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走向民间生活的明代儒学教化研究

作 者: 刘静
导 师: 黄书光
学 校: 华东师范大学
专 业: 教育史
关键词: 民间生活 明代 儒学教化
分类号: B248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4年
下 载: 1125次
引 用: 14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儒学教化即指儒学所倡导的社会理想和伦理道德规范向基层社会渗透,获得其民间形态的过程。明代(1368—1644)儒学教化网络的广阔和严密程度大大超过了前代,其中,官方与民间,社会与个人,文化与生活,精英与民众之间的对话与互动复杂地交集在一起,构成一副色彩斑斓的社会历史画卷。论文的目的就是力图勾勒出明代儒学教化如何在民间庶民生活层面展开,并寻觅其中的内在逻辑与精神意蕴。 论文在坚持历史唯物论的基础上,借鉴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着重研究下层社会,将明代基层行政单位——县所形成的教化空间作为观察点,并以地方志为主要史料,关注那些不知名的坊间村落,旨在探究作为意识形态的儒学价值观是如何渗透于庶民的日常生活。全文包括导论及正文六章。 导论意在对论文的研究方法、研究角度、论文的基本概念以及明代儒学教化的思想史背景等问题作出总体地说明。 第一章主要探讨官学(又称儒学)、书院、社学、私塾等组织性和目的性较强的学校组织,它们是朝廷推行儒学教化的最重要、最得力的机构。其中,书院主要是指那些在民间的以教化为目的的,而非讨论心性学理以发展学术为目的的书院。 第二章着重论述家规族法、乡约、象征体系、民事诉讼等更具民间色彩的非学校性的儒学教化途径。与学校等组织性较强的教化组织相比,它们更加贴近庶民的日常生活,从中我们也更容易感受到儒学价值观是如何弥漫于庶民的整个生活空间。 第三章旨在探究通俗文艺与儒学教化的关系,力图说明儒学道德规范是如何通过戏剧、说书、小说等为民众所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曲折地传播于民间社会的。 第四章主要介绍士绅与儒学教化的关系。地方官是国家权力的代表和执行者,也是地方推行儒学教化的主导者,他们通过兴办学校、旌表节孝等措施来实现其化民成俗的重任。乡绅对于基层社会的教化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不仅是儒学伦理热情的鼓吹者,更是其忠实的实践者。该群体的大多数人潜伏于民间,从未扬名青史,只是在地方志上以“乡贤”或以其他方式留下了自己的名字,他们是政府树立的“民间偶像”,也是普通民众生活中的榜样。 第五章从被教化者——妇女、儿童的角度考察明代儒学教化的一个侧面。妇女在中国古代的正史上是一群有姓无名的人,当其与教化相连时,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那一座座贞节牌坊,那可能代表者她们最高的道德成就。但是,从这些无声的牌坊中,我们也可以听到那些被压抑着的声音。同理,儿童同妇女一样,作为受教者,其心灵与身体又是如何被教化的,这也是本章所讨论的问题。 第六章则以个案的方式,对海南琼州和苏州吴县的儒学教化进行比较。明代社会政治制度是整齐划一的,如果只从制度上讲,两个地区并没有多少差异,但是考虑到两个地区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所呈现出的巨大不同,两地的儒学教化必然会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因此,对二者进行比较,可以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明代儒学教化的实际形态。 论文最后把明代儒学教化放在中国社会历史的长河中进行整体的审视。作为传统社会的产物,儒学教化的具体内容固然己经过时,但其走向民间的多样化教化形式及其理想化的人格追求,仍可为当代道德建设提供借鉴。

全文目录


导论  11-25
  一、 关于本研究  11-14
    (一) 研究角度  11-12
    (二) 所用资料  12-13
    (三) 已有研究成果  13-14
  二、 论文的几个基本概念  14-18
    (一) 教化  14-16
    (二) 教化权力  16-17
    (三) 儒学的三种形态  17-18
  三、 思想史的背景:朱学与王学教化思想的比较  18-21
  四、 明代儒学教化的总体描述  21-23
  五、 论文的基本框架  23-25
第一章 学校组织与儒学教化  25-60
  一、 明代官学与儒学教化  25-34
    (一) “教化以学校为本”  25-26
    (二) 规制  26-29
    (三) 教学内容  29-31
    (四) “化外”之儒学教化  31-33
    (五) 学校与民众生活  33-34
  二、 书院与儒学教化  34-45
    (一) 从沉寂到复兴  35-37
    (二) 书院与地方社会的儒学教化  37-43
    (三) 家族书院  43-45
  三、 社学  45-60
    (一) 乡村里的国家  45-49
    (二) 社学的办学情况  49-52
    (三) 乡村教化权力的斗争  52-54
    (四) 边疆地区的社学  54-56
    (五) 义学与塾、馆  56-60
第二章 非学校的儒学教化途径  60-107
  一、 家规族法与儒学教化  60-73
    (一) 家规族法与儒学教化  61-69
    (二) 关于教化权力的讨论  69-73
  二、 乡约与儒学教化  73-82
    (一) 官办乡约  73-77
    (二) 民办乡约  77-79
    (三) 乡约与保甲  79-82
  三、 仪式与象征中的儒学教化  82-95
    (一) 礼仪与象征体系:儒学伦理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82-85
    (二) 乡饮酒礼  85-86
    (三) 儒学象征体系  86-88
    (四) 民间宗教对儒学教化的挑战  88-92
    (五) 社区环境中的儒学教化:坊、乡  92-95
  四、 教谕的调停--明代民间诉讼与儒学教化  95-107
    (一) 明代的社会与法律  96-98
    (二) 息讼的努力与听讼的原则:教化与儆戒  98-100
    (三) 民间诉讼实录:教谕式调停  100-107
第三章 明代通俗文艺与儒学教化  107-140
  一、 明代的社会文化与通俗文艺  107-116
    (一) 官方的态度:坚决的压制与暖昧的喜爱  107-110
    (二) 民间的态度:支持与反对  110-116
  二、 小说:儒释道外的第四教  116-129
    (一) 说书  117-120
    (二) 书坊主与明代通俗小说  120-124
    (三) 通俗小说与儒学教化  124-129
  三、 戏剧:以人情之大窦,为名教之至乐  129-140
    (一) 官方(主流)戏剧  129-133
    (二) 乡村戏剧  133-136
    (三) 市场戏剧  136-140
第四章 官绅与儒学教化  140-168
  一、 地方官与儒学教化  140-152
    (一) 地方官  140-148
    (二) 儒学教官  148-152
  二、 绅士与儒学教化  152-168
    (一) 文人讲学对儒学伦理社会化的推进  152-157
    (二) 乡绅:“百姓之望”  157-168
第五章 妇女、儿童与儒学教化  168-194
  一、 妇女与儒学教化  168-183
    (一) 家庭教化  169-175
    (二) 社会教化:无名者的牌坊  175-183
  二、 儿童与儒学教化  183-194
    (一) 家庭教化  183-188
    (二) 家塾  188-190
    (三) 蒙学读物  190-194
第六章 海外小岛与江南望邑的儒学教化比较  194-218
  一、 明代琼州的儒学教化  194-206
    (一) 学校  195-200
    (二) 人物  200-206
  二、 明代吴县的儒学教化--兼与琼州儒学教化比较  206-218
    (一) 学校  206-210
    (二) 人物  210-218
结语  218-226
主要参考文献  226-236
后记  236

相似论文

  1. 明代洮州卫研究,K248
  2. 明代三种小说对象类介词研究,H141
  3. 明代河西走廊的民族构成及其发展变化,K248
  4. 地域视角下的明代诗话文献考论,I207.22
  5. 明代户帖研究,K248
  6. 明代官制中的“左”与“右”,K248
  7. 明代社会的货币问题与黄宗羲的货币思想,F092
  8. 明代舆论研究,K248
  9. 明代人身损害赔偿研究,D929
  10. 旱魃为虐,如惔如焚,K248
  11. 魏焕《皇明九边考》研究,K248
  12. 杨一清《关中奏议》研究,K248
  13. 论吴应箕的史学成就,K248.3
  14. 高拱经济思想及其改革研究,K248
  15. 明代缠枝纹视觉形式语言研究,J522
  16. 明代游记、小说与戏曲中的海外国家形象,I206.2
  17. 简论猪八戒的喜剧性格,I207.419
  18. 明代建阳书坊的科考用书,G259.29
  19. 环列府州,纲维布置,TU-098.1
  20. 明代江汉平原水灾研究,K248
  21. 明代江西县级财政研究,K248

中图分类: > 哲学、宗教 > 中国哲学 > 明代哲学(1368~1644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