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多体模拟星系团中的强引力透镜现象

作 者: 李国亮
导 师: 景益鹏
学 校: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天文台)
专 业: 天体物理
关键词: 宇宙学 星系团 引力透镜
分类号: P157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6年
下 载: 71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重点讨论了强引力透镜在N体数值模拟中的应用。相比于早期解析形式的透镜模型,N体数值模拟给出的物质分布更加复杂,透镜的各种性质必须要通过数值计算给出。如何利用数值模拟给出的离散粒子,重建一个可信的、低噪音的面密度投影是基于N体数值模拟的引力透镜研究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三维SPH(Smoothed Particle Hydrodynamics)内核函数的SI(scatter and integrate)面密度算法。首先用蒙特—卡罗模拟一个均匀体分布和等温椭球分布来进行算法的误差分析。随后讨论了一个真实的N体数值模拟的星系团里的子结构和噪音对强引力透镜的影响。我们用Bradac等人2004年的工作结果作为比较,来说明我们算法的优越性。结果显示,强引力透镜过程、特别是其中的高阶奇异行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高阶奇异行为不单受子结构的影响;面密度上的噪音水平、非引力绑定的物质流、透镜本身的性质、透镜所处的环境同样是相当敏感的参量。 利用一个ΛCDM模型下的大尺度N体数值模拟,我们研究了不同质量星系团对应的透镜巨弧的发生截面,进而得出星系团透镜巨弧的发生概率。背景源分布在红移0.6到7.0之间,轴比随机分布在0.5~1,轴比为1的源的直径取1.0″并令所有的源的面积保持相等。缩小源的有效直径到0.5″大约能使巨弧的发生概率提高50%。最可几的透镜红移随源的红移的增高而增高,对于长宽比L/W>10的像,当zs=1.0时,最可几的透镜红移在0.3,而当zs=2.0时,最可几透镜红移在0.5。透镜的光深随源的红移有显著的抬升这与Wambsganss et al.(2004)相符和,但是绝对值仅为他们的结果10%~20%,而且同其他人的结果相比我们结果也总是偏低,这可以用不同的N体数值模拟参数以及像的形状分析方法来很好地解释。我们还统计了HMUs(highly magnified (and “undistorted” images)的统计概率,发现对于由放大率|μ|>10和长宽比L/W<3定义的HMUs的数目跟|μ|>10,L/W>10的巨弧的数目是可比的。最终的结果显示,虽然现在的观测和理论上还有很多的不确定性,但是理论预言的巨弧数目看起来总是低于实际观测。 WMAP(Wilkinson Microwave Anisotropy Probe)第三年的观测结果与当前流行的宇宙学参数有很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物质密度Ωm,0和原初物质密度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8
目录  8-17
第一章 引言  17-41
  1.1 引力透镜简史  17-18
  1.2 宇宙学背景  18-22
    1.2.1 宇宙学原理和RW度规  18-19
    1.2.2 哈勃膨胀和宇宙的组成  19-20
    1.2.3 宇宙学红移  20-21
    1.2.4 角直径距离  21-22
  1.3 引力透镜的基本参数和方程  22-41
    1.3.1 透镜方程  23-24
    1.3.2 偏转势  24-25
    1.3.3 像的放大和形变  25-26
    1.3.4 时间延迟和费马势  26-30
    1.3.5 像的分类和手征  30-32
    1.3.6 引力透镜定理  32-33
    1.3.7 Caustic附近的源  33-41
第二章 强引力透镜的数值计算  41-55
  2.1 面密度的计算  41-43
  2.2 偏转势和偏转角  43-44
  2.3 像平面到源平面的映射  44-50
    2.3.1 二维样条插值的初始化  44-45
    2.3.2 强引力区的高精度插值  45-50
  2.4 Ray-tracing成像模拟  50-52
  2.5 任意位置的点源在像平面上的根  52-55
第三章 N体模拟的面密度算法和噪音对强引力透镜的影响  55-83
  3.1 引言  55-57
  3.2 SI算法介绍  57-58
  3.3 SI算法的误差分析  58-62
    3.3.1 均匀体分布  58-60
    3.3.2 等温椭球分布  60-62
  3.4 N体数值模拟的星系团和子结构的影响  62-78
    3.4.1 N体数值模拟,子结构和物质流  62-67
    3.4.2 面密度分布、critical curves和caustics  67-69
    3.4.3 cusp关系  69-74
    3.4.4 与DTFE算法的比较  74-78
  3.5 结论  78-83
第四章 ΛCDM模型里透镜巨弧的数目统计  83-107
  4.1 引言  83-85
  4.2 N体数值模拟和成像模拟介绍  85-87
    4.2.1 N体数值模拟  85
    4.2.2 像的放大率和长宽比  85-86
    4.2.3 成像模拟及形状分析  86-87
  4.3 结果部分  87-94
    4.3.1 Ray-tracing成像模拟和W04近似的比较  87-94
  4.4 巨弧的光深  94-105
    4.4.1 同以往结果的比较  96-105
  4.5 总结讨论  105-107
第五章 WMAP第三年的宇宙模型里透镜巨弧的变化  107-117
  5.1 引言  107-108
  5.2 N体数值模拟、星系团的缩放和透镜算法  108-110
  5.3 数值模拟的结果  110-114
  5.4 总结讨论  114-117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117-119
参考文献  119-127
发表文章目录  127-129
简历  129

相似论文

  1. 基于粒子模拟问题的GPU高性能计算系统,TP338
  2. 巴门尼德论知识,B502
  3. 宇宙恒星形成历史与星系形成和演化的半解析理论,P157.9
  4. 现代宇宙学中若干问题的研究,P159
  5. 引力透镜、CFHTLS宇宙剪切巡天及盘状星系的角动量,P152
  6. 星系的大尺度分布研究,P157
  7. 邻近富星系团Abell 2199成员星系动力学,P157
  8. 星系团的恒星形成性质研究,P157.9
  9. 星系的恒星形成性质及其环境效应,P152
  10. 盘星系的旋转矢量方向分布及其内禀扁度研究,P144
  11. 星系团成员星系光度函数及其动力学,P157.8
  12. 关于Hessence暗能量模型以及五维大反弹宇宙模型的理论研究,P159
  13. 星系团的多波段观测,P154
  14. 引力场中真空折射率的改变及光的传播特性研究,O412.1
  15. 暗能量宇宙学若干问题的研究,P159
  16. 星系团中央区域热气体二维温度结构探测和热力学成分研究,P154
  17. 星系群和星系团高温气体中的X射线子结构及中央气体熵超出,P157.8
  18. Hopf不变量的拓扑结构和黑洞量子辐射的研究,P145.8
  19. 宇宙学和致密天体相关问题的理论研究,P145.8
  20. 高红移星系的成团和演化,P154
  21. 星系形成的半解析模型,P152

中图分类: > 天文学、地球科学 > 天文学 > 恒星天文学、星系天文学、宇宙学 > 河外星系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