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南宋遗民词人研究

作 者: 丁楹
导 师: 程郁缀
学 校: 北京大学
专 业: 中国古代文学
关键词: 南宋遗民词人 隐居生活 创作主体 创作实践 词史定位
分类号: I207.23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6年
下 载: 1284次
引 用: 8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南宋遗民词人是唐宋词史上一个颇具特色的群体,南宋遗民词是创作主体在特定历史时期心灵历程的记录,是唐宋词发展中光辉的最后一页,在词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与价值。论文试对南宋遗民词人的主体特征、创作活动和词史定位进行新的阐释。全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简要论述了论题的缘起、即南宋遗民词人角色的自我认定;研究现状述略;本文研究的主要任务及采用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包括论文的第一、二、三章,为创作主体论,主要是考察南宋遗民词人的人格精神,从遗民词中找出创作主体“遗民”人格精神的成因,并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社会生活、以及词人的人生经历,进行综合分析。这一部分的论述围绕着遗民词人的悲剧性生命体验与悲剧意识的消解展开。隐居不仕既是遗民词人在宋元易代之际的生活方式,也是他们在悲剧性生命体验里消解苦闷、寻求解脱的必然选择。我们分别从南宋遗民词人的主要生活方式、心态情感及其人格形象的建构等三个方面来探讨这一词人群体的主体特征。第三部分包括论文的第四、五章,为创作实践论,主要是从求禅问道、交游唱和这两个方面来考察南宋遗民词人的创作活动。求禅问道活动,使佛道思想渗透到了遗民词人的审美观念和忧患意识,并影响到他们的情感活动、创作心理及其词作的主题趋向、审美特质。交游唱和活动,不同于以往一般唐宋词人的诗酒唱和,而带有遗民词人隐居生活的特点。在这些活动中,他们自始至终都要追求“遗民”人格形象的建构与彰显。这使得他们彼此相互砥励意志、提高词艺,形成了群体共同赞赏的遗民人格精神,并促成了群体认同的创作范式。求禅问道、交游唱和之风的盛行,是南宋遗民词人人格精神的独特表现方式,反映了元初南宋遗民的主要生存状态,生命寄托和价值取向。第四部分是论文的第六章,为影响定位论,对南宋遗民词人在词史上独特地位与价值进行了评估。对此,我们就这一词人群体的总体情况着眼,以隐居生活为中心,从其在唐宋词史上的地位及其对元词、清初词的影响上来探讨其词史定位。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南宋遗民词人的隐居生活方式可视为其词新质生成的重要原因,隐居生活造成了创作主体“遗民”人格的形成,并决定着遗民词创作主题的取向,意象形态的选择,表现方式的运用;南宋遗民词的新质,也可视为遗民隐居生活方式在词创作上的必然反映,是创作主体隐居生活的诗化呈现,也是他们“遗民”人格精神艺术化、审美化的表现。为此,我们在论文中对南宋遗民词人的行为、心态和宋元之际的文化环境进行了一些比较具体的研究。

全文目录


绪论  8-19
  一、隐逸之风的盛行与遗民词人角色的自我认定  8-14
  二、研究现状述略与分析  14-17
  三、研究的任务、内容与方法  17-19
第一章 南宋遗民词人的主要生活方式  19-40
  第一节 飘泊流离  19-23
  第二节 优游山水  23-31
  第三节 闭门著述  31-35
  第四节 聚众授徒  35-40
第二章 南宋遗民词人心迹探求  40-58
  第一节 隐忍之痛  41-45
  第二节 怀想之悲  45-49
  第三节 仕隐之惑  49-58
第三章 南宋遗民词人人格形象的建构  58-98
  第一节 南宋遗民词人人格形象的特点  58-61
  第二节 南宋遗民词人与晋人风度  61-74
  第三节 南宋遗民词人与江湖士风  74-92
  第四节 南宋遗民词中展现人格形象的主要途径  92-96
  第五节 南宋遗民词中人格形象的社会批判意义  96-98
第四章 南宋遗民词人求禅问道活动及其对词创作的影响  98-140
  第一节 南宋遗民词人与道士的交往  99-104
  第二节 道家思想对南宋遗民词人选择意象与构造意境的影响  104-106
  第三节 道家思想对南宋遗民词人文学观念与创作理论的影响  106-116
  第四节 南宋遗民词人与佛教的联系  116-128
  第五节 南宋遗民词中的佛教意蕴  128-136
  第六节 “清空”词论的佛教内涵  136-140
第五章 南宋遗民词人交游唱和活动及其对词创作的影响  140-186
  第一节 交游唱和的特点  140-143
  第二节 交游唱和的原因  143-159
  第三节 交游唱和的主题  159-167
  第四节 交游唱和的意义  167-186
第六章 南宋遗民词人的词史定位  186-201
  第一节 在唐宋词史上的定位  187-193
  第二节 对元词的影响  193-197
  第三节 对清初词的影响  197-201
结语  201-203
参考文献  203-211
原创性声明  211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211

相似论文

  1. 影视作品著作权归属问题探究,D923.41
  2. 论曹丕的文学理论建树及其创作实践,I206.2
  3. 明代诗人张含的诗歌观及创作实践初探,I207.22
  4. 大后方现实主义文学的倡导和实践,I206.6
  5. 宋人咏物词研究,I207.23
  6. 论文学作品中的傻瓜形象,I106
  7. 视唱练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教学的理论与实施研究,J613.1
  8. 二程文学思想研究,I206.2
  9. 扎西达娃魔幻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简论,I207.42
  10. 书籍装帧设计创作实践与体会,J524
  11. 对黄宾虹“书法入画”的探析,J205
  12. 吕本中的诗论及其创作实践,I207.22
  13. 萧统文学集团研究,I206.2
  14. 从扇上的烟云到延安的夜歌,I206.6
  15. 乐舞《韶》研究,J609.2
  16. 媒体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实践,J205
  17. 现代室内壁画的艺术特征,J218.6
  18. 高等美术院校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个案研究,J20-4
  19. 数字声响的交互环境,J619
  20. 民族器乐协奏曲创作实践研究,J614
  21. 李渔“无声戏”小说理论研究,I207.41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 > 诗歌、韵文 >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