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我国国际收支失衡与人民币汇率的调节研究

作 者: 王海南
导 师: 邱兆祥
学 校: 暨南大学
专 业: 金融学
关键词: 国际收支失衡 劳动力无限供给 扩大内需 人民币 内部平衡
分类号: F832.6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6年
下 载: 1681次
引 用: 1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由于我国国际收支规模顺差的持续存在,人民币面临越来越大的升值压力,并且导致了日益强烈的汇率升值预期。即我国国际收支已处于明显的失衡状态,这种持久而顽固的外部失衡对我国经济产生了巨大的调整压力,甚至对内部平衡和宏观经济稳定形成一定程度的冲击,同时也导致与某些大国之间的不少摩擦。 要解决我国国际收支失衡问题,化解人民币升值压力,首先必须找出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内部根源,即国内储蓄大于国内投资背后的深层原因。但是,传统国际收支理论模型却不能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因此,本文对其假设前提提出质疑,并根据我国的特殊国情,归纳出了几个重要的假设前提,特别是其中的核心假设:劳动力无限供给假设。然后,本文根据并围绕劳动力无限供给假设,提出了一个新的分析和解释框架,并应用于我国的实践检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了人民币汇率调节对我国内部平衡的影响,同时指出它在解决我国国际收支失衡方面存在致命弱点,即人民币汇率调节不是化解人民币升值压力的有效方式。 总体而言,在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市场化的收入分配模式是我国储蓄过剩和内需不足的罪魁祸首,是导致内外部同时失衡的压力源,即我国外部失衡本质上就内生于内部失衡。我国储蓄主要来源于利润,因而储蓄率偏高的态势有持久并固化的趋势。由于国内以“过剩储蓄”的形式存在着过剩资源,才通过经常项目顺差的形式输出了一部分,再通过资本项目顺差的形式被“假外资”吸收了一部分,从而内需不足并没有体现为国内产出和就业的相应下降。正因为内需不足,致使国内“过剩储蓄”的增加转化为我国中央银行持有的外汇储备增加,因此,我国国际收支实际上已成为国内剩余的输送渠道,必然常处于不平衡状态。这样,在我国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失灵的同时,使我国内外部同时达到平衡的人民币“均衡汇率”实际上也不存在。 最后,本文相应的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本文认为,完全的市场经济并不适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在短期内应确保推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同时对内资和外资实行国民待遇原则;在长期则将收入调节政策提升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并谨慎的开放资本账户。此外,在寻求国际政策协调时应注重灵活和务实。

全文目录


摘要  3-4
ABSTRACT  4-11
第一章 导论  11-20
  1.1 选题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11-13
  1.2 有关汇率和国际收支的文献回顾  13-17
    1.2.1 综合文献回顾  13-14
    1.2.2 有关我国国际收支失衡与汇率调节的文献回顾  14-17
  1.3 基本假设前提和研究方法  17-18
  1.4 研究思路、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18-20
第二章 我国国际收支的理论模型分析  20-46
  2.1 引言  20
  2.2 我国国际收支失衡问题的初步考察  20-23
    2.2.1 国际收支与国民收入账户  20-21
    2.2.2 我国国际收支规模顺差及其失衡问题  21-23
    2.2.3 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汇率调节  23
  2.3 经常项目的模型化分析  23-35
    2.3.1 休谟的金币流动价格机制原理  23-25
    2.3.2 商品套利和购买力平价模型  25-28
    2.3.3 资源要素禀赋结构和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28-32
    2.3.4 弹性分析法与马歇尔-勒纳条件  32-35
  2.4 资本项目的模型化分析  35-40
    2.4.1 利率平价模型  35-37
    2.4.2 利率跨期模型  37-40
  2.5 错误与遗漏项目顺差的理性分析  40-41
  2.6 国际收支的货币分析方法  41-44
  2.7 小结  44-46
第三章 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一个分析框架  46-64
  3.1 引言  46
  3.2 二元经济结构与工资的决定  46-51
    3.2.1 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  46-48
    3.2.2 二元经济条件下的工资决定  48-51
  3.3 二元经济结构中的资本形成与扩大再生产  51-57
    3.3.1 二元经济结构中的资本形成  51-52
    3.3.2 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扩大再生产与收入分配  52-57
  3.4 我国国际收支巨额顺差的根源和高储蓄率困境  57-62
    3.4.1 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供给扩张与需求约束  57-59
    3.4.2 我国国际收支巨额顺差的根源  59-61
    3.4.3 我国高储蓄率的两难困境  61-62
  3.5 小结  62-64
第四章 劳动力无限供给假设及推论的实证分析  64-86
  4.1 引言  64
  4.2 可检验的假设或推论  64-69
    4.2.1 劳动力无限供给与非充分就业假设  64-67
    4.2.2 由劳动力无限供给假设所导出的其它可检验的假设或推论  67-69
  4.3 对假设或推论的经验实证分析  69-85
    4.3.1 应用于我国的经验检验  69-79
    4.3.2 典型案例分析  79-85
  4.4 小结  85-86
第五章 调节我国国际收支失衡  86-99
  5.1 引言  86
  5.2 归纳总结我国国际收支顺差的根源  86-90
    5.2.1 经常项目顺差的根源  86-88
    5.2.2 资本项目顺差的根源  88-89
    5.2.3 我国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失灵的根源  89-90
  5.3 开放条件下的小国模型与汇率超调模型  90-95
    5.3.1 开放条件下的小国模型  90-91
    5.3.2 多恩布什的汇率超调模型  91-95
  5.4 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内部调节与外部调节  95-97
    5.4.1 扩大内需的可行性分析  95-96
    5.4.2 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外部调节  96-97
  5.5 小结  97-99
第六章 转变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对我国内部平衡的影响  99-112
  6.1 引言  99
  6.2 我国内外部不平衡的表现形式及其根源  99-101
    6.2.1 我国内外部不平衡的表现形式  99-100
    6.2.2 我国内外部不平衡的根源  100-101
  6.3 解决我国内外部不平衡的政策搭配和政策选择  101-104
    6.3.1 传统的政策搭配和政策选择  101-102
    6.3.2 政策失灵与市场失灵:使内外部同时平衡的人民币均衡汇率存在吗  102-104
  6.4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内部平衡的影响  104-105
    6.4.1 人民币大幅升值的短期影响  104
    6.4.2 人民币大幅升值的长期及动态影响  104-105
  6.5 开放资本账户对我国内部平衡的影响  105-107
    6.5.1 开放资本账户的前景分析  105-106
    6.5.2 开放资本账户的短期和长期影响  106-107
  6.6 人民币汇率制度变迁的博弈分析  107-110
    6.6.1 潜在的参与方和国内博弈  107-109
    6.5.2 人民币汇率制度变迁的大国博弈  109-110
  6.7 小结  110-112
第七章 论文总结和政策建议  112-118
  7.1 引言  112
  7.2 论文总结  112-116
  7.3 政策建议  116-118
注释  118-123
参考文献  123-129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129-130
后记  130-131

相似论文

  1. 国际政治视域下中美贸易失衡问题研究,F752.7
  2. 资产价格的波动与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F822.0;F224
  3. 人民币国际化的金融市场条件研究,F832.6
  4. 深圳建设离岸金融中心的研究,F832.7
  5.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视角下的人民币国际化研究,F832.6
  6. 人民币汇率对中国进出口贸易商品结构的影响分析,F832.6;F224
  7.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货币竞争问题研究,F822
  8. 工行人民币理财产品的市场细分和定位研究,F832.2
  9. 以国内价格稳定为基础的人民币均衡汇率研究,F832.6
  10. 人民币汇率波动对浙江省出口影响的实证研究,F752.8;F224
  11. IMF框架下人民币国际化法律问题研究,F832.6
  12. 中国总需求结构的调整和国际收支的均衡研究,F832.6
  13. 人民币汇率升值对中国三大产业的影响及应采取的对策,F124;F224
  14. 人民币汇率对中美贸易收支影响的实证分析,F752.7;F224
  15. 基于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的人民币汇率政策研究,F832.6
  16. 人民币区域化的成本收益研究,F832.6
  17. 广东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理论与实证研究,F832.6
  18. 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宏观经济的正面影响及后续措施,F124
  19. 新形势下人民币区域化问题研究,F832.6
  20. 日元国际化及其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借鉴,F832.6
  21. 基于BEER模型的人民币均衡汇率的实证研究,F832.6

中图分类: > 经济 > 财政、金融 > 金融、银行 > 中国金融、银行 > 汇兑、对外金融关系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