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龙兴寺历史与窖藏佛教造像研究

作 者: 李森
导 师: 刘凤君
学 校: 山东大学
专 业: 中国古代史
关键词: 青州 龙兴寺 北朝 佛教 窖藏造像
分类号: K879;B949.2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5年
下 载: 594次
引 用: 5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青州佛教历史背景和政治地位研究。 本章研究对象包括青州佛教历史背景和政治地位两个问题。就青州佛教历史背景而言,一是揭示了佛教在青州的传播和兴衰历程——两晋十六国刘宋为佛教始传和初步发展时期;北魏北齐为佛教大发展和鼎盛时期;隋唐是佛教再度兴盛时期;宋元明清是佛教逐渐衰落时期。二是考察了青州古代寺院与僧人情况。关于青州的政治地位,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进行剖析。从宏观看,青州自西晋永嘉五年(311年)取代临淄上升为齐鲁大地的政治中心,迄至明初洪武九年(1376年)被逐渐兴起的济南所代替,作为山东政治中心长达千年之久,有着辉煌显赫的政治地位。从微观看,在龙兴寺造像活动最为蓬勃发展的北齐时期,青州是高齐政权重要的发祥地之一,青州城具有着北齐王朝第三大城市的地位。 第二章:龙兴寺历史研究。 本章是以龙兴寺历史沿革为中心的探讨,并对龙兴寺与青州城的地理关系进行考证。通过深挖和梳理龙兴寺史料,对该寺从萌芽到湮灭的历史沿革情况作了迄今为止最全面、最详细的勾沉。龙兴寺自南朝刘宋元嘉二年(425年)创建佛堂肇始,迄至明初洪武元年(1368年)被改作城隍庙为止,其间历经北魏、东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北宋、会、元诸朝代,有着长达近千年的历史。龙兴寺作为寺院的基础是在刘宋泰始二年(466年)至北魏皇兴四年(470年)由佛堂、刘善明宅和七级寺僧人三者合而为一奠定的。北魏、东魏时期龙兴寺获得大发展,北齐达到鼎盛局面,号称“正东之甲寺”。唐代寺院规模庞大,建筑恢宏,为其第二次兴盛期。五代、北宋承袭唐朝余绪,仍不失根基雄厚的一方名刹地位。宋末金初之际,因屡遭战乱破坏,寺院渐趋式微。元末为兵火所毁,明初残存建筑被改作城隍庙。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发现了北朝高门士族崔氏家族成员参与龙兴寺造像活动的重要事实;考介了寺院历史上颇有影响的高僧事迹;这座千年名刹是青州历代官员和信众进行佛事活动的最主要场所。龙兴寺从刘宋佛堂建立迄至唐末五代的500年间,一直地处青州城南郭中。从不迟于后唐废帝(934—936年)时,随着南郭地位上升为南城,

全文目录


内容摘要  10-13
ABSTRACT  13-16
引言  16-25
  一、龙兴寺窖藏佛教造像概况  16-18
  二、学术界对本课题的研究状况  18-21
  三、本文结构与主要学术心得  21-25
第一章 青州佛教历史背景和政治地位研究  25-51
  第一节 青州的佛教历史背景  25-42
    一、佛教在青州的传播和兴衰  25-37
    二、青州古代的寺院与僧人  37-42
  第二节 青州的政治地位  42-51
    一、历史上青州政治地位分析  42-46
    二、北齐时期青州政治地位再分析  46-51
第二章 龙兴寺历史研究  51-85
  第一节 龙兴寺历史沿革  51-80
    一、龙兴寺的创建  52-54
    二、龙兴寺的发展  54-61
    三、龙兴寺的鼎盛  61-72
    四、龙兴寺兴盛局面的保持  72-77
    五、龙兴寺的衰落和废毁  77-80
  第二节 龙兴寺与青州城的地理关系  80-85
    一、刘宋至唐末五代龙兴寺处于青州东阳城南郭内  80-82
    二、唐末五代至元末龙兴寺处于青州城中  82-85
第三章 龙兴寺窖藏佛教造像题材研究  85-111
  第一节 北魏、东魏造像题材  86-94
    一、弥勒佛像  87-88
    二、释迦佛像  88-90
    三、西方三圣像  90-93
    四、飞天、荷莲、龙、塔  93-94
  第二节 北齐造像题材  94-111
    一、释迦多宝二佛并坐说法像  94-95
    二、西方三圣像  95-96
    三、弥勒佛像  96-99
    四、卢舍那佛像及卢舍那法界人中像  99-106
    五、观世音菩萨像  106-109
    六、太子思惟菩萨像  109-111
第四章 龙兴寺背屏式造像典型艺术研究  111-134
  第一节 倒龙  111-119
    一、倒龙名称考证  111-114
    二、倒龙形象大量出现的原因  114-116
    三、倒龙在背屏式造像中的位置和形状  116-119
  第二节 宝塔  119-123
    一、宝塔命名  119
    二、宝塔形象大量出现的原因  119-121
    三、宝塔在背屏式造像中的形制  121-123
  第三节 倒龙和宝塔艺术形象的来源与延续  123-134
    一、倒龙和宝塔艺术形象的来源  123-130
    二、倒龙和宝塔艺术形象的延续  130-134
第五章 龙兴寺窖藏佛教造像若干问题研究  134-173
  第一节 窖藏造像的性质应是安葬佛像  134-139
  第二节 窖藏造像不全为龙兴寺内佛像  139-143
  第三节 窖藏造像贴金彩绘并非均系北朝所施  143-150
  第四节 北齐笈多式佛像艺术应从海路由域外直传青州  150-156
  第五节 对窖藏造像残破原因的再认识  156-173
附录  173-201
  一、龙兴寺历史编年及大事记  173-182
  二、北齐《司空公青州刺史临淮王像碑》  182-184
  三、《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二龙兴寺部分  184-186
  四、北宋《青州龙兴寺重修中佛殿记》  186-187
  五、龙兴寺已拼对粘接石造像登计表  187-201
参考文献  201-206
附表目录  206-218
  表一 龙兴寺造像数量统计表  206
  表二 青州古代寺院一览表  206-208
  表三 青州籍古代僧人一览表  208-210
  表四 古代外地曾至青州僧人一览表  210-211
  表五 龙兴寺及与其有关的古代僧人一览表  211-213
  表六 与龙兴寺有关的历史人物一览表  213-215
  表七 龙兴寺历代文物一览表  215-218
附图目录  218-258
  图一 龙兴寺窖藏坑位置示意图  218
  图二 龙兴寺窖藏坑全景  218-219
  图三 龙兴寺造像在窖藏坑内的放置情况  219
  图四 龙兴寺造像残破情况  219-220
  图五 龙兴寺造像朝代比率图  220
  图六 龙兴寺造像质地比率图  220-221
  图七 龙兴寺造像形制比率图  221
  图八 龙兴寺造像断茬面新旧程度比率图  221-222
  图九 北齐贴金彩绘单体立佛像  222-223
  图十 北齐贴金彩绘单体立佛像  223-224
  图十一 北魏太昌元年(532年)惠照造弥勒像  224
  图十二 东魏天平三年(536年)邢长振造释迦像  224
  图十三 北魏贴金彩绘佛菩萨三尊像  224
  图十四 北魏太昌元年(532年)惠照造弥勒像倒龙  224-225
  图十五 北魏贴金彩绘佛菩萨三尊像倒龙摹本  225
  图十六 北魏—东魏贴金彩绘造像背屏  225
  图十七 北魏贴金彩绘佛菩萨三尊像  225
  图十八 北魏—东魏贴金彩绘佛菩萨三尊像  225-226
  图十九 东魏贴金彩绘佛菩萨三尊像  226
  图二十 主尊左侧倒龙  226
  图二一 主尊右侧倒龙  226
  图二二 主尊与左胁侍之间倒龙  226-227
  图二三 东魏贴金彩绘佛菩萨三尊像  227
  图二四 北齐象戏图  227
  图二五 北齐轿乘图  227
  图二六 东魏贴金彩绘造像背屏局部  227-228
  图二七 东魏贴金彩绘佛菩萨三尊像宝塔摹本  228
  图二八 东魏彩绘造像背屏  228
  图二九 东魏贴金彩绘佛菩萨三尊像  228
  图三十 宝塔  228-229
  图三一 东魏贴金彩绘佛菩萨三尊像宝塔摹本  229
  图三二 东魏贴金彩绘佛菩萨三尊像  229
  图三三 宝塔  229
  图三四 东魏贴金彩绘佛菩萨三尊像  229-230
  图三五 宝塔摹本  230
  图三六 东魏天平三年(536年)邢长振造释迦像宝塔  230
  图三七 东魏彩绘佛像摹本  230
  图三八 宝塔摹本  230-231
  图三九 北魏正光三年(522年)魏氏造释迦三尊像  231
  图四十 北魏正始四年(507年)法想造弥勒三尊像  231
  图四一 北魏田延和等36人造佛菩萨三尊像  231
  图四二 梁天监十年(511年)王州子造一佛四菩萨五尊像摹本  231-232
  图四三 北齐贴金彩绘佛菩萨三尊像  232
  图四四 北齐贴金彩绘佛菩萨弟子五尊像  232
  图四五 北齐贴金彩绘佛菩萨三尊像  232
  图四六 北齐彩绘佛菩萨像背屏局部  232-233
  图四七 唐贴金彩绘龛式造像  233
  图四八 唐阎伯能造佛菩萨弟子五尊像  233
  图四九 隋段怀穆建伽蓝残碑拓片  233
  图五十 隋仁寿元年(601年)舍利塔下铭石刻拓片  233-234
  图五一 北齐天保九年(558年)崔氏宗门宝塔之颂石刻拓片  234
  图五二 大齐碑碑阴摹刻唐李邕书龙兴寺额  234
  图五三 后晋天福五年(940年)龙兴寺香炉座题记拓片  234-235
  图五四 北魏永安二年(529年)韩小华造像题记  235
  图五五 北魏永安三年(530年)贾淑姿造像题记  235
  图五六 北魏风格造像残题记  235-236
  图五七 北魏太昌元年(532年)惠照造像题记  236
  图五八 东魏天平三年(536年)邢长振造像题记  236
  图五九 东魏天平三年(536年)智明造像题记  236-237
  图六十 北魏永安二年(529年)韩小华造弥勒像  237
  图六一 北魏风格造像  237
  图六二 东魏天平三年(536年)智明造贴金彩绘佛菩萨三尊像  237
  图六三 东魏贴金彩绘佛菩萨三尊像  237-238
  图六四 北齐天保四年(553年)郭虎造释迦多宝陶像  238
  图六五 驼山第2窟菩萨头像摹本  238
  图六六 北齐彩绘佛坐像  238
  图六七 北齐贴金彩绘佛坐像  238-239
  图六八 北齐彩绘佛像  239
  图六九 北齐彩绘佛像  239
  图七十 甘肃庄浪县龙眼山北魏晚期摩崖三世佛像摹本  239
  图七一 北齐贴金彩绘卢舍那法界人中像  239-240
  图七二 卢舍那佛说法图  240
  图七三 卢舍那法界人中像右胸部胡人  240
  图七四 北齐贴金彩绘卢舍那法界人中像  240
  图七五 卢舍那佛说法图  240-241
  图七六 北齐线刻人中像  241
  图七七 北齐贴金彩绘菩萨像  241
  图七八 冠中佚头化佛  241
  图七九 北齐贴金彩绘菩萨像  241-242
  图八十 冠中佚头化佛  242
  图八一 北齐贴金彩绘菩萨像  242
  图八二 冠中残化佛腿  242
  图八三 北齐贴金彩绘菩萨像  242-243
  图八四 北朝单体菩萨立像  243-244
  图八五 北齐贴金彩绘太子思惟菩萨像  244
  图八六 北齐贴金彩绘太子思惟菩萨像  244
  图八七 东魏彩绘右胁侍菩萨像  244
  图八八 东魏彩绘菩萨像  244-245
  图八九 北齐贴金彩绘佛像  245
  图九十 北齐彩绘菩萨像  245
  图九一 北齐贴金彩绘菩萨像  245
  图九二 北齐贴金彩绘佛像  245-246
  图九三 北齐笈多艺术风格佛头像  246-247
  图九四 足部断茬面新旧状况对比  247-248
  图九五 臂部断茬面新旧状况对比  248-249
  图九六 臂部断茬面新旧状况对比  249-250
  图九七 各类断茬面新旧状况对比  250-251
  图九八 北魏—东魏贴金彩绘菩萨像  251
  图九九 北魏贴金彩绘菩萨像  251
  图一00 北魏—东魏贴金彩绘菩萨像  251
  图一0一 北魏—东魏左胁侍菩萨像局部  251-252
  图一0二 北齐彩绘佛像  252
  图一0三 北魏永安三年(530年)贾淑姿造佛菩萨三尊像  252
  图一0四 北魏贴金彩绘佛像  252
  图一0五 北齐贴金彩绘佛像  252-253
  图一0六 北齐彩绘佛像  253
  图一0七 北齐贴金彩绘佛坐像  253
  图一0八 北齐贴金彩绘佛坐像  253
  图一0九 北齐贴金彩绘佛像  253-254
  图一一0 击鼻情况  254-255
  图一一一 碎手断臂情况  255-256
  图一一二 北齐贴金彩绘菩萨像  256
  图一一三 东魏贴金彩绘佛菩萨三尊像  256
  图一一四 北魏贴金彩绘佛像  256
  图一一五 北齐商谈图  256-257
  图一一六 北齐武平四年(573年)《司空公青州刺史临淮王像碑》  257
  图一一七 唐盘龙残石柱  257
  图一一八 唐鸱吻残件  257-258
致谢  258-259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出版学术论著目录  259-260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60

相似论文

  1. 汉藏边缘藏语穆斯林现状研究,C955
  2. 福建佛学院女众部的办学之路,B947
  3. 道安与佛教中国化,B948
  4. 六朝江西佛教及其相关问题研究,B948
  5. 迪庆藏族地区的丧葬礼仪和灵魂崇拜研究,K892.22
  6. 炳灵寺石窟藏传佛教艺术研究,B948
  7. 藏文目录学源流研究,H214
  8. 佛教语言功能研究,B948
  9. 麦积山石窟北朝时期造像的服饰艺术特征,K879.2
  10. 唐代佛道类梦小说研究,I207.41
  11. 北魏平城民间佛教信仰心态研究,B948
  12. 从支遁诗到王梵志诗:僧诗雅俗之变研究,I207.22
  13.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研究,F321.42
  14. 佛教的涅槃与文学的审美,I106
  15. 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F592
  16. 北朝在华粟特人服饰研究,J523.5
  17. 云南傣族织锦图案艺术研究,J523
  18. 基层中医面临的问题与对策,R197.1
  19. 小说、佛教与王学,I206.5
  20. 南朝与北朝骚体文学比较研究,I206.2
  21. 生态视角下西安地区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研究,F592.7

中图分类: > 哲学、宗教 > 宗教 > 佛教 > 佛教史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