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汉藏语系的语言关系及其分类

作 者: 邓晓华
导 师: 尉迟治平
学 校: 华中科技大学
专 业: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关键词: 汉藏语系 语言关系 数理分类 计算语言学 分子人类学 词源统计分析法 语言接触
分类号: H4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6年
下 载: 519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许多语言及方言的归属问题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传统的语言分类方法,凭经验作定性分析,无法作语言之间亲缘距离关系程度的数量描述。因此相关结论的可信度均值得重新商榷。本文的目的是根据计算语言学的原则,利用计算机手段以及分子人类学和词源统计法等先进方法,对汉藏语系的语言及方言的发生学关系做出科学的测定和分类。运用距离法和特征法来描述语言之间亲缘距离的程度,全面且系统地评价汉藏语系的语言及方言的亲缘关系,从而作出科学的分类。所使用的数理树图可以从整体上把握所有语言的相互关系,并可以发现一些有意义的理论问题,例如预测不同词的变化速度和替换方向以及计算出中国的语言及方言分裂的年代。本文的意义在于建立起中国的自己的语言及方言的分类的数学模型,建立基于语言遗传信息的系统树与基于生物遗传标记的系统树的亲缘距离以及地理分布的距离的比较研究基础。这是运用计算语言学结合遗传学来处理中国语言信息的开创性研究。本文运用词源统计分析法及分子人类学方法对中国境内的汉藏语系的语言及方言作出数理分类以及亲缘关系程度的描述,并通过树枝长短来表示距离关系。显示汉藏语系的语言及方言的类簇和分级层次。同时计算出汉藏语系诸语言的时间深度,并分析其形成过程。研究发现一种语言中的不同的词汇范畴具有不同的变化程度,即使是基本词汇的变化程度也不能假定为一种相同的值的理论。Swadesh的词表虽已成功适用于世界上上千种语言(“罗赛塔计划”Rosetta Project),但却无法以中国的语言来验证。本研究认为Swadesh的100词可以用作汉藏语系的语言及方言分类的标准。本文具有语言理论上的贡献。从分类的结果看,更正了一些传统的错误分类,对解决学术界长期以来因传统分类引起的争论,提出了更科学的方法和结论:如畲语的归属;研究证明白语、羌语、土家应当分别独立为一个语支;临高分别跟黎和壮的亲缘关系最近;而传统的分类都认为临高话只跟壮语关系最近,而与黎关系最远,临高与黎体现为不同语支之间的关系。从语言进化树形图的结构变化,提出应当重新检讨传统的西方历史语言学的谱系分类的框架,即仅仅只在一个语言的平面上,人为的划分语族、语支、语言、方言;这种方法太过于简单,并已过时,体现不出语言的分层和整体结构。从树图看,语支这一层次不是固定不变的,呈动态状态,而且是多层次的,即不止一个语支,树图的每个分离点都可等同于“语支”的位置。语言进化树形图能够改进传统的分类理论,更好的反映语言的分层和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采用每千年保留率的平均值的计算方法,不仅仅计算出每对语言的分离时间,而且计算出树图各个分离点的分离时间。其结论与考古学与人类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一致。我们的计算结果不同于许多语言学家已有的看法。希望揭示东亚语言与民族演化进程的特殊性以及历史比较法的局限性。认为南岛语族生活在以华南为中心的广大区域,约4000B.P.开始分离,并经东南沿海或西南-中南半岛向台湾及南洋群岛扩散。研究发现南方汉语方言具有“地域共同传统”,即一个地域内的许多不同的区域性文化,彼此之间的交往对于形成这个地域的共同特征具有很大作用。语言学主流研究中的“汉民族中心主义”理念已经过时。传统的历史语言学主要依据由专家知识出发的系统化经验法则,重建“想像”中的古代语言。但并无法直接验证。与传统分类相比较,虽然材料和方法不同,但分类的结果与传统分类大致相同,并能发现传统定性分类的缺陷。与传统语言学研究不同在于:这种方法可以用公式来推导,并可反复使用和验证的。这对解决长期以来的学术界因为传统的分类而产生的争论,提供一个数理分类的样品。而其成功的范例的研究方法,可推广至更多的语言及方言的分类。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12
1 导言  12-21
  1.1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价值  12-13
  1.2 项目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以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17
  1.3 拟采取的研究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17-18
  1.4 词源统计分析方法的基本原则  18-21
2 苗瑶语族语言的亲缘关系及其时间深度  21-48
  2.1 苗瑶语民族的人口和分布  21-23
  2.2 苗瑶语族语言的关系的研究概况  23-27
  2.3 词源统计分析方法在苗瑶语族语言的亲缘关系的比较研究中的应用  27-32
  2.4 苗瑶语族语言的亲缘关系的分析  32-41
  2.5 苗瑶语族与其他语族的关系  41-43
  2.6 苗瑶语族的发展谱系及分裂年代  43-46
  2.7 结语:语史观和方法论上的重要意义  46-48
3 藏缅语族语言的数理分类及其形成过程的分析  48-65
  3.1 藏缅语族的民族、语言、人口及分布  48
  3.2 藏缅语族语言的传统分类  48-51
  3.3 藏缅语族语言的计量分类  51-58
  3.4 藏汉分离及藏缅语族内部各语言分离时代  58-61
  3.5 藏缅语族与其他语族的关系---区域文化共同体接触融合的结果  61-62
  3.6 关于东亚语言与民族演化进程的几点思考  62-65
4 壮侗语族语言的数理分类及其与汉语、南岛语的关系的研究  65-97
  4.1 壮侗语族的语言、民族、人口及其分布  65-66
  4.2 壮侗语族语言的传统分类  66-71
  4.3 壮侗语族语言的计量分类  71-79
  4.4 关于壮侗语族的系属问题  79-86
  4.5 关于壮侗语族演化过程的讨论  86-89
  4.6 壮侗语族与南岛语族的分离时代以及壮侗语族内部各语言的分离时代  89-93
  4.7 几种语言演变理论的模式的假设  93-95
  4.8 结论  95-97
5 闽、客方言的发生学关系以及历史层次问题  97-126
  5.1 有关闽、客方言的来源以及历史层次问题的研究  97-98
  5.2 闽客族群方言的特殊的人文历史传统  98-99
  5.3 闽、客方言基本核心词的来源以及历史层次问题  99-123
  5.4 分析与结论  123-126
6 南方汉语来源的发生学比较以及区域性特征  126-149
  6.1 关于南中国汉人来源问题的跨学科思考  126-132
  6.2 南方汉人来源的语言学新解  132-138
  6.3 考古学文化“交互作用圈”与南方汉语研究  138-141
  6.4 闽客方言一些核心词的“本字”的来源——兼论汉语方言的考“本字”问题  141-149
7 结论与分析  149-156
  7.1 本结果的意义  149
  7.2 本结果的重要观点  149-154
  7.3 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154-155
  7.4 尚需深入研究的问题  155-156
致谢  156-157
参考文献  157-170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170-171

相似论文

  1. 汉藏语系鼻辅音的类型及历史演变,H4
  2. 计算语言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H195
  3. 隐喻的形式化模型研究,TP3-05
  4. 广西南部平话汉族群体遗传结构的研究,Q987
  5. 基于字根法的古汉语分词模型,TP391.1
  6. 梁平话的助词“嘎”和“了”,H172.3
  7. 核查理论的计算机运用,H087
  8. 湖南汨罗大荆三峡移民和当地居民方言接触初期的语音,H17
  9. 广西北部平话汉族群体遗传结构的研究,R394
  10. 隐喻机器理解的若干关键问题研究,TP181
  11. 基于内涵逻辑的现代汉语连接词及关联句式语义研究,H136
  12. 构建现代汉语框架语义知识库技术研究,H13
  13. 语言接触对上海市区方言语音演变的影响,H17
  14. 从泰戈尔诗的汉译看五四时期新诗语言的发展,I206.6
  15. 英汉翻译与汉语欧化现象,H315.9
  16. 基于XML技术的数据转换,TP312
  17. 语言接触所引发的鄂尔多斯土语语言结构演变,H17
  18. 语言接触理论视阈下汉语新词翻译,H315.9
  19. 汉语商务语篇中英汉语码转换研究,H0
  20. 英语接触量不同的中国英语早学者和晚学者英语单词重音模式研究,H319

中图分类: > 语言、文字 > 汉藏语系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