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手法与外固定器治疗三踝骨折脱位研究

作 者: 成永忠
导 师: 温建民
学 校: 中国中医研究院
专 业: 中西医结合临床
关键词: 手法 外固定器 三踝骨折 骨折分型 生物力学
分类号: R683.42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5年
下 载: 168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三踝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关节内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损伤大,并发症多、费用高;而小夹板和石膏固定稳定性差,容易出现骨折再移位,影响临床疗效。 早在公元17142年,吴谦在《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就已提出“制器以正之,用辅手法之所不逮”的中医治疗骨折的学术思想,对骨折整复机制和固定原则做出了论述。强调对于复杂不稳定性骨折,在手法复位的基础上,采用器械进行固定,以提高临床疗效。 自上世纪70年代中期,我国骨科临床及科研工作者在继承中医治疗骨折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理论,应用生物力学等先进手段,研制出治疗不同部位骨折的外固定器,并用于临床,取得了满意疗效。外固定器治疗骨折是一种远离创伤处,经皮骨穿针支架式固定方法,无需剥离骨折周围的软组织,不破坏髓内、髓外血运,而且利于开放性骨折伤口的处理。骨折固定的稳定性,可随时进行调整。因此外固定器治疗骨折有其独特的优势,但对手法结合外固定器治疗三踝骨折脱位的临床研究鲜有报道。 根据导师温建民主任医师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20多年的临床经验,通过回顾性研究,提出了三踝骨折的独立分型;根据三踝骨折独特的移位规律,研制了踝关节固定复位器,并应用于临床。对36例三踝骨折脱位,采用手法与踝关节固定复位器进行治疗,经平均18个月随访,优良率达91.7%。并从生物力学角度对其机理进行研究,阐明其机理并进一步指导其临床。 1.三踝骨折的分型研究 1.1 资料与方法 对42例三踝骨折病人,按照其距骨移位的有无和方向,以及下胫腓分离的

全文目录


摘要  7
中文摘要  7-13
英文摘要  13-20
文献综述  20-53
  综述一 踝关节损伤的分型研究  20-33
  综述二 踝关节损伤的诊治研究进展  33-45
  综述三 三踝骨折中西医治疗研究  45-53
正文  53-136
  前言  53-54
  第一部分 三踝骨折的分型研究  54-64
    1.资料与方法  54
      1.1 一般资料  54
      1.2 研究方法  54
      1.3 统计方法  54
    2.结果  54-59
      2.1 三踝骨折的稳定性与距骨脱位之间的构成关系  55
      2.2 三踝骨折的独立分型与下胫腓分离之间的构成关系  55
      2.3 三踝骨折的独立分型与Danis-Weber分类之间的构成关系  55-56
      2.4 三踝骨折的独立分型与Lauge-Hansen分类之间的构成关系  56
      2.5 三踝骨折的独立分型与AO分类之间的构成关系  56-57
      2.6 三踝骨折独立分型的特点  57-59
        2.6.1 稳定型的特点  57
        2.6.2 非稳定型的特点  57-59
    3.讨论  59-63
      3.1 传统分类  59-60
        3.1.1 Danis-Weber分类  59
        3.1.2 Lauge-Hansen分类  59-60
        3.1.3 AO分类  60
        3.1.4 Cotton骨折  60
      3.2 与传统分类的比较  60-61
      3.3 独立分型的意义  61-62
        3.3.1 治疗方案的选择  61
        3.3.2 手术顺序的选择  61
        3.3.3 下胫腓联合的处理  61
        3.3.4 外固定器的应用  61-62
      3.4 三踝骨折脱位及其移位规律  62
      3.5 解剖和力学分析  62
      3.6 独立分型与预后  62-63
    4.结论  63-64
  第二部分 踝关节固定复位器的研制  64-68
    1.踝关节固定复位器的固定要求  64
    2.踝关节固定复位器的材料  64
    3.踝关节固定复位器的组件  64-66
    4.踝关节固定复位器的整体构型  66-67
    5.踝关节固定复位器的临床研究过程  67
    6.踝关节固定复位器的功能  67-68
  第三部分 手法与外固定器治疗三踝骨折脱位的临床研究  68-79
    1.一般资料  68
    2.踝关节固定复位器的结构  68
    3.手法复位  68-70
      3.1 整体复位  68-69
      3.2 局部复位  69
      3.3 器械辅助复位  69
      3.4 复位顺序  69-70
    4.踝关节固定复位器的穿针及固定方法  70-73
      4.1 整体复位穿针固定  70
      4.2 局部复位穿针固定  70-73
        4.2.1 下胫腓分离的穿针固定  70-71
        4.2.2 外踝骨折的穿针固定  71-72
        4.2.3 后踝骨折的穿针固定  72
        4.2.4 内踝骨折的穿针固定  72-73
        4.2.5 穿针顺序  73
    5.治疗结果  73-75
    6.讨论与结论  75-79
      6.1 分型应用  75
      6.2 固定方法比较  75-76
      6.3 背伸中立位固定  76
      6.4 穿针部位  76
      6.5 重视距骨及踝穴复位  76-77
      6.6 三踝骨折独立分型的优势  77
      6.7 踝关节固定复位器治疗三踝骨折脱位的优势  77
      6.8 失败病例分析  77
      6.9 踝关节固定复位器的其它用途  77-79
  第四部分 踝关节固定复位器治疗三踝骨折脱位的生物力学研究  79-134
    1.实验目的  79
    2.实验条件  79-80
      2.1 尸体标本  79
      2.2 试验机  79
      2.3 应变片  79-80
      2.4 应变仪  80
      2.5 解剖手术器械  80
      2.6 踝关节固定复位器  80
    3.实验方法  80-82
      3.1 三踝骨折的模型制作  80
      3.2 踝关节固定复位器的安装  80-81
      3.3 应变片的应用  81
      3.4 标本固定  81-82
      3.5 数据采集  82
    4.结果  82-112
      4.1 中立位固定各顶针应变随负重变化情况比较  82-89
        4.1.1 背伸中立位与跖屈中立位各顶针应变随负重变化情况比较  82-85
        4.1.2 背伸中立位与强力背伸中立位各顶针应变随负重变化情况比较  85-89
      4.2 背伸位固定各顶针应变随负重变化情况比较  89-97
        4.2.1 背伸中立位与背伸内翻位各顶针应变随负重变化情况比较  89-93
        4.2.2 背伸中立位与背伸外翻位各顶针应变随负重变化情况比较  93-97
      4.3 强力背伸位固定各顶针应变随负重变化情况比较  97-104
        4.3.1 强力背伸中立位与强力背伸内翻位各顶针应变随负重变化情况比较  97-101
        4.3.2 强力背伸中立位与强力背伸外翻位各顶针应变随负重变化情况比较  101-104
      4.4 跖屈位固定各顶针应变随负重变化情况比较  104-112
        4.3.1 跖屈中立位与跖屈内翻位各顶针应变随负重变化情况比较  104-108
        4.3.2 跖屈中立位与跖屈外翻位各顶针应变随负重变化情况比较  108-112
    5.讨论  112-132
      5.1 应变片的应变值与顶针形变间关系的基本规律分析  112
      5.2 六根顶针下表面应变与针端对骨折块支力间关系的规律分析  112-113
      5.3 中立位固定各顶针应变随负重变化情况比较分析  113-117
        5.3.1 背伸中立位与跖屈中立位各顶针应变随负重变化情况比较分析  113-115
        5.3.2 背伸中立位与强力背伸中立位各顶针应变随负重变化情况比较分析  115-117
        5.3.3 总结  117
      5.4 背伸位固定各顶针应变随负重变化情况比较分析  117-122
        5.4.1 背伸中立位与背伸内翻位各顶针应变随负重变化情况比较分析  117-120
        5.4.2 背伸中立位与背伸外翻位各顶针应变随负重变化情况比较分析  120-122
        5.4.3 总结  122
      5.5 强力背伸位固定各顶针应变随负重变化情况比较  122-127
        5.5.1 强力背伸中立位与强力背伸内翻位各顶针应变随负重变化情况比较分析  122-125
        5.5.2 强力背伸中立位与强力背伸外翻位各顶针应变随负重变化情况比较分析  125-127
        5.5.3 总结  127
      5.6 跖屈位固定各项针应变随负重变化情况比较分析  127-132
        5.6.1 跖屈中立位与跖屈内翻位各顶针应变随负重变化情况比较分析  127-130
        5.6.2 跖屈中立位与跖屈外翻位各顶针应变随负重变化情况比较分析  130-132
        5.6.3 总结  132
      5.7 背伸中立位固定原则  132
      5.8 弹性固定准则  132
    6.结论  132-134
  第五部分 本课题的创新点  134-136
    1.建立踝关节固定复位器治疗三踝骨折脱位的新方法  134
    2.提出三踝骨折的独立分型  134-135
    3.研制踝关节固定复位器  135-136
参考文献  136-138
致谢  138-140
个人简历  140

相似论文

  1. 钢在建筑中的技术表现力研究,TU-0
  2. 现代广场景观中的理水研究,TU986.2
  3. 股骨头保护体研制,R318.6
  4. 动静力失衡性大鼠颈椎间盘退变模型组织形态学和超微结构观察及颈椎间盘TNF-α、IL-1β的表达,R681.55
  5. 踝关节及周围韧带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分析,R687.3
  6. 可生物降解腰椎横突间融合器降解过程中生物力学和影像学的初步研究,R687.3
  7. 结合使用“鸡尾酒”疗法在提升自体脂肪移植于颜面整型手术的效果研究,R622
  8. 三踝骨折128例临床分析,R687.3
  9. 规划识别在监测股市个股主力资金流向中的应用,TP18
  10. “西体中用”,J305
  11. 超现实主义绘画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J525
  12. 动画中的幽默手法—从美国日本动画中的幽默谈起,J954
  13.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短篇小说中的哥特风格,I712.074
  14. “新”与“旧”的对话,TU984.114
  15. 肖斯塔科维奇《24首前奏曲与赋格》创作手法及钢琴演奏探析,J624.1
  16. 论王蒙文学创作中的苏俄情结,I207.42
  17. 对招贴设计中隐喻手法的分析及其应用,J524
  18. 山东省64公斤级男子拳击运动员前直拳技术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G886.1
  19. 竞走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及其损伤隐患,G821
  20. 超声弹性成像中的位移和应变估计,TP391.41
  21. 基于ABAQUS的咬合接触关系评测及其在下颌骨矫正中的应用研究,R782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外科学 > 骨科学(运动系疾病、矫形外科学) > 骨折、骨的损伤 > 四肢骨折 > 下肢骨折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