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新经济地理学框架下的跨国厂商位置选择研究

作 者: 徐晓慧
导 师: 范爱军
学 校: 山东大学
专 业: 产业经济学
关键词: 跨国厂商 位置选择 新经济地理学 国际模型 CP模型
分类号: F276.7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751次
引 用: 3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研究了新经济地理学(NEG)框架下的跨国厂商位置选择问题,主要运用NEG的国际模型和初始的中心——外围模型(CP模型)进行分析。在对多地区跨国厂商的NEG模型的现实解释力进行深入分析后,运用该模型考察了跨国厂商全球空间位置的总体分布,进一步,研究了跨国厂商在中国的空间分布。在此基础上,主要运用NEG的CP模型分析了跨国厂商在中国西部投资偏少的原因。结论部分对中国西部吸引跨国投资提出政策建议。整个分析围绕模型的典型特点、主要推论和政策含义展开,从而给出了新的解释和政策建议。初始的NEG模型并没有刻意强调国家的作用,模型在宽泛的两地区、两部门经济中展开,分析运输成本的不同水平如何影响经济活动的空间均衡状态。当然,需要有规模收益递增的制造业部门的存在,这意味着工厂水平的规模经济将使任何制造业产品只在单一位置的一个工厂进行生产。模型以厂商在两地区的均匀分布为出发点,尤其突出了当运输成本下降到某一临界点,如果因为历史偶然事件等原因,使其中一个地区比另一地区具有稍大的制造业份额,厂商会倾向于集聚到较大地区,在母市场效应和循环因果关系作用下,集聚不断自我强化和实现,而且厂商的集聚产生了集聚租,集聚租是厂商离开集聚地在另一地区重新定位可能遭受的损失,集聚租的存在,吸引了更多厂商的加入,最终形成所有厂商在该地区完全集聚的长期均衡。在对称分布的初始条件下,随着贸易成本下降,厂商预期的同位性也可以使原本完全相同的两个地区中的一个变成集聚的中心。由对称的初始状态到中心——外围结构的形成,既反映了大变动式的集聚,也说明了内生的非对称性。但如果存在一个足够大的冲击使大部分厂商都离开集聚地区,那么所有厂商都会离开该地区,并在另一地区形成新的集聚。即使冲击是临时的,也会有这样的作用,在冲击消失时,该结果也不会逆转,这被称为定位的磁滞性。最初的NEG国际模型仍是单一地区厂商,只是可以跨越两国边界重新选择位置,劳动力被假定在区域间不流动。该模型均衡结果是在两国之间的中心——外围结构,即两国的完全分化,随着运输成本的进一步下降,国家之间又开始逐步走向收敛。现实中,大量跨国厂商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水平或(和)垂直的生产经营活动。因此,真正意义的NEG国际模型是对多地区水平和垂直生产厂商的模型化。通过在初始的CP模型中引入水平跨国厂商和垂直跨国厂商,对初始的中心——外围均衡结果有着非常不同的影响。水平跨国厂商的引入会使模型中的支撑点和分离点在很小的贸易成本条件下达到。这意味着从均匀分布的初始均衡状态开始,随着贸易自由度的增加,国家在远小于初始CP模型中的贸易成本下开始走向分离。因此,水平跨国厂商的引入通过减小中心-外围均衡结果出现的贸易成本的范围,使厂商分散的空间分布在很大的运输成本范围内是稳定的均衡。同一位置的单一工厂和总部厂商的NEG模型,预测了国家之间先分离后收敛的趋势;而水平多地区厂商的存在削弱了这一趋势,从而减小了国家之间分化的可能性。过去几年的经验研究已证实了水平跨国厂商的重要性,而NEG模型的这个结果不仅强化了这一结论,而且对政策研究者来说具有深远意义。垂直跨国厂商的引入对初始模型的影响没有这么清楚。一方面,由于分析假设总部的服务在厂商内部是自由贸易的,因此,仅仅相对的生产成本差异对总部位置选择起作用。另一方面,对进行最终生产的工厂来说,相对生产成本和市场进入对位置选择都是重要的,就像水平多地区厂商一样,出现完全集聚均衡的贸易成本的范围减小了,在贸易成本的很大范围内,厂商不会完全集聚在一起。但由于总部倾向于集聚在一个地区,对于一定水平的贸易成本,对称的均衡是不稳定的。综合来看,这意味着垂直多地区厂商引入后的均衡结果位于完全集聚和完全对称之间。贸易成本的变化对均衡结果产生了相对最初的CP模型更加渐进的变化。而且尽管模型参数是对称的,长期均衡结果却非常不对称。第1章作为绪论,主要对研究的相关背景和研究的内容及意义等进行了论述,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基础。首先分析了跨国厂商位置选择的重要影响以及新经济地理学作为新的理论框架的发展和分析问题的基本思路,接着对本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的意义、可能的创新及困难进行了阐述,其中研究的意义主要是(1)技术进步和一体化带来的运输成本下降的趋势没有削弱理论的解释力,距离、运输成本、国家边界仍很重要且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增加了经济的不均匀性及更强的集聚的倾向;(2)FDI相关问题还需深入研究,运用新的理论可提供新的视角和分析框架;(3)运用NEG的国际模型分析具体问题,提出政策建议。研究的主要创新是对可获得的最新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并从NEG的视角进行解释,对中国西部吸引外资提出新的政策建议。最后概括了本文的基本结构。第2章是NEG框架下的跨国厂商位置选择研究综述,主要根据理论模型的发展脉络和经验性研究的主要方面进行阐述。理论模型一节在对初始CP模型发展进行评述基础上,重点对NEG国际模型的研究发展进行综述,对模型的改进和扩展进行了述评。经验研究的综述突出了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论,主要从跨国厂商位置选择的影响因素和对东道国影响效果的分析进行了阐述。由于对NEG的研究成果主要见于国外,国内对NEG国际模型的研究几乎空白,因此只是做了简单评述,并认为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一个特例,具有较大的国内市场,且目前是发达国家制造业转移的主要东道国之一,可以为NEG研究提供丰富的第一手资料。第3章重点分析了多地区跨国厂商模型的现实解释力,尽管由于建模的限制,很多影响因素不能全部纳入一个统一的模型,但重要的是模型的基本思路。这一章的内容更多的是运用模型的基本思路分析其对现实的解释力,扩展了理论模型包含的内容。理论模型最主要的贡献在于内生了运输成本的变化以及把东道国影响因素纳入分析框架。在对水平和垂直跨国生产的条件和可能均衡的理论分析中,加入了更多由于建模的局限而未能包络的影响因素。最后对多地区跨国厂商模型推论的更接近现实性进行了分析。第4章在第3章理论分析基础上,主要对多地区跨国厂商在全球的总体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首先是对数据的统计分析,主要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空间地理位置角度,对跨国投引资的流量与存量进行了统计比较,结果显示无论是投资还是引资,无论是流量还是存量,发达国家都占据主导地位。最后用NEG国际模型的视角从发达和发展中国家两方面因素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分析:发达国家主导水平FDI,且主要出于节约运输成本的考虑;垂直FDI仍主要在发达国家之间进行,尽管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形式更多地从产业层面向跨国厂商内部生产阶段的分散化转化,发展中国家的次要地位仍未有根本改变。发展中国家投引资都较少深层原因是与经济发展落后相应的国内产业集聚水平低等原因导致的。第5章主要研究了跨国厂商在中国的空间位置分布。中国引入的外国直接投资中,绿地投资是主要投资方式,因此,跨国厂商的位置选择对中国内地经济地理的形成和演进发挥着特有的重要作用。同时中国对外资的引入远远大于对外投资额,引入外资额接近于发达国家水平,对外投资相对比例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引入外资的数量及FDI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都有上扬趋势。从NEG国际模型视角来看,跨国厂商选择到中国这一地理位置来投资,主要有以下方面的考虑:(1)低成本的优势;(2)运输成本的影响;(3)生产的前后向关联;(4)国际产业转移趋势的影响;(5)不可流动要素等的价格上涨、拥塞等其他外部不经济;(6)政策、制度因素以及(7)其他跨国厂商的影响或示范效应等。接着从国内宏观区域和跨国厂商两个角度对跨国投资在中国国内的地区分布特点进行了具体分析。其中一个共同的特点是跨国厂商在中国西部投资很少。第6章对跨国厂商在中国西部投资偏少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主要运用CP模型作为分析工具,跨国厂商很少选择在中国西部投资的原因主要有:(1)位置偏远,运输成本较高,进入世界市场不便;(2)产业集聚水平低;(3)人力资本积累较少;(4)吸引外资的政策未达到预期效果;(5)跨国厂商制度融入较难;(6)现行户籍管理制度制约了西部产业集聚的规模,间接抑制了跨国厂商的投资。第7章在概括本文研究主要结论基础上,对中国西部引资提出政策建议。由于政策与地理的必然联系,地理第一特性是区域政策的主要依据,而政策的实施则会加剧或削弱区域差异的效果。西部地区要吸引更多的跨国投资,(1)要理性选择政策区域,首先应明确是哪些地区和城市需要吸引更多的投资;(2)谨慎选择政策,注意政策的区域副效果和政策间的相互抵触效果;(3)正视政策的临界效果并根据区域发展目标选择持续政策;(4)对厂商共同预期进行政策导向,因为厂商理性的位置选择也是他认为其他厂商可能选择的位置;(5)由于政策的选择效应,需协调西部地区政府的战略定位政策;(6)由于厂商异质性的存在,有选择性地吸引最有可能到西部投资的跨国厂商,也就是认准政策的目标厂商;(7)建立信息沟通渠道,改进基础设施,减少跨国厂商广义运输成本中的一些费用;(8)在确定了以上基本政策目标之后,对跨国厂商投资行为的具体激励政策要有选择性:注重产业发展轨迹和产业关联的建立;重视吸引关键技术部门的外资;给与领导型厂商提供更大的优惠等。

全文目录


摘要  10-14
ABSTRACT  14-20
第1章 绪论  20-30
  1.1 跨国厂商位置选择的重要影响  20-21
  1.2 NEG的发展和基本思路  21-25
    1.2.1 学科发展的不同分支  21-22
    1.2.2 NEG与贸易理论的必然联系  22-24
    1.2.3 NEG的基本思路  24-25
  1.3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意义及论文基本结构  25-30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25-26
    1.3.2 研究的意义  26-28
    1.3.3 主要创新及困难  28-29
    1.3.4 论文的基本结构  29-30
第2章 NEG框架下的跨国厂商位置选择研究综述  30-49
  2.1 NEG相对传统区位理论的新框架  30-31
  2.2 理论模型——从一体化厂商向水平和垂直厂商发展  31-41
    2.2.1 由国内厂商到跨国厂商的发展脉络  31-33
    2.2.2 初始 CP模型的发展  33-34
    2.2.3 包含跨国厂商的NEG模型  34-41
  2.3 经验性研究初步为模型提供了证据  41-45
    2.3.1 跨国厂商海外位置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41-43
    2.3.2 跨国厂商定位对东道国影响效果的分析  43-45
  2.4 国内有关NEG的研究简述  45-47
  2.5 本章小结  47-49
第3章 多地区跨国厂商模型现实解释力分析  49-62
  3.1 以往研究的主要缺陷  49-51
    3.1.1 忽视东道国因素且没有内生运输成本的变化  49-50
    3.1.2 以往常用分析方法的不足  50-51
  3.2 NEG国际模型的新视角和主要优点  51-54
    3.2.1 NEG国际模型更贴近现实的研究视角  51-52
    3.2.2 NEG国际模型的主要优点  52
    3.2.3 NEG模型现实解释力的不同层面  52-54
  3.3 NEG国际模型研究的主要问题  54
  3.4 NEG框架中水平与垂直跨国生产的条件和长期均衡  54-59
    3.4.1 单一位置厂商情况下的“跨国”生产和均衡结果  54-56
    3.4.2 水平跨国生产的条件和随运输成本变化的长期均衡结果  56-57
    3.4.3 垂直跨国生产的条件和随运输成本变化的长期均衡结果  57-59
  3.5 多地区跨国厂商模型的推论更接近现实  59-62
    3.5.1 中心国家母市场效应降低  60
    3.5.2 减缓中心国家集聚的发展  60
    3.5.3 增加外围国家前后向关联的效果  60-61
    3.5.4 较为渐进的均衡结果的变化  61-62
第4章 NEG框架下的跨国厂商总体空间分布分析  62-73
  4.1 发达与发展两类国家跨国投引资比较  62-68
    4.1.1 发达国家投引资流量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  62-65
    4.1.2 发达国家投引资存量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  65-68
  4.2 对跨国投引资存在较大地区差异的思考  68-73
    4.2.1 发达国家主导的水平 FDI与运输成本节约  68-69
    4.2.2 发达国家主导的垂直 FDI与垂直专业化分工  69-70
    4.2.3 发展中国家总体吸收 FDI较少的深层原因  70-72
    4.2.4 发展中国家在对外投资中占很小比例的原因  72-73
第5章 跨国厂商在中国的空间分布分析  73-103
  5.1 中国引入外资的几个特点  73-78
    5.1.1 绿地投资是主要方式  73-74
    5.1.2 中国引入外资和对外投资量的对比特点  74-75
    5.1.3 中国引入外资在数量及对经济拉动的上扬趋势  75-78
  5.2 跨国厂商选择在中国投资的原因分析  78-95
    5.2.1 低生产成本的优势  79
    5.2.2 运输成本的影响  79-81
    5.2.3 生产的前后向关联  81-83
    5.2.4 国际产业转移趋势的影响  83
    5.2.5 不可流动要素等的价格上涨、拥塞和其他外部不经济  83-89
    5.2.6 政策、制度因素  89-93
    5.2.7 其他跨国厂商的影响或示范效应  93-95
  5.3 跨国厂商在中国的空间位置分布特点  95-103
    5.3.1 从宏观区域角度的分析  95-98
    5.3.2 从跨国厂商角度的分析  98-103
第6章 跨国厂商在中国西部投资偏少的NEG视角分析  103-119
  6.1 以CP模型为主要分析框架  103-105
    6.1.1 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层次及 NEG的新解释  103
    6.1.2 跨国厂商选择—国内部空间位置的复杂性  103-104
    6.1.3 CP模型更适合—国内部位置选择的分析  104-105
  6.2 CP模型的分析框架  105-109
    6.2.1 CP模型一般均衡分析的基本思路  105-109
    6.2.2 运输成本作用下厂商集聚的驱动力和分散力  109
  6.3 跨国厂商在中国西部投资偏少的原因  109-119
    6.3.1 位置偏远且运输成本较高  110-111
    6.3.2 产业集聚水平低  111-112
    6.3.3 人力资本积累较少  112-113
    6.3.4 吸引外资的政策尚未达到预期效果  113-115
    6.3.5 跨国厂商制度融入较难  115-117
    6.3.6 现行户籍管理制度的制约  117-119
第七章 研究结论及对中国西部引资的政策建议  119-131
  7.1 本研究主要结论  119-121
  7.2 政策与地理的必然联系  121-124
    7.2.1 地理第一特性是区域政策的主要依据  121-123
    7.2.2 政策实施加剧或削弱区域差异的效果  123-124
  7.3 对西部吸引跨国厂商的政策建议  124-131
    7.3.1 理性选择政策区域  124
    7.3.2 注意政策的区域副效果和相互协调  124-125
    7.3.3 正视政策的临界效果和持续性  125-126
    7.3.4 对厂商共同预期的政策导向  126-127
    7.3.5 协调西部政府间的战略定位政策  127-128
    7.3.6 确定政策实施的目标厂商  128
    7.3.7 多途径减少广义运输成本  128-129
    7.3.8 有选择性地实施具体激励政策  129-131
参考文献  131-142
致谢  142-144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  144-145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45

相似论文

  1. Eu3+掺杂稀土硼酸盐REBaB9O16(RE=稀土离子,Y)的发光光谱研究,O627.3
  2. 从国际贸易壁垒角度来探讨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区域分布,F741.2
  3. 溶剂和水活度对脂肪酶1,3—位置选择性和酰基转移的影响研究,O643.32
  4. 无线mesh网络认知与在线测量问题研究,TN929.5
  5. 比较优势、本地市场效应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F224
  6. 稀土(Eu~(3+,2+),Sm~(2+),Ce~(3+),Tb~(3+))掺杂SrZn_2(PO_4)_2的发光光谱和结构研究,TG146.45
  7. 天津FDI空间集聚的新经济地理学分析,F832.6
  8. 出口开放与市场潜能对我国地区工资差距的影响研究,F249.2
  9. 中小型LNG船C型独立液货舱支座设计研究,U663.8
  10. 基于新经济地理论的中部经济一体化政策研究,F127
  11. 土地利用转换研究:地理与政策因素,F301
  12. 对外开放、区域一体化和地区福利,F061.5
  13. 影响跨国企业选址的基本因素研究,F276.1
  14. 针灸对幼鼠CP模型行为学及氧化—抗氧化因子含量的影响,R245
  15. 基于新经济地理学跨国企业选址影响因素研究,F272
  16. 市场因素对跨国企业选址的影响,F276.7
  17. 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资本集聚动因分析,F830.9
  18. 新经济地理视角下中部地区对外贸易问题研究,F752.8
  19. 日本FDI在华空间集聚的新经济地理学分析,F832.6
  20. 贸易自由化对中国产业布局影响的研究,F124;F224
  21. 钢结构焊接翼缘板加强式梁柱刚性连接的试验研究,TU391

中图分类: > 经济 > 经济计划与管理 > 企业经济 > 各种企业经济 > 跨国公司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