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排除犯罪性事由与我国传统四要件论的关系

作 者: 李抒璟
导 师: 陈世伟
学 校: 西南政法大学
专 业: 刑法学
关键词: 排除犯罪性事由 比较研究 实质的构成要件理论 犯罪构成 犯罪客体
分类号: D924.1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44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排除犯罪性事由在我国有多种称谓,如“排除违法性的行为”、“排除社会危害性的行为”、“阻却责任事由”等,在我国的传统犯罪论体系中是在构成要件之后紧接着将排除犯罪性事由单独作为一章来论述的,也即排除犯罪性事由的理论与犯罪构成理论在犯罪论体系结构中是平行或并列的。上述体系安排引发了许多理论和实践上的问题:首先,我国刑法理论对“排除犯罪性事由”的多种定义引发了理论上的诸多混乱,将排除犯罪性事由解释为“形式上符合犯罪构成而实质上不具有社会危害性因而不构成犯罪”的意思,不仅使犯罪构成理论的结构缺乏完整性,而且有将犯罪构成架空为仅有形式而无实质内容之嫌,即要在犯罪构成之外再寻找是否具有社会危害性这一“实质”标准才能确定行为是否构成犯罪,这与我国的犯罪构成是与大陆法系“形式的”犯罪构成相区别的“实质的”犯罪构成这一基本理论前提相悖,使我国犯罪构成在定罪上不具有唯一性和统一性。其次,将体现出罪机制的排除犯罪性事由置于犯罪构成(成立)理论之外暴露出对人权保障不力的弊端。再次,使超法规的排除犯罪事由缺乏体系性归属。因此,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在保留我国犯罪构成四要件体系的前提下,解决我国犯罪构成理论与排除犯罪性事由上述理论困境的方法。笔者的观点是将排除犯罪性事由纳入犯罪客体以纳入犯罪构成的方式来解决现排除犯罪性事由的体系定位带来的诸多问题。本文从结构上共分为四大部分,计三万余字。第一部分对排除犯罪性事由在国内外犯罪成立理论中的不同地位进行比较研究。分别对大陆法系三阶层犯罪构成理论中的”阻却违法性事由”和”阻却责任事由”,英美法系犯罪构成双层模式中的“合法辩护”条件以及我国传统犯罪论体系中的“排除犯罪性事由”在犯罪成立理论中的地位进行了简要阐述。第二部分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初步提出我国犯罪论体系中排除犯罪性事由存在的问题:对排除犯罪性事由定义的困难及由此进一步引发的理论上的混乱、彰显对人权保障不力的弊端以及超法规的排除犯罪事由缺乏体系性归属。第三部分首先明确了本文探讨的前提——实质的犯罪构成理论,接着分析理论界关于排除犯罪性事由与犯罪构成体系关系的不同观点,进而提出本文对解决上述我国犯罪论体系中排除犯罪性事由存在的问题的方法——通过犯罪客体寻找排除犯罪性事由与犯罪构成的契合点,并进而论述了将排除犯罪性事由纳入犯罪客体的合理性和将犯罪客体作为排除犯罪性事由理论归属的可行性以及诸多理论与实践优势。第四部分在全文论述基础上简单讨论了一个更为宏大的话题——我国传统犯罪构成理论是推到重构抑或是在现有基础上完善的问题。本文赞同对现有犯罪构成体系进行完善,按照本文所述方法完善后的我国犯罪构成体系,最终与美国的双层次犯罪成立模式更为接近。

全文目录


内容摘要  4-6
Abstract  6-9
引言  9-10
一、排除犯罪性事由在国内外犯罪成立理论中的地位  10-11
  (一) 排除犯罪性事由在大陆法系犯罪成立理论中的地位  10
  (二) 排除犯罪性事由在美国犯罪成立理论中的地位  10-11
  (三) 排除犯罪性事由在我国犯罪成立理论中的地位  11
二、我国犯罪论体系中排除犯罪性事由存在的问题  11-14
  (一) 对排除犯罪性事由定义的困难及由此进一步引发的理论上的混乱  12-13
  (二) 彰显对人权保障不力的弊端  13
  (三) 超法规的排除犯罪事由缺乏体系性归属  13-14
三、本文对上述问题的解决  14-35
  (一) 本文探讨前提——实质的构成要件理论  14-16
  (二) 理论界对排除犯罪性事由与犯罪构成体系关系的不同观点  16-19
    1. 现行体系是最佳选择,并无不妥  16-17
    2. 将排除犯罪性事由置于犯罪构成体系之外作为一种“特殊形态”专门阐述的观点  17-18
    3. 唯有对犯罪构成体系进行整体性的反思才能解决问题的观点  18-19
  (三) 本文的观点——寻找排除犯罪性事由与犯罪构成的契合点  19-35
    1. 将排除犯罪性事由融入犯罪客体的可行性论证  19-26
    2. 将犯罪客体作为排除犯罪性事由理论归属的可行性论证  26-35
四、从本文视角看我国犯罪构成理论——重构抑或完善  35-38
结语  38-39
致谢  39-40
参考文献  40-42

相似论文

  1. 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解剖学教材结构的研究,G807.4
  2. 中印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之比较研究,G623.58
  3. 中国大陆与台湾专业体育院校体操类课程内容的比较研究,G831
  4. 数字时代不同类型高校图书馆读者阅读倾向比较研究,G258.6
  5. 艺术体操教学中三种直观教学法的比较研究,G834
  6. 新时期我国东西部农民分化比较研究,D663.2
  7. 人教版、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的比较研究,G633.3
  8. 河南省新乡市中学学校美术教学和校外美术教学的比较研究,G633.955
  9. 关于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的案例分析,D924.3
  10. 论单位犯罪的认定与处罚,D924.1
  11. 英国和美国公务员录用制度比较研究,D756.1
  12. “人教版”与“上科版”高中物理教科书必修本STS内容的比较研究,G633.7
  13. 改琦与罗塞蒂女性绘画形象比较研究,J20-03
  14. 中日初中数学教材例题的综合难度之比较研究,G633.6
  15. 中职物理(通用类)教材的比较研究,G633.7
  16. 中英两国中学历史课史料教学比较研究,G633.51
  17. 现行人教版和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助学系统的比较研究,G633.3
  18. 异工同曲论“夕阳”,J624.1
  19. 山东筝派与河南筝派的比较研究,J632.32
  20. 莫扎特《G大调第一长笛协奏曲》演奏版本比较研究,J624.1
  21. 全自动视野检查中正常策略和快速策略的比较研究,R775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法律 > 中国法律 > 刑法 > 总则 > 犯罪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