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当代中国农民抗争性表达行动结果的阐释

作 者: 孔卫拿
导 师: 肖唐镖
学 校: 西南政法大学
专 业: 政治学理论
关键词: 农民抗争 表达行动 结果 机制 解释
分类号: C912.8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283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当代中国农民的抗争,尤其是在后农业税时代的农民抗争,是在国家建设与市场渗透的双重情势下,农民通过各种抗争行动表达自己的利益或权利诉求。目前学界关于农民抗争的缘起、动员、过程、治理对策等范畴,均有相关的阐述,但对于农民抗争结果的研究却显得比较稀薄。这个方面理论的薄弱,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们对于实践层面对民众表达行动的评价和应对理念、举措。因此,研究农民抗争的结果,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都具有相当大的研究价值。本文就是从这个相对薄弱的口子切入,目的就是要努力达到在界定农民抗争结果及其解释层面有所突破。本文以“理论抽样”为原则选取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分别发生在东、中、西四省市的四个农民抗争事件案例。四案例的经验材料,均系笔者分别在当地的田野调查而得来,在资料收集中分别使用了访谈法、观察法和文献法,而在分析资料时采用了案例比较研究法,具体来说就是两大步骤,即在描述抗争事件是以叙事策略描绘总体的“过程—事件”,在解释特定抗争结果时,运用“机制—过程”的解释方法。通过对四案例的深度解剖和对比分析,本文得出的主要观点是:第一,把农民的抗争视为一种反向运动。具体来说,在当前基层“开发—建设”政治的大背景下,农民的抗争鲜明地表现为一种对市场资本侵袭和国家抑制双重压力下的反向运动。诸类抗争性反向行动,在实践中经常演绎成农民与国家之间的互动型政治。第二,通过考察农民抗议诉求的解决程度与国家治理的转变程度这样一个二维矩阵,从四个案例可以透析出农民抗争的四类典型结果,即“双占”、“非预期收获”、“衡平”和“溃败”。这样一种互动式划分,既忠实于抗争政治的重要特征与经典界定,又相对比较切合于转型期“强国家—弱社会”关系的时代特点,并且可以将抗议的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结合起来考察。第三,立足于经验材料,运用“机制—过程”的解释学可以发现,导致“双占”结果的有“精英突破”、“策略性暴力”、“传播”、“合法性确认”等机制;导致“非预期收获”结果的有“批评性介入”、“嵌入式联结”、“选择性切割”、“策略性暴力”等机制;导致“衡平”结果的有“舆论临时调整”、“切割”、“志愿人士纳入”、“策略性暴力”等机制;而导致“溃败”结果的有“舆论撤离”、“打压”、“常规化移交”、“非策略性暴力”等机制与过程。第四,为弥补机制解释学的不足,通过机制聚合分析后本文认为,特定机制总是在互动中形成的,抗争政治互动中特定机制的运转无法脱离对特定行动主体、行动空间的分析。从四案例的比较分析中,本文最终提出了一个“空间—行动—机制”的抗争结果分析框架。总之,笔者认为当代中国农民抗争性表达行动的结果,是底层政治社会、中间性公共领域、国家政治三大空间互动作用的产物,是在一系列中间性互动机制下的产物,这些互动机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流动的抗争政治实践中频繁变化的,甚至某个偶然的机制性动力会对抗争结果起到决定性作用。这些中间性机制在错乱的抗争剧场中呈现出不同的组合秩序和链条,从而展现出千姿百态的变化。复杂多变的机制是与各个空间及其互为型构的行动是紧密联系的,“行动—空间—机制”也因而可以成为分析农民抗争结果的一个重要框架。

全文目录


内容摘要  4-6
Abstract  6-9
第一章 绪论  9-47
  第一节 问题意识与研究主题  9-11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11-37
  第三节 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37
  第四节 研究目标与研究假设  37-38
  第五节 核心概念与分析框架  38-42
  第六节 研究方法与样本资料  42-45
  第七节 研究不足与后续建议  45-46
  第八节 篇章结构与叙述体系  46-47
第二章 巨变时代的农民反向运动  47-54
  第一节 巨变时代的地方“开发—建设”型政治  47-51
  第二节 作为反向运动的农民抗争  51-54
第三章 跨区域四例农民抗争性表达行动  54-138
  第一节 云南 L 县石村农民抗争  54-73
  第二节 重庆市 T 县黄村农民抗争  73-95
  第三节 安徽 G 县桥村农民抗争  95-119
  第四节 江苏 Z 市南村农民抗争  119-138
第四章 抗争结果及其解释——机制学路径  138-150
  第一节 “双占”结果与机制阐释  138-141
  第二节 “非预期收获”结果与机制阐释  141-144
  第三节 “衡平”结果与机制阐释  144-147
  第四节 “溃败”结果与机制阐释  147-150
第五章 抗争行动结果阐释的综合比较分析  150-170
  第一节 比较维度及其聚合  150-153
  第二节 行动/空间/机制的共通性比较  153-157
  第三节 行动/空间/机制的分殊性比较  157-170
第六章 基本结论  170-174
后记及致谢  174-177
参考文献  177-198
附录  198-212

相似论文

  1. 文学语言的模糊修辞研究,H05
  2. 昆明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初步研究,C924.25
  3. 高端容错计算系统高可靠监控子系统的研究和设计,TP311.52
  4. 肇庆供电局员工绩效考核结果应用研究,F272.92
  5. 当代广告舆论化现象研究,G206
  6. 无线传感器网络组播路由协议研究,TN929.5
  7. 新生代农民工激励机制研究,F272.92
  8. 山东省高校科研项目集成管理模式研究,G644
  9. 我国少数民族环境权研究,D922.68
  10. 过程写作法与中职英语写作教学,G633.41
  11. 面向服务的多主体协作机制的研究与实现,TP393.09
  12. 中国海洋管理体制改革模式研究,D630
  13. 我国清洁发展机制的实践和展望,X38
  14. NaHCO3在杨树溃疡病防治中的作用机制研究,S763.7
  15. 基于SOA的Portal定制系统的优化与实现,TP311.5
  16. 民族村寨旅游开发利益分配机制的社区影响研究,D422.6
  17. 小学与社区德育互动的理论与实践探讨,G621
  18. 低俗文化对农村留守儿童养成教育的影响与防御机制研究,G632.4
  19. 我国高校教师流动机制研究,G645.1
  20. 基于文化体验旅游的综合类博物馆旅游发展运营探究,G269.2
  21. 我国档案馆政府信息公开服务机制研究,G273.5

中图分类: > 社会科学总论 > 社会学 > 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 地区社会学 > 农村社会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