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贫困问题研究

作 者: 赵琪
导 师: 丁四保
学 校: 东北师范大学
专 业: 区域经济学
关键词: 城市贫困 东北地区 资源型城市 贫困居民 贫困区 贫困城市
分类号: F299.27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914次
引 用: 1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贫困问题逐渐凸显,与农村情况不同的是,农村贫困人口在不断减少,而城市贫困的形势却在发展。由于城市贫困居民没有土地作为生活保障,所以“增收与减负”的机会很少,并且城市劳动力人口很难承担迁移的风险。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农村贫困基本上属于“发展问题”,而我国城市贫困的成因有许多要归于“改革”。特别是在老工业基地的东北地区,国有企业在体制改革中形成的大量下岗、失业人员(包括规模庞大的各种大集体人员),使再就业面临众多困难,贫困大面积发生和不断发展。其中,资源(枯竭)型城市的问题又特别突出。以农民工和移民等流动人口为主体的城市贫困群体和贫困区问题是任何一个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的国家都不可避免的,而我国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的贫困问题是一个综合性问题,具有最典型的体制制度和结构性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城市居民大量失业和贫困、居住区衰败、城市环境恶化和发展不景气,是我国特有的城市贫困。伴随资源的衰竭和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东北资源型城市的贫困问题不仅面临新挑战,而且直接关系到城市体系乃至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区域发展大局。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关注和解决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的贫困问题已经十分迫切。本文在对国内外城市贫困与反贫困的理论与实践分析和归纳的基础上,构建出我国城市贫困问题研究的三个基本理论层面,即贫困城市、贫困居民和城市贫困区。基于这个基本思路,诊断出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典型且复杂的城市贫困状况,运用数学方法筛选出影响城市贫困的相关因素,探讨了东北资源型城市贫困的形成机制和原因,并且针对城市贫困问题的三个层面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反贫困政策。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篇章结构如下:第一章,关于贫困和城市贫困的一般理论和实践。首先概括出贫困和城市贫困不同角度的定义和测度方法,总结了国内外对于城市贫困问题的研究现状。由于目前还没有真正关于城市贫困理论的研究,所以论文归纳出与资源型城市贫困相关的基础理论,包括一般的贫困理论、城市贫困空间理论以及资源型城市的理论。然后在此基础上,运用层次式研究方法构建出我国城市贫困的基本理论框架,包括:贫困城市、贫困居民和城市贫困区三个方面。论文实证部分的研究基本是按这三个尺度展开的。第二章,反贫困的理论和实践概括。阐述了反贫困理论的研究进展,以及在反贫困过程中存在的市场失灵问题,提出政府在反贫困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但是除了政府以外,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也会直接影响到反贫困的效率。所以,论文又从政府和非政府的角度介绍了不同国家和国际援助组织的反贫困行动,以期对我国制定反贫困战略提供借鉴。最后,阐述了我国的扶贫体系及城市扶贫的发展历程。这些都为资源型城市反贫困政策的提出奠定了基础。第三章,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的城市贫困状况分析。首先对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进行了界定,通过比较发现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具有很高的贫困率,然后分别从贫困城市、贫困居民和城市贫困区三个角度对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的贫困状况进行了详细地分析。第四章,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贫困形成的机制和制度原因研究。指出资源型城市致贫的根本原因在于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历史欠账以及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彻底,使东北地区的资源型城市处于不利的地位。地方政府和资源型企业无法解决特殊的体制性障碍、中央政府对资源型城市的更多控制都阻碍这些城市的改革和开放进程,从而对经济增长和缓解贫困产生消极影响。其他原因还包括粗放的资源开发方式、城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能力的缺陷、政企不分及企业办社会负担沉重、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以及资源型城市克服贫困的权利与机会的缺失。第五章,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反贫困的政策措施探讨。针对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贫困产生的原因,本章首先分析了东北资源型城市克服城市贫困的条件与机会,然后提出资源型城市反贫困要具有四个方面的基本视角。一是,努力提高贫困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从总体上增强城市的经济实力,反贫困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接续产业和实现城市经济转型;二是,注重为城市贫困居民提供各种服务和建立良好的制度环境,包括增强贫困居民的就业能力和为贫困居民提供社会保障等;三是,城市贫困区的改造要与安排就业紧密结合,要以促进就业为目标来推进资源型城市贫困区的改造,防止贫困的再生产;四是,完善和改进现有的政策和制度,加强资源型城市政府的反贫困能力建设,政府要树立对贫困城市的援助和对贫困居民的救助的长期目标。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4-6
英文摘要  6-13
引言  13-17
  一、问题的提出  13-15
  二、研究意义  15-17
第一章 关于贫困和城市贫困的一般理论和实践  17-42
  第一节 城市贫困的概念与测度  17-24
    一、贫困的概念  17-18
    二、城市贫困的概念  18-19
    三、城市贫困的测度  19-24
  第二节 国内外关于资源型城市贫困问题的研究现状综述  24-28
    一、近年来国内外城市贫困研究的重大问题  24-27
    二、国内外城市贫困问题研究综述  27-28
  第三节 城市贫困及贫困区空间结构研究的理论基础  28-37
    一、一般贫困的基本理论  28-33
    二、城市贫困空间研究的基本理论  33-35
    三、基于城市贫困的我国资源型城市研究的相关理论  35-37
  第四节 我国城市贫困的基本理论框架  37-42
    一、城市贫困的研究尺度  38
    二、我国城市贫困不同尺度的意义  38-40
    三、不同尺度之间的内在联系  40-42
第二章 反贫困的理论与实践  42-54
  第一节 反贫困理论的研究进展  42-43
    一、反贫困理论的发展  42
    二、市场在反贫困中的缺陷  42
    三、政府介入反贫困的必要性  42-43
  第二节 各国政府反贫困的经验借鉴  43-46
    一、发达国家的具体行动  43-45
    二、发展中国家的具体行动  45-46
  第三节 反贫困的非政府组织、国际组织及具体行动  46-50
    一、国际组织援助  46-47
    二、非政府组织的参与  47-48
    三、扶贫援助的具体方式  48-50
  第四节 我国的扶贫实践  50-54
    一、我国的扶贫体系  50-51
    二、城市扶贫的发展历程  51-52
    三、城市扶贫的组织系统与政策  52-54
第三章 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的城市贫困涵义及贫困状况  54-91
  第一节 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的界定  54-56
    一、资源型城市的概念  54
    二、确定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的数量及分布  54-56
  第二节 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的高贫困率及其城市贫困的涵义解析  56-58
    一、我国资源型城市的贫困率高于非资源型城市  56
    二、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的高贫困率  56-57
    三、资源型城市贫困的涵义  57-58
  第三节 资源型城市——“贫困城市”问题  58-67
    一、对不同类型贫困城市的贫困状况比较  58-60
    二、对贫困城市相关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  60-62
    三、对贫困城市的其他定性分析  62-67
  第四节 资源型城市的城市贫困居民问题:调查与分析  67-79
    一、城市贫困居民的基本特征  67-71
    二、城市贫困居民的就业结构特征  71-75
    三、城市贫困居民的收入状况及消费结构  75-79
  第五节 资源型城市的城市贫困区问题  79-91
    一、矿山城市的沉陷区——改造前的贫困空间  79-83
    二、安置小区——形成中的新贫困空间  83-86
    三、典型的棚户区——一直以来的贫困空间  86-91
第四章 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形成城市贫困问题的综合成因  91-107
  第一节 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体制与制度问题  91-93
    一、管理体制的条块分割  91-92
    二、价格双轨制拉大地区之间的差距  92
    三、“单位”体制使失业隐性化  92-93
  第二节 粗放的资源开发方式加速资源消耗并引起生态环境退化  93-95
    一、可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  93-94
    二、我国工业化初期粗放的资源开发方式  94
    三、生态环境严重退化  94-95
  第三节 城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能力和政府职能的缺陷  95-97
    一、资源型城市政府的公共财政体系薄弱制约反贫困能力  95-96
    二、政府在增加就业和提供服务方面的职能欠缺  96-97
    三、资源型城市的政府职能有逐渐背离公共财政、公共服务的倾向  97
  第四节 政企关系不分,企业办社会负担沉重  97-99
    一、林业企业合一的体制,限制经济发展  97-98
    二、障碍政企合一体制改革的因素  98
    三、企业负担沉重,企业职工生活困难  98
    四、资源型企业与城市未能形成良性互动  98-99
  第五节 分配制度的改革导致贫困加剧  99-101
    一、我国分配制度的改革带来贫富分化  99
    二、拉大贫富差距的因素  99-101
  第六节 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  101-104
    一、最低生活保障不足导致贫困  101-102
    二、养老保险不足导致贫困  102-103
    三、医疗保险不足导致贫困  103-104
  第七节 资源型城市克服贫困的权利与机会的缺失  104-107
    一、现有的政策体系部分障碍了资源型城市反贫困的权利  104-105
    二、体制改革的高昂成本不利于反贫困  105
    三、城市竞争中落后的起跑线不利于反贫困  105-107
第五章 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反贫困政策探讨  107-124
  第一节 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克服城市贫困的条件与机会分析  107-108
    一、规模较大城市的自身力量相对强大  107
    二、城市区位是发展接续产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  107
    三、不同类型贫困城市的资源依存条件  107-108
  第二节 发展接续产业、实现城市经济转型是解决贫困城市的根本出路  108-111
    一、发挥资源优势,延长资源加工产业链条  108-109
    二、利用其他资源发展新兴的接续产业  109-110
    三、以扩大就业为目标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110
    四、积极培育和扶持产生灵活就业的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的发展  110-111
  第三节 完善保障资源型城市贫困居民的制度安排  111-116
    一、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111-113
    二、分配制度  113-114
    三、切实落实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保障  114-116
  第四节 建立资源型城市贫困区改造的良性发展模式  116-118
    一、采用灵活适用的改造模式  117
    二、改善贫困改造小区的空间布局,使贫困居民获得脱贫的机会  117-118
    三、借鉴深圳“城中村”的布局模式,增加贫困人口的就业机会  118
    四、培育沉陷区环境修复等新兴产业,增加就业途径  118
  第五节 完善和改进现有的政策和制度,提高政府的反贫困能力  118-124
    一、建立有条件援助机制  118-119
    二、中央政府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政策支持贫困城市  119-120
    三、地方政府对城市贫困居民的救助及促进再就业的政策措施  120-121
    四、通过异地安置移民的方式,缓解城市贫困  121-122
    五、完善义务、职业教育的体制改革,遏制贫困的“代际传递”  122-124
结论  124-128
  一、基本结论  124-127
  二、主要贡献  127
  三、遗留问题  127-128
参考文献  128-134
附录  134-139
后记  139-141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141

相似论文

  1. 城市贫困居民社会救助研究,D632.1
  2. 东北雨养农业区种植密度对玉米田间土壤水分和产量的影响研究,S513
  3. 我国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问题研究,F205;F299.2
  4. 秦汉至明代中国古代北方边患重心转移研究,K207
  5. 东北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F812.7
  6. 资源型城市人力资源开发模式研究,F272.92
  7.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研究,F127
  8. 资源型组团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研究,TU984.113
  9. 绿色壁垒对我国林产品贸易影响的研究,F752.02
  10. 城市贫困人口代际流动研究,C922
  11. 东北地区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体系研究,F426.4
  12.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城市贫困的影响研究,F299.2;F114.41
  13. 我国资源型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实证研究,F299.2
  14. 东北地区关帝信仰社会功能调查,B933
  15. 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研究,F299.2
  16. 社会救助以及收入调查研究,D632.1
  17. 萍乡市第三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F719
  18. 东北村级公共服务活动中心建筑设计研究,TU242
  19. 我国农地使用权股份合作制研究,F321.1
  20. 我国新农村建设视角下乡村治理的若干思考,F320
  21. 城市贫困人口的代内流动分析,C912

中图分类: > 经济 > 经济计划与管理 > 城市与市政经济 > 世界各国城市市政经济概况 > 中国 > 地方城市经济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