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反叛与超越

作 者: 洪治纲
导 师: 吴秀明
学 校: 浙江大学
专 业: 中国现当代文学
关键词: 先锋文学 中国当代 艺术实践 创作主体 审美现代性 文学发展 本土化 艺术思维 形式实验 现代化
分类号: I206.7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5年
下 载: 774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先锋文学一直是国内外文学研究中颇受重视的学术热点和难点之一。因为文学前进的步伐,文学开拓的前景,都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无数先锋作家探索的结果,取决于他们在艺术上进行前瞻性实验的结果。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本文选择中国当代先锋文学作为考察对象,并将之纳入现代性的历史语境之中,借助丰富的外国文学理论与实践作为参照,全面论析了它们在反叛与超越的过程中,逐渐走向现代化本土化的内在轨迹。 绪论部分重点考察了先锋概念的源起,以及从“先锋派”到先锋文学的演变过程,并对先锋文学的基本特征——独创性、叛逆性、区域性、动态性、前瞻性等进行了归纳与分析。第一章着重梳理了中国当代先锋文学的历史境域,包括它与现代性的关系,以及它所产生的文化背景和原因。第二章从宏观上纵向勾勒了中国当代先锋文学发展的主要历史脉络,即四次主要潮流以及每次主潮所呈现出来的重要特征。第三到五章则从创作主体(作家)——艺术实践(创作)——文本特征(作品)这一相对完整的艺术系统出发,重点探讨了中国当代先锋文学的主体性精神特征、开拓性艺术思维以及一些富有创见的文本表现。它们既涉及到创作主体的思想深度、怀疑姿态、价值诉求等方面,又包含了想象、超验、隐喻等开拓性的艺术实践,并由此在文本中形成了时间的主观化、人物的符号化、结构的碎片化、张力的隐蔽化和互文性实验等重要的审美特征。第六章回到世纪之交,重点剖析了当下的中国先锋文学发展之所以出现某种迂回与停滞状态的一些危机和障碍,包括主体精神的浮泛、独立意识的孱弱、想象力的匮乏、形式实验的乏力,以及物质上的障碍和先锋批评的滞后等,为中国先锋文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某些必要的思考。结语部分从文学发展的整体性角度,再次强调先锋文学存在的合理性、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且指出,面对各种新型文化消费模式的兴起,中国当代先锋文学要在全球化的文化语境中重新获得生机,必须恪守审美现代性的某些重要本质。惟有如此,中国当代先锋文学才能重新获得反叛与超越的激情,才能为中国文学的未来发展提供某些新的艺术思维和审美空间。 本文认为,中国当代先锋文学经历了二十余年的发展历程,其突出成就在于:作家们不仅充分意识到了精神先锋的重要性,而且不断加强了先锋精神的自我培植,从而使创作主体的先锋精神由觉醒到滋长,并最终获得了一定程度的丰富。正是这种先锋精神的获得,决定了中国当代先锋文学的探索并非是一种纯粹的形式实验,而是一种精神上的反叛与超越,是一种积极的本土化和现代化的艺术实践。它与现代性的审美追求构成了潜在的呼应,而一些先锋文学的研究者对此却关注不多。所以,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国当代先锋文学的动态考察,并尽可能地对之进行理论化的阐述,以期为本土化的先锋文学理论建构提供一种建设性的思维框架。

全文目录


绪论 从先锋派到先锋文学  8-19
  第一节 先锋概念的缘起  9-10
  第二节 先锋派的诞生及其意义  10-13
  第三节 从先锋派到先锋文学  13-14
  第四节 先锋文学的诸种特质  14-19
第一章 先锋崛起的文化语境  19-31
  第一节 现代性的历史追问  20-24
  第二节 异域文化的渗透  24-26
  第三节 艺术本体的觉醒  26-31
第二章 先锋发展的历史革沿  31-53
  第一节 人性的复归与激扬  31-35
  第二节 现代寻根与形式实验的双重变奏  35-41
  第三节 救赎的消解与自由的重构  41-46
  第四节 个人化的生命之舞  46-53
第三章 先锋主体的精神向度  53-71
  第一节 先锋的精神高度  53-60
  第二节 先锋的怀疑姿态  60-64
  第三节 独立的价值诉求  64-71
第四章 走向先锋的艺术实践  71-88
  第一节 想像:颠覆常识与经验  71-77
  第二节 超验:彰显极致的审美体验  77-82
  第三节 隐喻:跨越修辞的文本营构  82-88
第五章 先锋文本的审美动向  88-115
  第一节 时间:自由的迷津  88-94
  第二节 人物:符号与代码  94-100
  第三节 失散的整体  100-105
  第四节 隐蔽的张力  105-110
  第五节 互文性的表达  110-115
第六章 世纪之交:先锋的危机与障碍  115-130
  第一节 虚弱的思想根基与独立意识  118-121
  第二节 激情的匾乏:从想像到形式  121-124
  第三节 实利化的物质屏障  124-126
  第四节 滞后的先锋批评  126-130
结语 永远的先锋  130-136
主要参考文献  136-139
后记  139

相似论文

  1. 塞缪尔·亨廷顿的政治稳定理论研究,D09
  2. 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学府与政府,K25
  3. 中国共产党“五四”纪念评述之嬗变研究,K261.1
  4. 欧漫郎音乐文论研究,J605
  5. 晋南农民现代化研究,F327
  6. 宁式家具现代化的研究,TS664.01
  7. 罗斯福新政与美国现代化新模式,K712
  8. 传统家训文化中优秀德育思想的现代转换,B823.1
  9. 法律信仰论之评析,D90
  1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农业思想及当代实践,F091.91
  11. 孙中山毛泽东工业现代化思想的比较研究,F091.93
  12. 经济全球化下的黑龙江省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F327
  13. 对新兴“农民商人”现象的考察和分析,F279.2
  14.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之农业产业化探析,F320
  15. 中国共产党民族文化政策对土家族文化发展的影响和作用,D633
  16. 渤海环境治理的政策建构,X321
  17. 江苏食盐物流现代化方案的研究,F259.2
  18. 我国现代化都市城市风貌建设发展研究,TU984
  19. 近代中央权威弱化下的经济现代化研究,K258
  20. 北洋政府时期商业报纸现代化研究,G219.29
  21. 益阳城市现代化进程研究(1840-1949),K295.2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文学评论和研究 > 当代文学(1949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