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清代实学美学研究

作 者: 张传友
导 师: 王振复
学 校: 复旦大学
专 业: 文艺学
关键词: 实学 清代实学 实学美学    意境 境界
分类号: B83-092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6年
下 载: 328次
引 用: 4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清代美学的专门研究历来是中国美学的薄弱环节,而从实学的角度对其进行观照更是一个近于全新的课题。我们认为,清代三百年的社会思潮可以概括为“实学”,这一时期的美学可以称之为清代实学美学、具有实学精神的美学。崇实黜虚是清代实学美学突出的审美特点。目前关于实学的争论主要是由于对实学内涵的理解不同。我们认为,实学不是一种哲学流派或哲学思潮,而是在与玄学、佛学以及在曲解、误解儒学的基础上产生的“虚”学的斗争中逐渐形成的,儒家内部的一种松散的具有相似价值趋向的思想潮流。它或在宇宙本体论上承认我们周围的世界以及我们自己是具的存在;或在德人格修养上承认人格养成的可能性与现实性;或在知识论上承认人有能力去认识、了解外在世界;或在哲学本体论上承认我们精神的家园、终极的归属就在现世“生活”中;或在经世致用上承认、构想并力求通过各种途径和策略解决民族、国家所面对的种种难题,试图稳定并重建儒家的道统、政统与学统。由此,我们认为中国实学可以上溯至以孔孟为代表的原始儒家时期,而清代实学是中国实学发展最成熟、最全面的时期,也是中国实学由古代进入近代新学的过渡时期。文章第一部分主要论述清代实学产生的现实土壤、主要内容、历史渊源以及它与美学的关系。清代实学的主要形态包括元实体论、道德实体之学、道德实践之学、史学经世论、经世致用之学、质测之学等。我们认为,清代实学美学的范围不应只限于其主体——儒家实学美学,还包括实学影响下诸多非实学美学的思想。清代实学与宋明理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与明代王廷相、罗钦顺以及刘宗周等人有着极深的渊源。作为儒家内部的一种思想倾向与价值取向,清代实学美学不但是儒家美学历史发展的重要环节,而且它所包含的实学精神已经渗透那一时代美学、艺术的各个方面,如他们对人生之美、生活之美的关注,实学美学的“深度”退出。同时,它还构成中国古典美学和儒家美学的一种“终结”性的力量,这表现在审美气化论的完成、文以载道论的终结和意境论的消解。第二部分主要论述气本体论的实学美学思想。这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元气实体论对宇宙本体的追索,导致宋明理学至善至美的“理”为以实有为特征的太虚之“气”所代替;二是以精气为核心的生命美学的建构;三是气本体论在美学领域的深化,这以叶燮“气贯理、事、情”的提出为标志,而集中地以“气”论文代表了审美气化论的完成。第三部分是道本体论美学的建构。实体之道既是天地自然的内在规律,又是人伦秩序。它既代表了主体对善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包含着对天地之大美、人格之完美、人伦和谐之美的肯定与渴望。但由于清儒不肯放下道之正教化、移风俗的功能,从而出现了道本体论在美学领域的泛滥。而王国维对诗人与政治家的分辨,把传统的诗教与道德从美学中剥离出去,从而导致了文以载道论的终结。最后一部分则从美学的角度反观实学。清代实学美学与宋明理学相比,明显地缺乏哲思的深度。清人以实有的眼光审视世界,则万象无不可为我所观照,它们作为“实”象进入主体的审美视野。当清人更多的是低头俯视遍地风光,而不能仰望头顶灿烂的天空时,其人格必然为身边的具体物象所牵绕而难能高蹈于苍穹,从而加剧了其审美心灵的萎缩与审美感觉的迟钝。“兴象”凸显而“意象”淡化,实境出而意境去,其结果便是萦绕生活的境界论代替了邀游精神之域的意境论,清代实学美学不免从宋明理学美学的深度退出。而王国维对“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写境”与“造境”、“意境”与“境界”的剖辨,构成传统意境论强有力的消解力量。套用叶燮的话来概括这清代实学美学:美学之盛也,敦实学以崇虚名;其衰也,媒虚名以网厚实。实学或实学精神有丰富的美学内涵,但实学求“实”求“善”,在价值判断上,常常是“实用”与“善”先行,不免常常流露出程度不同的反美学倾向。而儒家内圣与外王的分裂,道、政、学的分途发展,导致了儒家蜕化为儒学,中国实学也随之向近代新学转化,实学美学向近代美学过渡,成为近现代美学建构的潜在美学资源。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6-8
ABSTRACT  8-10
引论:清代实学思潮概述  10-26
  一、什么是实学  10-19
    1、中国有没有实学  10-11
    2、实学精神还是实学  11-17
    3、实学的界定  17-19
  二、清代实学的地位  19-26
    1、实学的发展特点与分期  19-22
    2、实学与儒学的关系  22-23
    3、清代实学的特点与地位  23-26
第一章 清代实学及其美学品格  26-50
  第一节 清代实学的现实土壤及其历史渊源  26-31
    一、清代实学的现实土壤  26-29
    二、清代实学与宋明理学的渊源  29-31
  第二节 清代实学的内涵  31-36
  第三节 清代实学的美学品格  36-50
    一、祛虚尚实的清代文学艺术  36-41
    二、从实学到美学  41-45
    三、清代实学美学的范围  45-46
    四、清代实学美学的历史定位  46-50
第二章 本体论的美学建构  50-106
  第一节:从理本体到气本体的跨越  50-58
    一、气本体论的历史溯源  50-53
    二、太虚一实  53-54
    三、气在理先  54-57
    四、太虚本动  57-58
  第二节:从实体之美到生命之美  58-70
    一、人乃两间之精气  58-61
    二、情附气  61-63
    三、善养其气  63-70
      1、取百物之精以充其气  63-64
      2、读书养气  64-66
      3、炼胆与炼气  66-68
      4、炼神、炼气、炼形  68-70
  第三节 气本体论在美学领域的深化  70-91
    一、气用于一事则一事立极  70-73
    二、气贯理、事、情  73-74
    三、气乃才之发越  74-77
    四、从气上说格调  77-82
    五、肌理之"实"气  82-86
    六、气与气势  86-91
      1、势乃意中之神理  86-88
      2、追心取势  88-90
      3、气随势生  90-91
  第四节:审美气化论的完成  91-106
    一、文者气之用  91-95
    二、意在气先  95-97
    三、气坌愤激讦而后至文生  97-98
    四、阴阳不可偏废乃为至文  98-102
    五、中和  102-106
第三章 本体论美学的建构  106-185
  第一节:道本体论重心的的转移  106-118
    一、盈两间皆道  106-109
    二、天下无外之道  109-111
    三、知人道即知天  111-114
    四、人乃天地之心  114-118
  第二节:从道体之美到生活之美  118-143
    一、道达情遂欲  118-121
    二、盈天地间皆恻隐之流动  121-125
    三、情之万变无非实  125-127
    四、耳目启,性情贞  127-131
    五、情乃性之端  131-139
    六、无理有情  139-143
  第三节:道本体论在美学领域的泛滥  143-168
    一、道乃文之根本  143-152
    二、文须有益天下  152-155
    三、文质入情  155-165
    四、人品诗心一揆  165-168
  第四节:文以载道论的终结  168-185
    一、诗以道性情  168-174
    二、诗有性情而后真  174-177
    三、作诗不可无我  177-181
    四、诗人之眼与政治家之眼  181-185
第四章 实学美学"深度"的退出  185-213
  第一节:"实"象与"虚"象  186-194
    一、盈天下而皆象  186-189
    二、象乃摹色以称音  189-191
    三、自然之象与人心营构之象  191-192
    四、意立而象与音随之  192-194
  第二节:兴象  194-198
    一、现量  195-196
    二、兴象与意象  196-198
  第三节:神韵上见意境  198-202
  第四节:从意境到境界  202-213
    一、意境  202-204
    二、情景双绘  204-206
    三、实境与造境  206-208
    四、情境与境界  208-213
结语  213-215
参考文献  215-218
后记  218-219

相似论文

  1. LNG系统中工作压力设定依据与换热器正交试验设计,TQ051.5
  2. 天然气脱酸性气体过程中物性研究及数据处理,TE644
  3. 一种基于复合节流的气浮直线运动基准设计方法,TG83
  4. 钢丝滚道球轴承的预紧与支承刚度理论及实验研究,TH133.331
  5. 具有非对称端壁的涡轮叶栅气膜冷却数值研究,V231.3
  6. 基于流形学习的高维流场数据分类研究,V231.3
  7. 哈尔滨市道外区滨江开放空间设计研究,TU984.113
  8. 热风送粉改为乏气送粉系统的方法和关键设备的研究,TK223.25
  9. 二次风射流角度对W型火焰锅炉炉内气固流动的影响,TK229
  10. 喷动床内气固两相流动特性的研究,TK173
  11. 铁电薄膜与组分梯度铁电薄膜的性能研究,TM221
  12. 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综合实验系统的研究与应用,TM73
  13. IGCC系统高温合成气中碱金属凝结特性的试验研究,TM611.3
  14. Ad-Hoc网络多信道MAC层协议的信道分配问题的研究,TN929.5
  15. 突发OFDM系统同步与信道估计算法及FPGA实现,TN919.3
  16. 阈下信道技术在多重签名中的应用,TN918.1
  17. 基于均值匹配的Turbo码联合译码的Matlab实现,TN911.22
  18. 基于DSP的OFDM系统中的信道估计技术实现研究,TN919.3
  19. 低轨卫星移动信道特性模拟硬件实现,TN927.23
  20. 多载波CDMA的信道编码与信道估计技术的研究,TN929.533
  21. DMR集群系统高层协议的设计和研究,TN929.52

中图分类: > 哲学、宗教 > 美学 > 美学理论 > 美学史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