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汉语人体名词词义演变规律及认知动因

作 者: 赵倩
导 师: 张博
学 校: 北京语言大学
专 业: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关键词: 词义演变规律 认知动因 语义取象 强势特征 引申力 范畴量 范畴分布 词义倾向 语义关联 词义结构
分类号: H136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1561次
引 用: 2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研究词义演变规律及演变的深层动因是为了探求词义怎样变化以及为什么会这样变化的问题。传统的词义演变研究侧重于举例式的语义描写,缺乏对具体规律的全面总结;将演变原因主要归结为社会历史外部原因,对于词义演变的能动力与促动机制研究不足。词义演变的复杂性源自不同个体的多样化发展,只有通过聚类的考察才能发现意义变化的总体趋势和深层规律。词义演变聚类考察的理想对象是人体名词,人体名词包括指称人的身体器官和部位的名词,这类词表示的概念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元概念”,词义演变历史漫长,经验内涵丰富,潜隐着较强的意义演变规律。本文采用融会词汇语义学和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思路,对人体名词的词义作批量考察,在词义分析中有目的地寻找词义中突显的原型性、经验性特征,通过多角度的数据统计和全方位的比较,剖析梳理复杂的词义变化。在描写的基础上,总结词义演变中呈现出的规律性特征,揭示意义演变的认知动因。既有助于提炼成体系的、有代表性的常用词词义演变规律,又提供了贯通词汇语义学与认知语言学的词义演变研究模式,还有助于汉语学习者对多义词意义的理解和推导。人体名词词义分析的重心是认知特征的提取。词的所指对象依照身体经验会在人心目中形成一定的心理意象,本文称之为“语义取象”。人体名词的语义取象特征主要有“形貌”、“位置”和“功能”三种类型,取象特征凝聚在词义内部,成为词义演变中起始、传承和递变的意义基因。通过统计取象特征在词义中的显现情况,我们发现,所指对象具有某方面认知典型性的词,相关意象特征越突出,根据该特征引申而来的意义越多。本文将与认知特性相关的,词义中最为突显的语义取象特征称为词义的“强势特征”。强势特征是事物的认知特性影响词义引申而形成的结果,既是词义的主要特征,也是突显的认知特性的代表,贯通了认知特性和词义,是本文据以观察词义演变的一系列相关事实的突破口,而且使我们实现了对认知因素的量化考察。本文围绕三个问题展开对词义演变情况的描写:①人体名词有多少引申义;②是什么样的引申义;③这些意义怎样引申而来。同时以强势特征为第一参数提炼规律和解释原因。研究发现,人体名词词义演变的基本特点是义类的规律性和个体的特殊性相交织。义类演变的规律性是系统平衡的保障,满足词义系统有序发展的需求;个体的个性化特征则是词义多样化的前提,满足人们复杂的表意需求。义类的规律居于主导地位,起决定性作用;个体的特殊性只是以义类整体规律为中心的一定范围内的不规则波动。人体名词的演变情况和演变规律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1.绝大多数名词的引申义数量和引申义所属的语义范畴数量在等级上相适应,强引申力对应高范畴量,弱引申力对应低范畴量,认知显著性决定了引申力的强弱,具体表现为词义有无强势特征和强势特征的类型对引申力具有重要影响。范畴量反映词义跨域引申的幅度,是引申力的质性体现,有一定的递增规律和内在趋势。范畴数量随引申义数量增加有节制地增加;引申义可以不断扩展,语义范畴不能无限递增。2.强势特征不同,词义倾向也不同,引申义的语义范畴分布就不平衡。词义倾向是引申义语义归属的倾向。人体名词词义的总体倾向是根据词义中重点突显的“形貌”“位置”和“功能”三种特征大量引申出“非人实体”“行为活动”和“抽象事物”三个范畴的引申义。不同类型的强势特征和不同的词义倾向相关联。3.人体名词词义演变形成两大模式:①在隐喻思维作用下,引申出与所指对象“形貌”或“位置”相似的“非人实体”范畴直接引申义与“抽象事物”范畴间接引申义。②在转喻思维作用下,引申出突显所指对象“功能”的“行为活动”范畴直接引申义与间接引申义。4.人体名词词义跨域引申的难易度和方向性决定了语义范畴的层级排序。范畴层级能够整体概括词义结构,距离本义较近的引申义所属的范畴排序靠前,距离本义较远的引申义所属的范畴排序靠后。人体名词语义范畴的层级排序基本吻合人们从具体到抽象的跨域认知规律。5.人体名词词义有两方面的发展趋势,一个是词义抽象度受限;一个是词义发展重心有所转移。发展重心转移细分为三点:①词义中突显的重点特征的转移;②词义倾向重心的转移;③主要词义演变模式的转移。最终形成“功能-行为活动”类引申义最多的演变结果。词义发展趋势和取象特征的认知深化有密切关系。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人体名词词义演变主要受到两大认知因素的制约:1.词的语义取象影响词义演变。语义取象对词的主要词义特征、引申力、词义倾向和词义发展趋势都有影响。这实质上是词义自身的语义基因从发展内容、发展力、发展方向和发展动态等多个方面影响着词义演变,是语义取象决定了词义的能动力。语义取象能够解释词义的来龙去脉,具有决定词义可变性的重要作用,有较强的现象解释力。2.隐喻和转喻思维影响词义演变。隐喻和转喻思维是意义引申和跨范畴的桥梁,在特定的思维机制之下容易形成特定的、有限的语义关联模式,影响着词义发展变化的方向。这实质上是语义加工机制促动意义向其他义域变换转移,从而对词义演变产生了影响,是隐喻和转喻思维提供了词义的促动力。隐喻和转喻从语义范畴到具体意义、从宏观到微观都制约着词义发展,具有维持意义机体有序性的作用,有较高的系统阐释力。人体名词词义演变的义类特征及其成因从多个方面证明认知因素对词义演变具有全面而深刻的影响。探索词义演变的认知动因对于更好地解释词义演变现象、系统揭示词义演变规律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理论价值;并且在词义的梳理与辨析方面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将会为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提供帮助。

全文目录


摘要  3-6
Abstract  6-13
第一章 绪论  13-32
  1.1 本文题旨  13-16
  1.2 研究现状  16-24
  1.3 研究方法  24-26
  1.4 研究意义  26-30
  1.5 研究材料  30-31
  1.6 论文框架  31-32
第二章 人体名词词义分析方法  32-67
  2.1 词义分析的基本方法  32-42
    2.1.1 词典释义分析法  32-34
    2.1.2 义素分析法  34-37
    2.1.3 认知分析法  37-40
    2.1.4 三种方法的特点  40-42
  2.2 既有方法的原理解析  42-45
    2.2.1 提炼具有意义贯通作用的核心要素  42-44
    2.2.2 归纳具有意义统摄作用的上级义域  44-45
  2.3 人体名词词义分析流程  45-53
    2.3.1 确立词目  45-47
    2.3.2 选定义项  47-49
    2.3.3 提取语义特征  49-50
    2.3.4 确立语义范畴  50-52
    2.3.5 梳理词义引申脉络  52-53
  2.4 词义分析重点——认知特征的提取  53-65
    2.4.1 经验性的心理图式:语义取象  53-54
    2.4.2 语义取象的推求方法  54-57
    2.4.3 人体名词取象特征的基本类型  57-58
    2.4.4 取象特征在引申义中的显现  58-59
    2.4.5 认知特性和词义强势特征  59-62
    2.4.6 强势特征的作用与重要价值  62-65
  2.5 小结  65-67
第三章 引申力与范畴数量  67-93
  3.1 词义的引申力及其特征  67-73
    3.1.1 引申力序列和强弱等级  67-69
    3.1.2 强引申力词的新旧替换  69-71
    3.1.3 强引申力和高词频的对应性  71-73
  3.2 引申力的影响因素  73-82
    3.2.1 认知显著程度  73-75
    3.2.2 认知显著性影响引申力的具体表现  75-79
    3.2.3 其他因素  79-82
  3.3 范畴数量及其递增规律  82-92
    3.3.1 引申义所属的范畴数量  83-84
    3.3.2 引申力和范畴量的对应关系  84-89
    3.3.3 范畴数量的递增规律  89-92
  3.4 小结  92-93
第四章 引申义的范畴分布特点与词义倾向  93-124
  4.1 范畴分布的不平衡性及词义倾向的表现  93-98
    4.1.1 引申义范畴分布的不平衡性  93-95
    4.1.2 词义倾向  95-98
  4.2 范畴分布的不平衡性及词义倾向的影响因素  98-106
    4.2.1 影响引申义分布不平衡的认知因素  98-99
    4.2.2 取象特征和语义范畴的对应关系  99-101
    4.2.3 语义取象对名词个体词义倾向的影响  101-104
    4.2.4 语义取象对名词义类词义倾向的影响  104-106
  4.3 语义取象影响词义特点和倾向的分析示例  106-122
    4.3.1 “牙”和“齿”  107-112
    4.3.2 “目”和“眼”  112-116
    4.3.3 “首”和“头”  116-122
  4.4 小结  122-124
第五章 语义关联与词义演变模式  124-149
  5.1 语义关联的形成机制  124-129
    5.1.1 隐喻和转喻的重要性  124-125
    5.1.2 隐喻和转喻在建立语义关联中的作用  125-129
  5.2 语义关联模式  129-146
    5.2.1 常见语义关联  129-139
    5.2.2 隐喻模式和转喻模式  139-141
    5.2.3 语义关联模式的特性  141-144
    5.2.4 不同关联模式下引申义的范畴归属  144-146
  5.3 人体名词词义演变的主流模式  146-148
    5.3.1 三类名词的词义演变模式  146-147
    5.3.2 人体名词的词义演变模式  147-148
  5.4 小结  148-149
第六章 词义结构与词义发展趋势  149-181
  6.1 词义结构  149-155
    6.1.1 结构关系  149-152
    6.1.2 结构层级和语义特征的家族相似性  152-155
  6.2 语义范畴的层级  155-163
    6.2.1 直接引申的难易度  155-158
    6.2.2 直接引申义数量特征  158-160
    6.2.3 词义引申的方向性  160-161
    6.2.4 范畴层级排序  161-162
    6.2.5 范畴层级与认知域投射规律的关联  162-163
  6.3 范畴层级与词义结构、范畴分布的对应关系  163-168
    6.3.1 范畴层级与词义结构的关系  164-165
    6.3.2 范畴层级与范畴分布的关系  165-168
  6.4 人体名词词义发展趋势  168-175
    6.4.1 词义发展趋势的表现:引申义数量变化  168-169
    6.4.2 词义发展趋势之一:词义抽象度的受限  169-171
    6.4.3 词义发展趋势之二:词义发展重心的转移  171-175
  6.5 词义发展趋势与认知深化的关联  175-179
    6.5.1 形貌特征的认知深化对词义发展的影响  175-176
    6.5.2 位置特征的认知深化对词义发展的影响  176
    6.5.3 功能特征的认知深化对词义发展的影响  176-178
    6.5.4 三类特征的认知深化对词义发展的总体影响  178-179
  6.6 小结  179-181
第七章 结论:影响词义演变的认知因素  181-186
  7.1 语义取象影响词义演变  181-184
    7.1.1 语义取象影响词义主要特征  181-182
    7.1.2 语义取象影响引申力  182
    7.1.3 语义取象影响词义倾向  182-183
    7.1.4 语义取象影响词义发展趋势  183-184
  7.2 隐喻和转喻思维机制影响词义演变  184-185
  7.3 小结  185-186
附录  186-212
参考文献  212-222
后记  222

相似论文

  1. 乔治·米勒的认知意义论,B842.1
  2. 情景应对模式下数字化应急预案的语义模型研究,TP391.1
  3. 古汉语“牙”、“齿”类器官词的认知研究,H131
  4. 基于原型范畴理论的英语词汇识记研究,H319
  5. “S+V_j+什么+O”构式研究,H146
  6. Web检索中的查询扩展及结果聚类技术研究,TP391.3
  7. 基于Linked Open Data的语义关联发现及其应用,TP391.1
  8. 基于语义和监督学习的生物医学文献知识发现,TP391.1
  9. 个人数据空间管理系统中数据抽取及语义关联构建,TP311.13
  10. 搜索引擎相关技术研究,TP391.3
  11. “A不到哪里去”的构式解析及其理据性探究,H146
  12. Web报表系统的研究与实现,TP311.52
  13. 语义关联对注意捕获的影响,B842.3
  14. 上海手语数量表达调查报告,H126.3
  15. 壮语述补结构研究,H146
  16. 现代汉语“V1+N+V2”共宾连动句研究,H146
  17. 基于本体论的领域元搜索引擎的研究与设计,TP391.3
  18. 电子商务推荐系统的研究与实现,TP311.52
  19. 基于语义的文献关联信息浏览系统,TP319
  20. 基于语义的科技文献元数据检索系统,TP391.3
  21. 产品仿生设计目标功能语义关联法研究,TB472

中图分类: > 语言、文字 > 汉语 > 语义、词汇、词义(训诂学) > 现代词汇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