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基于社会关系的中小企业网络协调研究

作 者: 胡兴球
导 师: 张阳
学 校: 河海大学
专 业: 技术经济及管理
关键词: 中小企业 社会关系 网络协调
分类号: F276.3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6年
下 载: 1126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由于科层和市场协调面临众多的问题,近年来企业之间的深入合作开始盛行,传统直接与自动的协调两分法受到越来越多的置疑,并逐步形成了科层、网络和市场的企业协调三分法的观点。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建立在网络化的社会关系基础上的网络协调活动是企业得以创立和成长的保证。论文以社会关系网络理论为基础,深入探讨了中小企业的创立和成长过程中对于社会关系的利用以及社会关系网络的演变,并构建了中小企业网络协调模式的基本框架。 作为研究的基础,论文首先对社会关系网络、网络协调等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将中小企业成长高度依赖社会分工,社会分工强化了中小企业间的协调需求,但是在现代社会中,传统的协调方式越来越难以适应中小企业设定为论文研究的出发点。 其次,论文分析了社会关系在中小企业经营过程中对于科层和市场协调的替代作用,并通过分析社会关系在中小企业获取资源方面所起的作用,得出中小企业网络协调是构建在社会关系基础上的结论。论文探讨了社会关系的形成路径,将中小企业的社会关系分为继承性和生长性两种,认为在不同的阶段,两种社会关系对于企业的作用并不相同。 再次,论文分析了网络化的社会关系在企业不同阶段的特征及作用,并据此探讨了社会关系网络化过程中企业问相互信任的演变。根据企业成长理论,论文提出对于社会关系的倚重程度决定了中小企业的成长方向。 最后,在对三种协调模式进行对比以及通过专家调查法形成中小企业网络协调的基本观点之后,论文构建了中小企业网络协调模式的基本框架,包括模式框架中的环境、理论框架的协调基础、目的、主体、结构和动态运行的规范约定、冲突解决、激励约束的形成。 论文还以广东某企业成长过程中对于社会关系的利用以及实施的网络协调活动为例,验证论文的主要结论。

全文目录


摘要  7-8
ABSTRACT  8-13
第一章 绪论  13-31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3-16
    1.1.1 选题背景  13-15
    1.1.2 研究的意义  15-16
  1.2 相关文献综述  16-26
    1.2.1 协调的研究  16-22
    1.2.2 社会关系及社会关系网络的相关研究  22-26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6-29
    1.3.1 论文的研究方法  27
    1.3.2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27-29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29-31
第二章 概念、理论和研究预设  31-49
  2.1 基本概念  31-37
    2.1.1 中小企业  31-33
    2.1.2 网络协调  33-34
    2.1.3 企业的社会关系网络  34-37
  2.2 主要支撑理论  37-44
    2.2.1 中小企业理论  37-39
    2.2.2 组织间协调理论  39-41
    2.2.3 社会关系网络理论  41-42
    2.2.4 资源依赖理论  42-44
  2.3 研究预设  44-47
    2.3.1 预设一:中小企业成长比大企业更加依赖社会分工  44-45
    2.3.2 预设二:社会分工强化了中小企业组织间的协调需求  45-46
    2.3.3 预设三:现代社会促使中小企业广泛实施网络协调活动  46-47
  本章小节  47-49
第三章 协调与协调模式演变分析  49-69
  3.1 分工与协调的缘起  49-56
    3.1.1 分工的意义  49-50
    3.1.2 分工提升效率的优势演进  50-51
    3.1.3 两种类型分工的深化与统一  51-54
    3.1.4 协调的缘起与内涵  54-56
  3.2 协调的传统两分法  56-62
    3.2.1 “市场依赖”路径确立的协调模式  56-60
    3.2.2 “技术依赖”路径对协调理论的补充  60-62
  3.3 网络协调的出现与理论演化  62-67
    3.3.1 企业“互补性活动”所形成的组织间协调  62-63
    3.3.2 组织间协调的外生“资源依赖”分析  63-65
    3.3.3 企业间关系的内生“嵌入性”分析  65-66
    3.3.4 网络协调理论的形成  66-67
  本章小结  67-69
第四章 中小企业协调活动中的社会关系分析  69-85
  4.1 中小企业运用传统协调模式面临的问题  69-74
    4.1.1 传统协调模式自身存在的问题  69-72
    4.1.2 现代社会传统协调模式面临新挑战  72-74
  4.2 社会关系在中小企业协调活动中的作用  74-76
    4.2.1 获取其它协调模式难以得到的资源  74-75
    4.2.2 在企业间的互补活动中维持与其它企业的合作  75
    4.2.3 对传统协调模式的取代  75-76
  4.3 社会关系的形成路径  76-83
    4.3.1 基于“五缘”的社会关系形成  76-80
    4.3.2 社会关系的拓展  80-83
  本章小结  83-85
第五章 社会关系网络化分析  85-105
  5.1 社会关系网络的构成  85-89
    5.1.1 社会关系网络的内涵  85-86
    5.1.2 社会关系向社会关系网络的演变  86-87
    5.1.3 社会关系网络的类型  87-89
  5.2 基于企业成长的社会关系网络演进  89-95
    5.2.1 企业创立期的社会关系网络  90-91
    5.2.2 企业成长期的社会关系网络  91-93
    5.2.3 企业成熟期的社会关系网络  93-95
  5.3 社会关系网络化与信任演进  95-103
    5.3.1 信任的基本含义  96-97
    5.3.2 中国社会中的信任形成与类型  97-99
    5.3.3 社会关系网络化中的信任演进  99-101
    5.3.4 中小企业成长过程中的社会关系网络与信任变迁  101-103
  本章小结  103-105
第六章 基于社会关系的协调与传统协调模式的对比分析  105-117
  6.1 市场协调模式  105-108
    6.1.1 市场协调的基本观点  105-106
    6.1.2 市场协调的基本特征  106-107
    6.1.3 市场协调的运行路径  107-108
  6.2 科层协调模式  108-112
    6.2.1 科层协调的基本观点  108-109
    6.2.2 科层协调的基本特征  109-111
    6.2.3 科层协调的运行  111-112
  6.3 网络协调与传统协调模式的对比分析  112-116
  本章小结  116-117
第七章 中小企业网络协调的调研分析  117-129
  7.1 研究设计  117-120
    7.1.1 调研方法确定  117
    7.1.2 调查对象的确定  117-118
    7.1.3 问卷设计  118-120
  7.2 第一次问卷分析与处理  120-123
    7.2.1 问卷设计及统计结果  120-122
    7.2.2 得出结论的依据及第一次问卷形成的结论  122-123
  7.3 第二次问卷分析与处理  123-125
    7.3.1 问卷设计及统计结果  123-124
    7.3.2 结论形成的依据及第二次问卷形成的结论  124-125
  7.4 第三次问卷分析及结论与后续交流  125-128
    7.4.1 问卷设计及统计结果  125-126
    7.4.2 第三次问卷形成的结论  126-127
    7.4.3 后续交流分析  127-128
  本章小结  128-129
第八章 中小企业网络协调模式  129-153
  8.1 中小企业网络协调实施的环境  129-132
    8.1.1 环境的复杂性  129-130
    8.1.2 资源的专用性  130-131
    8.1.3 协调的频度  131-132
    8.1.4 协调的复杂性  132
  8.2 中小企业网络协调模式的理论框架  132-143
    8.2.1 中小企业网络协调基础  132-133
    8.2.2 中小企业网络协调目的  133-138
    8.2.3 网络协调主体  138-141
    8.2.4 中小企业网络协调结构  141-143
  8.3 中小企业网络协调的运行路径  143-152
    8.3.1 网络协调的动态运作  143-144
    8.3.2 协调规范的约定  144-147
    8.3.3 协调冲突的解决  147-150
    8.3.4 激励与约束的形成  150-152
  本章小结  152-153
第九章 案例分析: A企业成长过程中的社会关系与网络协调运用  153-171
  9.1 A企业的基本情况及成长历史  153-155
  9.2 A企业网络协调分析  155-161
    9.2.1 A企业社会关系网络分析  155-157
    9.2.2 A企业实施网络协调获取“壳”资源分析  157-158
    9.2.3 A企业利用网络协调处理企业间活动分析  158-161
  9.3 结论、问题与建议  161-169
    9.3.1 A企业网络协调分析结论  161-162
    9.3.2 A企业网络协调存在的问题  162-165
    9.3.3 以大企业集团为成长目标的网络协调建议  165-169
  本章小结  169-171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171-175
  10.1 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171-172
  10.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172-173
  10.3 论文的不足与讲一步研究的建议  173-175
参考文献  175-181
附录  181-186
  附录 1 社会关系在中小企业协调活动的调查  181-185
  附录 2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185-186
致谢  186

相似论文

  1. X精细化工有限公司私募股权融资方案研究,F426.7
  2. 中小企业融资风险研究,F276.3
  3. 我国民营中小企业核心员工激励机制的效应研究,F276.5
  4. 健全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前信用评级体系研究,F832.4
  5. 民营中小企业员工薪酬激励制度研究,F272.92
  6. 中小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机制研究,F276.44
  7. 中小企业员工培训体系建立研究,F276.3
  8. 我国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问题研究,F832.4
  9. 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策略研究,F832.4
  10. 论中小企业民间融资法律制度之完善,F832.3
  11. 基于内部视角的中小企业信贷约束影响因素研究,F832.4
  12. 中小企业从OEM转向OBM遭遇的问题与对策分析,F276.3
  13. 创新型中小企业融资法律制度研究,F276.3
  14. 江西省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融资模式与对策研究,F204
  15. 基于供应链的信誉链融资模式研究,F274
  16. 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机制设计,F276.3
  17. 基于商业银行视角的政府增信与中小企业融资关系研究,F276.3
  18. 佛山陶瓷企业在后经济危机中的发展研究,F426.71
  19. 产品开发模式的一般形态研究,TB472
  20. 基于物流金融的中小企业信用评价研究,F252;F832.2
  21. 私募股权基金与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关系研究,F276.3;F224

中图分类: > 经济 > 经济计划与管理 > 企业经济 > 各种企业经济 > 中小型企业、乡镇企业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