后、重知轻行的知行观;另一方面,又对当时阳明学的“知以兼行”和阳明后学“离行言知”的禅学倾向予以了纠正,为明末清初儒家经世致用学风的回光返照发出了先声。甘泉哲学以“随处体认天理”为核心理念,以“体万物而不遗”之心为本体,以“勿忘勿助”为体认法则,以自然自得为理想境界,既强调于意、心、身上“主敬”,以“敬”始,以“敬”终,又突出于家、国、天下之事事物物上察见天理的极端重要性和体认工夫的不可间断性,把心身、内外、动静等等都统一于一“心”,于百姓日用间知行并进,最后完成圣贤人格的培养,达到绝对自由的“天人合一”境界,从而兼有程朱理学派“格物穷理”的外求和陆王心学派体悟本心的内省两方面的内容。甘泉哲学的这种调和倾向,一方面吸收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积极成果,表现出极强的包容性;另一方面,甘泉合理气、心性、心理、心气、内外、动静、知行于一体的“自得”之学既避免了陆王心学“是内非外”的“偏倚”之病,又摆脱了程朱理学的“支离”之弊。主“心”和主“一”是甘泉哲学的两个基本特征。就前者而言,甘泉一方面主张“气”是生成万事万物的“种子”或根本,认为“宇宙间一气而已”:但另一方面在他“随处体认天理”的核心命题中,“天理”既包含有宇宙世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物理”,又将社会生活的人伦道德从人伦日用中独立出来,并赋予它本体论的意义;然后从人心具有“虚灵明觉”的认知功能出发,把心的思虑作用无限膨胀,使宇宙万事万物无不涵摄于“心”内,从而得出“天理在心”、“心体万物而不遗”的结论。“心”在甘泉哲学中成了凌驾于宇宙万物之上的至高本体,故甘泉哲学在性质上呈现出明显的心气二元,以心为主的心学特色。就后者来说,甘泉认为理气、心性、心理、心气、内外、动静、知行等皆“不可对言”,任何歧而二之、偏内偏外的做法都将导致“支离”之弊,故主张把它们看作对立的统一体,做到理气、心性、动静、知行等的“合一”,甘泉哲学因此而可以被称之为“合一”哲学。甘泉哲学自诞生五百多年来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中国学术史上也没有获得应有的地位,这与其对中国古代学术发展所作的贡献极不相称。湛甘泉作为陈白沙的学术继承人,对白沙思想予以继承、修正和发展,成为白沙殁后岭南学派的中流砥柱,对岭南学术的繁荣和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甘泉与阳明私交甚笃,在学术上,甘泉以“随处体认天理”与阳明的“致良知”之教分庭抗礼。他们通过书疏往来和当面切磋,互相启发,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学说。在他们相互辩难的过程中,甘泉对阳明思想的形成和完善所产生的重大影响是不可否认的。此外,甘泉哲学融合程朱陆王,把“尊德性”和“道问学”结合起来,即心学即理学,敢于向权威提出挑战,独树一帜,对明代学术由心性之学向经世致用之学的转向起到了先导性的作用。由此可见,甘泉哲学是明代心学发展的一个重要中间环节,乃至于它对整个宋明理学的发展都起到了承上启下重要作用。

全文目录


内容摘要  6-8
ABSTRACT  8-13
绪论  13-21
第一章 甘泉哲学的历史渊源  21-43
  第一节 甘泉生平  21-24
  第二节 甘泉哲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24-29
  第三节 甘泉学术之路向  29-34
  第四节 甘泉哲学的理论渊源  34-43
第二章 理气论——对宋儒理气二分的批评  43-59
  第一节 宋儒的理气观  43-51
  第二节 湛甘泉对宋儒理气观的批评  51-59
第三章 心性论——对宋儒析心与性为二的批评  59-74
  第一节 “虚灵知觉”之心  59-66
  第二节 “体万物而不遗”之心  66-74
第四章 知行论——“随处体认天理”与“致良知”说比较  74-112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知行论”  74-81
  第二节 王阳明的“良知”与“致良知”说  81-88
  第三节 湛甘泉对阳明学的辩难  88-112
第五章 甘泉哲学的基本特征  112-128
  第一节 心气二元 以心为主  112-115
  第二节 体用一原 显微无间  115-128
第六章 甘泉哲学的历史地位  128-139
  第一节 甘泉对陈白沙思想的承传与修正  128-135
  第二节 甘泉哲学的历史地位  135-139
参考文献  139-144
后记  144

相似论文

  1. 词义消歧语料库自动获取方法研究,TP391.1
  2. 增强自然复氧—有效容积土壤渗滤系统脱氮的研究,X703
  3. 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制度研究,X36
  4. 王阳明教化哲学研究,B248.2
  5. 云南省开展电矿结合研究,F426.61
  6. 棉铃虫与烟夜蛾寄主选择机制的比较研究,S435.622.3
  7. 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野生大豆自然居群的遗传特征、群体分化及其与栽培大豆遗传关系研究,S565.1
  8. 仿真平台中基于游戏引擎的展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TP391.41
  9. 薇尔·普鲁姆德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评析,B82-05
  10. 论中国小学音乐教育中的自然主义教育观,G623.71
  11. 热管自然制冰技术研究,TD727
  12. 鄱阳湖区耕化与生态环境变迁(1840-2010),X171
  13. 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整评估与论证研究,S759.9
  14. 论马克·吐温的人文主义观,I712.06
  15. 宋代易学阴阳自然观视域下乾坤卦义考,B221
  16. 周礼全意义理论研究,B812
  17. 硬件描述语言的哲学分析,N02
  18. 威廉·莱斯生态批判理论诠解,X2
  19. 全阴囊Ⅲ°烧伤的不同修复方式对猪生精细胞Bcl-2、Survivin蛋白表达的影响,R644
  20. 面向领域的数据库问答系统关键技术研究,TP311.13
  21. 斯坦贝克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研究,I712.074

中图分类: > 哲学、宗教 > 中国哲学 > 明代哲学(1368~1644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