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中国和CIMMYT普通小麦puroindoline基因分子基础研究及其对加工品质的影响

作 者: 陈锋
导 师: 何中虎;夏先春
学 校: 中国农业科学院
专 业: 作物遗传育种
关键词: 普通小麦 人工合成小麦 籽粒硬度 Puroindoline基因 等位变异 磨粉品质 加工品质
分类号: S512.1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6年
下 载: 119次
引 用: 6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籽粒硬度是最重要的小麦品质性状之一,对磨粉和食品加工品质有重要影响,研究籽粒硬度基因的分子基础对小麦品质改良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选用805份中国当前主栽冬、春麦品种(系)、地方品种和历史品种(共计3个试验)以及596份来自CIMMYT的小麦品种(系)(共计3个试验)材料,采用单籽粒谷物特性测试仪、PCR扩增、酶切、改进的SDS-PAGE和测序技术对其籽粒硬度及其基因型进行了鉴定,并对286份品种(共计2个试验)的磨粉和食品加工品质进行了测试。主要结果如下: 1.我国冬、春小麦主栽品种均以硬质类型为主,由北向南,硬质麦比例逐渐减少。硬质冬麦中共有Pina-D1b、Pinb-D1b和Pinb-D1d两种已知基因型,所占比例分别为12.9%、73.4%和1.6%;而硬质春麦中则发现有Pina-D1b、Pinb-D1b和Pinb-D1c三种已知基因型,所占比例分别为37.9%、51.5%和4.9%。发现了两种Pinb突变新类型:农大3213等13份冬麦和6份春麦品种(系)的Pinb基因的第42氨基酸中有一碱基A缺失,引起了移码突变,导致该基因第60位氨基酸变成了终止密码子,从而致使该类型PINB蛋白缺失,将其命名为Pinb-D1p;京冬11和沧核030的Pinb基因第218位点碱基G突变成了T,导致该基因第44位点色氨酸变成了亮氨酸,将其命名为Pinb-D1q。 2.我国地方品种和历史品种均以硬质类型为主。从地方品种、历史品种到当前主栽品种,软麦(分别为42.7%、45.2%和25.1%)和混合麦(24.3%、13.9%和14.1%)的比例逐渐减少,而硬麦(33.0%、40.9%和60.8%)的比例显著增加。硬质麦中共发现Pina-D1b、Pinb-D1b和Pinb-D1p三种已知基因型。从基因型的变化来看,PINA缺失(43.8%、48.5%和24.2%)和Pinb-D1p(39.7%、14.7%和8.4%)分布频率逐渐减少,而Pinb-D1b(12.3%、36.8%和63.4%)的频率显著增加。在地方品种中发现了三种新突变类型:来自贵州的光头线麦和红麦Pinb基因中第226位点碱基由G变成了C,导致其推断的第47位氨基酸由甘氨酸变成了精氨酸,命名为Pinb-D1t;来自江苏的红和尚Pina基因的第187位点碱基由C变成了T,导致该基因第35位点脯氨酸变成了丝氨酸,命名为Pina-D1m类型;有6个地方品种的Pina基因第212位点碱基由G变成了A,导致其第43位点色氨酸变成了终止密码子,被命名为Pina-D1n类型。另外,有5份地方品种Pina基因第265位点有一碱基C缺失,产生了移码突变,从而导致该基因推断的第93位点氨基酸变成了终止密码子,致使PINA蛋白不能表达,尽管该类型先前已经报道,但命名有误,本文重新命名为Pina-D1l类型。其中,Pina-D1m是目前发现的第一个含有PINA蛋白并且导致普通小麦胚乳质地变硬的突变类型,修订了先前的籽粒硬度分子理论模型。 3.CIMMYT普通小麦以硬质类型为主,硬质麦中只有Pina-D1b和Pinb-D1b两种基因型,Pina-D1b是最常见的基因型,占硬麦总数的86.3%,Pinb-D1b占13.7%。建议CIMMYT多引进一些其它硬度变异类型的小麦种质,如Pinb-D1b类型等,以减少Pina-D1b对品质改良的负面影响。在人工合成小麦与普通小麦杂交的高世代材料中共鉴定出Pina-D1a/Pinb-D1a、Pina-D1j/Pinb-D1i、Pina-D1c/Pinb-D1h、Pina-D1a/Pinb-D1i和Pina-D1a/Pinb-D1j五种基因型,均表现为软质,其中Pina-D1j/Pinb-D1i是最为常见的突变类型。Pina-D1c/Pinb-D1h和

全文目录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4-30
  1 小麦籽粒硬度及其测定  14-18
    1.1 硬度及其形成  14-15
    1.2 测定方法  15-17
    1.3 硬度与角质率  17-18
  2 硬度的生化及遗传基础  18-28
    2.1 Friabilin蛋白的发现  18-19
    2.2 Puroindoline蛋白的发现  19-20
    2.3 Puroindoline突变类型及其分布  20-24
    2.4 Gsp-1基因的发现  24
    2.5 Puroindoline与品质性状的关系  24-27
    2.6 Puroindoline存在的广泛性  27-28
  3 籽粒硬度的基因工程改良  28-29
  4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29-30
第二章 中国冬小麦主栽品种puroindoline基因型鉴定  30-41
  1 供试材料  31
  2 试验方法  31-33
    2.1 籽粒硬度测定  31
    2.2 Puroindoline变异类型检测  31-33
    2.3 统计分析  33
  3 结果与分析  33-39
    3.1 中国冬小麦籽粒硬度及其变异类型分布  33-38
    3.3 涉及单核苷酸变化Pinb基因新突变的发现  38-39
    3.4 Puroindoline基因对冬小麦籽粒硬度的影响  39
  4 讨论  39-40
  5 结论  40-41
第三章 中国春小麦purindoline基因型鉴定  41-49
  1 材料与方法  41-42
    1.1 试验材料  41
    1.2 试验方法  41-42
    1.3 测序鉴定  42
  2 结果与分析  42-47
    2.1 中国春小麦籽粒硬度及其变异类型分布  42-47
    2.2 Puroindoline对春小麦籽粒硬度的影响  47
  3 讨论  47-48
  4 结论  48-49
第四章 中国地方品种和历史品种purindoline基因型鉴定  49-61
  1 材料与方法  50-51
    1.1 试验材料  50
    1.2 试验方法  50-51
    1.3 统计分析  51
  2 结果与分析  51-58
    2.1 中国地方品种和历史品种籽粒硬度及其变异类型分布  51-54
    2.2 Puroindoline基因对中国地方品种和历史品种籽粒硬度的影响  54-55
    2.2 涉及单核苷酸变化的Pina和Pinb基因新突变的发现  55-58
  3 讨论  58-60
    3.1 Puroindoline基因在中国地方品种、历史品种和主栽品种中的演变  58-59
    3.2 Pinb-D1突变类型的分子遗传基础  59
    3.3 Pina-D1突变类型的分子遗传基础  59-60
  4 结论  60-61
第五章 CIMMYT小麦purindoline基因型鉴定  61-77
  1 材料与方法  62-67
    1.1 试验材料  62-66
    1.2 试验方法  66-67
  2 结果与分析  67-72
    2.1 CIMMYT小麦籽粒硬度及其变异类型分布  67-71
    2.2 Puroindoline类型对籽粒硬度的影响  71-72
  3 讨论  72-75
    3.1 Pina-D1b类型在CIMMYT硬质麦广泛分布  72-73
    3.2 Pina-D1b类型对小麦品质的负面影响  73-74
    3.3 人工合成小麦普通小麦品质改良中的作用  74-75
    3.4 人工合成小麦后代品系的母本效应  75
  4 结论  75-77
第六章 Puroindoline基因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77-91
  1 试验材料  78-79
  2 试验方法  79-81
    2.1 Puroindoline基因型鉴定  79
    2.2 籽粒硬度及面粉颗粒度大小测试  79-80
    2.3 出粉率、灰分、吸水率及色度仪参数测试  80
    2.4 戊聚糖含量和溶剂保持力测定  80
    2.5 馒头和面条参数测试  80-81
  3 统计分析  81
  4 结果与分析  81-88
    4.1 Puroindoline基因对溶剂保持力的影响  81-84
    4.2 Puroindoline基因对磨粉品质及其戊聚糖含量的影响  84-88
  5 讨论  88-90
  6 结论  90-91
第七章 结论  91-93
参考文献  93-105
致谢  105-106
作者简介  106-107

相似论文

  1. 小麦籽粒硬度相关基因分子鉴定及PINA蛋白缺失分子机制研究,S512.1
  2. 小麦遗传转化体系建立和优化及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基因(Ta-APX)转化小麦研究,S512.1
  3. 不同冷却方式对鸭肉品质的影响,TS251.55
  4. 普通小麦抗白粉病新基因的发掘和分子标记定位,S512.1
  5. 小麦avenin-likeb基因胚乳特异性表达载体的构建和遗传转化,S512.1
  6. 小麦籽粒硬度基因Pin的RNAi载体构建和遗传转化,S512.1
  7. 小麦抗条锈病基因YrC25的遗传分析和分子标记,S512.1
  8. 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系)籽粒硬度相关性状分析及Gsp-1基因SNP变异与籽粒硬度的关联性研究,S512.1
  9. 温光敏雄性不育小麦BNS的育性研究,S512.1
  10. 播期、播量和氮肥运筹对小麦品种西农2000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S512.1
  11. 普通小麦—百萨偃麦草4J、5J异染色体系的选育与分子标记分析,S512.1
  12. 普通小麦—华山新麦草附加系和小麦品种N.Strampelli的抗条锈病遗传分析,S512.1
  13. 人工合成小麦遗传改良评价,S512.19
  14. 普通小麦及其近缘种根系性状的比较研究与利用,S512.1
  15. 肥水运筹对两类冬小麦品种产量和加工品质的调控效应,S512.1
  16. 小麦品种“陕253”低分子量谷蛋白基因克隆、原核表达及功能鉴定,S512.1
  17. 普通小麦磨粉品质和籽粒硬度与出粉率遗传规律的研究,S512.101
  18. 对导入多枝赖草优良基因的小麦新种质的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S512.1
  19. 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加州野大麦(Hordeum californicum)异染色体系的选育与鉴定,S512.1
  20. 小麦新抗源抗条锈性遗传、HMW-GS组成及分子检测,S512.1
  21. 黄淮和南方地区大豆育成品种籽粒性状遗传构成的分子标记解析及等位变异优选,S565.1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 小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