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近代宋诗派研究

作 者: 贺国强
导 师: 马亚中
学 校: 苏州大学
专 业: 中国古代文学
关键词: 近代宋诗派 道咸宋诗派 同光体 宋诗 文化立场
分类号: I207.25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6年
下 载: 719次
引 用: 19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在近代诗歌史上,宋诗派是影响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坚持传统的艺术流派,标志着整个清代学宋诗潮发展至高峰,古典诗歌在自身内部对新雅的艺术追求至此已趋极致。近代宋诗派的诗学理想和创作成就就及其缺陷,鲜活地说明古典诗歌在艺术体式与意理神韵两方面都必须摆脱自身的桎梏而获取新生。本文以近代宋诗派的渊源、形成、组织、发展、诗学理想、创作实绩为考察对象,力图通过对近代诗歌史上的“学宋”现象来考察近代诗发展中操持传统文化立场来挽转诗运的具体策略,以期进而深入探索中国古典诗歌流变的最后历程。本文将力图运用文史哲综合研究的思路,文献考索与理论批评相结合的方法,在较为宽广的视域中对近代宋诗派作为一历史扫描。论题中的近代宋诗派特指从道光至清末民国这一阶段,本文按照传统文学史论的习惯,将道光、咸丰期间的前期宋诗派称为道咸宋诗派,同治以后的后期宋诗派概名为同光体。全文本此分上下两篇,在流派内部划分时,在兼顾时序的基础上,主要突出地域、姻亲、师友三层关系来划分诗人群体。绪说概介论题的范围研究、状况及采用的研究方法。正文的上篇第一章着重结合晚清汉宋融合的学风与清代宗宋潮流来勾勒道咸宋诗派兴起的原由。第二章从诗歌审美理想与艺术宗派两方面分析其诗学思想。在以上两章的基础上,第三章对道咸宋诗派创作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点作一系统的描叙。道咸宋诗派诗人中学者不少,但他们并非前人所言专重在诗歌中显耀学问。其诗歌意象方面的特点证显了其宋化的特征。第四章择选何绍基、郑珍等代表诗人对道咸宋诗派作一微观考索,探讨诗人的艺术个性。下篇第五章首先从历史情境厘清同光体的得名及含义,并考察其成因与组织,进一步通过同光体与南社、诗界革命的背景联系,肯定其历史地位。第六章由“学人之诗”与“诗人之诗”观点推导出同光体重建诗歌古典主义审美理想,中国古代文化对创作主体的注重,也使得同光体诗人将“不俗”与“雅人深致”作为实现其理想的基点。第七章以地域为切入点,梳理闽地诗风由唐趋宋的转向以及与浙派有直接联系的秀水派,为同光体寻绎出地域渊源。以下诸章分论同光体各支派。第八、九两章分析赣派的宗派意识、文化心态、诗风趋向与变异,讨论以陈三立为中心的

全文目录


中文提要  3-5
Abstract  5-9
绪说  9-12
上篇  12-87
  第一章 宋诗派 的学位论文">道咸宋诗派兴起的背景  12-25
    第一节 道咸宋诗派兴起与晚清学风  13-15
    第二节 清代前中期宗宋诗学传统  15-21
    第三节 桐城诗派与道咸宋诗派  21-25
  第二章 道咸宋诗派诗学思想  25-38
    第一节 道咸宋诗派的诗歌审美理想  25-33
    第二节 道咸宋诗派的艺术宗尚  33-38
  第三章 道咸宋诗派诗歌的主题与意象  38-69
    第一节 道咸宋诗派诗歌的四重主题  38-60
    第二节 道咸宋诗派诗歌意象的选取与特性  60-69
  第四章 道咸宋诗派诗人谱  69-87
    第一节 “险而未夷”的程恩泽诗  69-71
    第二节 “学苏圣手”何绍基  71-76
    第三节 学宋巨子、秋士悲歌——论郑珍  76-87
下篇  87-267
  第五章 同光体的形成  87-103
    第一节 同光体之得名及其组织  87-92
    第二节 同光体诗派之成因  92-97
    第三节 同光体与诗界革命派、南社  97-103
  第六章 同光体诗学思想  103-121
    第一节 “诗人之诗”与“学人之诗”  103-111
    第二节 “不俗”与“雅人深致”  111-117
    第三节 “三元”与“三关”  117-121
  第七章 同光体的地域渊源  121-151
    第一节 闽派宗宋诗风源流  121-134
    第二节 浙派宗宋诗风源流  134-151
  第八章 同光体江西派论(上)  151-177
    第一节 江西派的三个视角:组成、文化观、诗风  151-159
    第二节 “江西异杰”陈三立  159-177
  第九章 同光体江西派论(下)  177-207
    第一节 江西正脉  177-192
    第二节 江西异响  192-207
  第十章 同光体浙派论  207-232
    第一节 浙派述要  207-209
    第二节 “学人之诗”的代表沈曾植  209-219
    第三节 “渐西吏隐”袁昶  219-227
    第四节 浙派后嗣金蓉镜  227-232
  第十一章 同光体闽派论  232-267
    第一节 闽派的组织  232-235
    第二节 “闽海狷才”郑孝胥  235-246
    第三节 闽派中坚  246-263
    第四节 余论:闽派后劲  263-267
结语  267-270
主要参考文献  270-277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277-278
中文详细摘要  278-285

相似论文

  1. 激变与突围的现代求索,J212
  2. 论翻译中的道德规范对翻译选择的制约作用,H059
  3. 论虹影小说的河流意象,I207.42
  4. 《沧浪诗话》与清代诗学,I207.22
  5. 刘辰翁与南宋后期的诗学批评,I206.2
  6. 论何绍基诗歌中的“不俗”,I207.22
  7. 宋代茶酒诗的文化解读,I207.22
  8. 《石遗室诗话》论同光体闽派,I207.22
  9. 唐宋《诗经》学研究,I207.22
  10. 曾广钧诗歌研究,I207.22
  11. 海藏诗学研究,I207.25
  12. 麦田里的守望者,I207.42
  13. 从《古韵》看凌叔华前后期作品的变化,I207.42
  14. 明诗话宋诗破体论争研究,I207.22
  15. 桥入宋诗:桥的多元意象与意蕴,I207.22
  16. 民国年间宋诗研究概论,I207.22
  17. 宋诗对白居易诗的受容与超越,I207.22
  18. 北宋文人论杜热潮探究,I207.22
  19. 何绍基诗歌研究,I207.22
  20. 《岁寒堂诗话》与《沧浪诗话》诗论比较研究,I207.22
  21. 北宋石刻诗研究,I207.22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 > 诗歌、韵文 > 新诗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