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岷江上游生态脆弱性分析及评价

作 者: 姚建
导 师: 丁晶
学 校: 四川大学
专 业: 水文学及水资源
关键词: 岷江上游 生态脆弱性 形成机制 演变规律 恢复与重建
分类号: X826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4年
下 载: 1070次
引 用: 17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随着我国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岷江上游是四川省乃至西部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极度脆弱的生态环境已危及到长江流域的生态安全,并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限制性因素。开展岷江上游生态环境脆弱性的研究,对该区域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流域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岷江上游包括汶川、理县、茂县、松潘、黑水五县,幅员总面积为25426.875平方公里,地域差异明显。但该区域是以干旱河谷为基带的一类较典型的脆弱生态系统,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主要表现在:土壤侵蚀增加、水土流失严重,森林退缩、生态功能降低,干旱河谷逐步扩展、自然灾害频繁,河流年径流量呈减少趋势、水文变化加剧,草场退化与荒漠化严重。生态脆弱性的主要成因是以气候条件、地质地貌条件为基底的原生脆弱性,加上人为活动的胁迫性影响而导致的次生脆弱性交互作用的结果。本文调查分析了岷江上游生态环境脆弱性的主要形成因素,对区域气候、森林、人类活动、人口变化、土地利用等方面的历史演变过程进行了分析。 为了研究该区域生态环境的脆弱性的发生机制和变化规律,为寻求恢复与重建的方法奠定基础,论文选取了20个影响因子、25个样本年共2500个数据,采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岷江上游生态脆弱性发生机制及驱动力进行研究,初步确定了影响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六大驱动因子,即水土流失状况、产业结构水平状况、土地利用状况、投资水平与结构状况、人口承载状祝。该区域生态环境脆弱性的时间演替表明,1985年以前由于结构脆弱和胁迫脆弱的共同作用,岷江上游脆弱度呈不断恶化的趋势,1985年以后由于对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强,人类活动受到限制,胁迫脆弱度明显下降,主要受结构脆弱性的延续影响,综合脆弱性也出现较稳定的状况。论文分析了眠江上游脆弱性的空间分布格局,表明脆弱度由以干旱河谷为中心的区域向南北方向减弱。因此,山民江上游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问题是自然与人为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以自然作用为主,而人类可以通过政策制度、调整产业结构缓解生态环境脆弱性。 眠江上游生态脆弱性的综合评价属于模式识别问题,本文结合模糊评价结果,创造性地运用在模式识别中有广泛应用的、迅速发展的人工神经网络和投影寻踪技术,对眠江上游生态环境脆弱性进行了较全面的定量分析和评价,其结果均高度一致地表明,崛江上游生态环境处于高度脆弱状态,尤其是干燥度指数、蒸发系数、草场退化及荒漠化率、森林覆盖率等结构脆弱性指标明显恶化,严重制约该地区生态环境质量和人类活动强度。论文据此有针对性地提出眠江上游地区恢复重建的原则及措施,主要包括:退耕还林还草、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防止水土流失,加强干旱河谷治理,解决超载过牧、草原退化问题,减少人为性水土流失和山地灾害,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居聚落分布、合理安排劳动力,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建立统一的环境管理机构进行科学管理等。 论文对眠江上游生态脆弱性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研究结论与眠江上游生态脆弱性的发生发展过程具有一致性,提出的影响因子和脆弱生态环境的恢复重建措施等为该区域制定合理的社会经济发展政策,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健询:山民江上游生态脆弱性形成机制演变规律恢复与重建

全文目录


1. 绪论  8-23
  1.1 研究的目的、意义  8-10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0-20
  1.3 研究的技术路线与内容  20-23
2. 岷江上游区域概况及脆弱环境特征  23-41
  2.1 区域概况  23-33
  2.2 岷江上游生态环境脆弱性表现  33-41
3. 岷江上游生态脆弱性因素及其变化的调查分析  41-64
  3.1 岷江上游生态脆弱性影响因素  41-48
  3.2 岷江上游生态脆弱性因素的历史演变  48-64
4. 岷江上游生态脆弱性驱动力的定量分析  64-86
  4.1 生态脆弱性的类型和综合测度  64-71
  4.2 岷江上游生态脆弱性驱动力分析  71-79
  4.3 岷江上游生态环境脆弱性时空分异规律  79-86
5. 岷江上游生态脆弱性评价  86-112
  5.1 生态脆弱性评价的原则与方法  86-90
  5.2 指标体系  90-91
  5.3 评价标准及指标取值  91-94
  5.4 岷江上游生态脆弱性的模糊评价  94-97
  5.5 运用人工神经网络评价生态脆弱性  97-104
  5.6 运用投影寻踪评价生态脆弱性  104-112
6. 岷江上游生态脆弱区的恢复与重建  112-124
  6.1 脆弱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的原则  112-114
  6.2 岷江上游脆弱生态区恢复与重建措施  114-120
  6.3 岷江上游脆弱生态区恢复与重建中应注意的问题  120-124
7. 结论  124-129
  7.1 研究结论  124-126
  7.2 问题与展望  126-129
参考文献  129-135
声明  135-136
在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136-138
致谢  138

相似论文

  1. 昆明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初步研究,C924.25
  2. 房地产价格形成机制研究,F293.3
  3. 双台子河口湿地生态水文模拟与调控,X37
  4. 基于生态脆弱性的顺昌县公益林持续经营研究,S757.1
  5. 我国上市银行高管薪酬与公司绩效实证研究,F832.3;F224
  6. 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与重建的生态效益研究,X171.4
  7. 岷江上游山地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坡面径流侵蚀研究,S157.1
  8.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病继发低氧血症证候规律及发病机制的临床研究,R259
  9. 乙型病毒性肝炎继发低氧血症证候规律及相关指标的临床研究,R259
  10. GIS支持下岷江上游水文特征定量分析,P208
  11. 基于RS和GIS的石羊河流域生态脆弱性评价研究,X826
  12. 岷江上游山地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土壤抗蚀力研究,S714.7
  13. 山地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植被退化特征,Q948
  14. 汾河运城段湿地植被数量生态学研究,Q948
  15.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植被垂直带群落物种多样性及交错带的定量判定,Q948
  16. 岷江上游生态修复分区与生态修复模式研究,X171.4
  17. 蓄水保墒措施对岷江上游山地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人工幼林生长的影响,S728.2
  18. 岷江上游山地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碳,S718.5
  19.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坡地不同利用模式下土壤理化性质的比较研究,S153
  20. 明代景德镇青花山水纹饰艺术特征的演变规律研究,K876.3
  21. 榆神府矿区生态脆弱性评价,X826

中图分类: >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 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 > 环境质量分析与评价 > 生物评价、生态评价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