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流化床垃圾焚烧炉内流动和燃烧污染物生成数值模拟研究

作 者: 曹玉春
导 师: 严建华;李晓东;岑可法
学 校: 浙江大学
专 业: 工程热物理
关键词: 流化床 气固多相流 生活垃圾 焚烧 数值模拟 污染物 化学反应机理 动力学模拟
分类号: X799.3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5年
下 载: 918次
引 用: 7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产生的越来越多的生活垃圾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社会和生态问题,给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压力。焚烧法因在减容减量、资源化、无害化等方面具有填埋和堆肥无可比拟的优点,在诸多发达国家已得到广泛应用。流化床垃圾焚烧炉因其结构紧凑、燃料适应性广、燃烧效率高和污染排放低等优点,其应用越来越广泛。 本文在对流化床气固多相流模型进行了全面总结的基础上,基于颗粒动力学理论的欧拉—欧拉双流体模型,运用Fluent软件对鼓泡床、循环流化床和管式布风流化床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表明:气固相之间的曳力模型和颗粒碰撞弹性恢复系数的选取对鼓泡床稠密气固多相流数值模拟有重要影响,文中比较了不同工况条件下采用不同的曳力模型、颗粒弹性恢复系数和时间步长的计算结果;二维和三维鼓泡流化床模拟得到的计算结果比较发现,三维床的模拟结果更接近实际;运用Ergun气固曳力模型,对循环流化床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模拟结果和试验值比较吻合,颗粒浓度径向分布的不均匀,颗粒浓度在近壁面区较高,中心位置处较低,流形呈现典型的环—核状。同时数值模拟得到不同时刻、不同工况条件下管式布风流化床气泡的产生、长大和破裂的情况,研究发现床内气泡的生成初期具有一定的对称性质,该新型流化床具有内循环流化床的一些流体动力特性,布风管的小孔风速和其横向节距的选取对于床内的气泡的产生和颗粒流化质量有重要的影响。为了保证床内颗粒的良好的流化质量,建议布风管之间的Lcr/d的大小取为0.25左右;通过对双层布风管的数值模拟发现,加大下层布风管的风量,两层管之间的流化加剧,但对上层布风管上方的颗粒流化影响并不大;通过对双组分颗粒管式布风流化床内流化特性模拟发现,随着流化时间的推移,细重颗粒和粗大颗粒发生分离现象,细重颗粒向床内下沉。通过在床内加入粗重物料后床内的流化情况研究表明,随着时间的增加,粗重的颗粒逐渐分成团状,然后主要向两布风管间移动扩散开来,并逐渐向床层底部扩散,床内流化气泡直径明显地减小,床内的粗重颗粒有抑制床层流化的作用。 在小型流化床垃圾焚烧试验台上进行了垃圾典型组分NOx排放特性的试验研究,基于成熟的化学基元反应机理,应用Chemkin对甲烷在对冲扩散火焰中NOx的生成特性进行了验证,在此基础上,模拟了垃圾典型组分在流化床垃圾焚烧炉中NOx的生成特性,并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NOx基元反应机理GRI-Mech2.11动力学层流火焰中预测值比GRI-Mech3.0更接近实验值;垃圾典型组分小型流化床焚烧炉试验研究发现,不同种类垃圾混合焚烧NO转化率均小于单组分垃圾NO转化率线性叠加,配比不同,下降的幅度也不同,总的来说幅度一般在5~20%左右,煤与有机物混合燃烧,NO排放浓度小于煤与垃圾线性叠加。建立了流化床内NO生成的动力学模型,通过改变工况条件:包括床温、过量空气系数和改变燃料中HCN的含量来模拟NO的排放情况和燃料N转化为NO的转为率,模拟结果同试验结果的趋势一致,从理论上证实了试验中发现的两种垃圾混烧时燃料N转化为NO的转化率低于单组分垃圾的燃料N转化为NO率的线性叠加。 通过在实验室小型流化床试验台上进行了垃圾典型组分HCl的排放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单组分典型垃圾的燃料Cl转化为HCl的转化率均随着床温升高而升高,但升高的幅度不大;随着掺烧垃圾比例的提高,HCl的排放浓度逐渐增加;HCl对SO2和NO的排放均有抑制作用。通过垃圾焚烧炉内烟气中污染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基元化学反应机理化学动力学模拟发现,焚烧烟气中HCl对CO和NO的氧化均有抑制作用,随着NO浓度的升高,对CO的氧化的抑制作用减弱,HCl得抑制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4-6
Abstract  6-8
目录  8-10
第一章 绪论  10-34
  1.1 研究背景  10-27
  1.2 本文的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27-34
第二章 流化床气固多相动流数值模拟  34-78
  2.1 概述  34-37
  2.2 流化床气固多相流基本物理参数  37-39
  2.3 气固多相流中两相间的作用力  39-43
  2.4 流化床中气固多相流模型  43-51
  2.5 基于颗粒动力学理论的气固流动双流体模型  51-59
  2.6 带中间喷嘴鼓泡床数值模拟  59-64
  2.7 水平布风鼓泡床数值模拟  64-68
  2.8 循环流化床数值模拟  68-71
  2.9 本章小结  71-78
第三章 管式布风流化床密相区流化特性试验及数值模拟  78-107
  3.1 概述  78
  3.2 管式布风流化床介绍  78-79
  3.3 管式布风流化床流化特性  79-84
  3.4 管式布风流化床数值模拟  84-94
  3.5 管式布风流化床内颗粒混合特性研究  94-104
  3.6 本章小结  104-107
第四章 流化床垃圾焚烧炉内NOx生成机理研究  107-124
  4.1 NOx的生成机理  107-109
  4.2 典型垃圾组分小型流化床垃圾焚烧炉NOx排放特性试验研究  109-114
  4.3 NOx生成基元反应机理及其验证  114-118
  4.4 流化床垃圾焚烧炉中NOx的生成动力学模拟  118-121
  4.5 本章小结  121-124
第五章 焚烧炉内HCl排放特性及其同其它污染物相互影响研究  124-138
  5.1 概述  124
  5.2 焚烧炉内HCl的生成  124-125
  5.3 流化床焚烧炉HCl排放特性的试验研究  125-127
  5.4 HCl和NOx排放的相互影响动力学研究  127-133
  5.5 CO和SOx排放的关联研究  133-134
  5.6 HCl和SO_2排放的相互影响关联研究  134-136
  5.7 本章小结  136-138
第六章 垃圾焚烧炉中多环芳烃生成机理研究  138-170
  6.1 概述  138-141
  6.2 多环芳烃生成机理研究进展  141-144
  6.3 城市生活垃圾焚烧炉烟气道中PAHs的生成和分解特性模拟试验研究  144-148
  6.4 多环芳烃生成机理的验证—乙烷预混火焰多环芳烃生成的动力学模拟  148-154
  6.5 流化床典型热解气体组分湍流火焰中PAHs生成动力学计算  154-161
  6.6 垃圾典型组分焚烧生成多环芳烃动力学模拟  161-166
  6.7 本章小结  166-170
第七章 垃圾焚烧炉中二噁英生成机理及动力学模拟  170-183
  7.1 垃圾焚烧炉中二噁英生成机理  170-176
  7.2 二噁英生成的动力学模拟  176-179
  7.3 本章小结  179-183
第八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  183-186
  8.1 全文总结  183-185
  8.2 论文不足之处和今后开展的工作  185-186
个人简历、研究成果  186-187
致谢  187

相似论文

  1. LNG系统中工作压力设定依据与换热器正交试验设计,TQ051.5
  2. 高强度钢板冲压件回弹的研究,TG386
  3. 筒形件可控径向加压充液拉深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TG386
  4. 硬质合金与钢连接工艺及机理研究,TG454
  5. 燃煤飞灰化学团聚实验研究及机理分析,X513
  6. 固定床钙基吸收剂同时脱硫脱硝实验研究,X701.3
  7. 复合添加剂对SNCR脱硝过程的影响,X701
  8. 具有非对称端壁的涡轮叶栅气膜冷却数值研究,V231.3
  9. 复杂形体的高速气动对流及耦合换热研究,V215.4
  10. 轨道交通引起周围环境竖向振动的振源特性分析,U211.3
  11. 循环流化床内颗粒聚团的传热特性研究,TK124
  12. NSSC黑液在流化床中燃烧试验研究,TK16
  13. 二次风射流对1025t/h循环流化床锅炉炉膛空气动力场的研究,TK229.66
  14. 生物质直接再燃的数值模拟,TK16
  15. 高温分离器布置对循环流化床锅炉炉内动力场影响的研究,TK229.66
  16. 670t/h四角切圆锅炉炉内煤粉燃烧过程的数值模拟,TK224.11
  17. 1000MW超超临界褐煤锅炉炉内燃烧过程的数值模拟,TK224.11
  18. 喷动床内气固两相流动特性的研究,TK173
  19. 周向浓淡旋流燃烧器空气动力场的试验研究及数值模拟,TK223.23
  20. 中心回燃式燃烧室燃烧特性研究,TK223.21
  21. 迷宫式汽封和薄叶式汽封的数值模拟与对比分析,TK263.2

中图分类: >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 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 > 其他 > 生活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