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否定形式的格式制约研究

作 者: 胡清国
导 师: 邢福义
学 校: 华中师范大学
专 业: 汉语言文字学
关键词: 否定形式 句式语义 词语语法意义 格式制约 句管控
分类号: H146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4年
下 载: 969次
引 用: 13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肯定否定是语义相悖的一对范畴,它们必然会对各类句子结构施加各自的影响,实际上,已经有许多学者注意到肯定否定这对范畴对句法内部的影响,表现在肯定和否定在句法层面上存在大量的不对称现象。本文以否定为观察问题的视角和切入点,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研究专有的否定结构或是否定优先的格式,意在说明否定格式的句式义对句子内部各组配单位的管控作用,二是词语义(包括词语的概念意义但主要是语法意义)也会对格式产生反制约,表现在汉语中,一些词语强制性地要求其后的结构形式必须为否定形式。本文共分八章。 第一章绪论,首先介绍了否定范畴和否定观念的联系,给否定句的范围进行了限定,比较了肯定否定的差别和联系,详细介绍了开展本课题研究的已有的基础,最后表明了本研究的路径取向和结构框架。 第二章至第六章讨论否定专有或优先的格式。第二章考察“V不C”的强势和理据。首先在使用的频率上,用共同语和方言的材料表明“V不C”的使用频率远高于“V得C”,以此证明“V不C”是一个否定优先的格式;其后介绍了它们在形式和意义上的不对称,这种不对称与“V不C”为否定优先的格式有着内在的关联;最后从语言的象似性、语法化和语言运用的经济原则三个方面说明“V不C”之所以是否定优先格式的理据。 第三章考察“不V了”格式,这是一个歧义格式,可以表示三种不同的语义,不同的语义有各自要求的句法特征;分析了对“不V了”格式中“了”和“不了”的认识;最后着重介绍了表“谢绝”义的“不V了”格式具有委婉礼貌的语用价值及理据。 第四章考察“一量+否定”格式,首先介绍了该格式对量词和语序的选择和限制;接着阐明了该格式语法化的共时表征和历时进程;并探讨了该格式语法化的路径依赖。 第五章考察否定结构和句末语气词的搭配情况。表明否定语义必然要对句末语气词施加影响,表现为否定形式与句末语气词的搭配受到较多的制约,对句子的疑问还是陈述也会产生作用。 第六章和第七章都是考察汉语的否向副词。在第六章中,给否向副词作了简单的分类;讨论了它们的语用价值;对否向副词与否定形式的相亲和性从认知上作了统一的解释;并以英语,法语和俄语为例,说明否向副词的存在在语言中具有普遍性意义。第七章是一个个案分析,以“根本”和“压根”为对象,全面地比较它们在句法、言语运用和语用价值的差异,进一步证明和刻画否向副词的内部特征。 第八章是全文的总结。提取了与否定相斥的一些语义因素;并以本文证明了“句管控”理论的正确性;最后归纳了本文的特点和成绩,指出了本文的不足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全文目录


内容提要  4-5
Abstract  5-11
第一章 绪论  11-26
  1.1 否定观念和否定范畴  11-13
    1.1.1 否定观念是客观世界否定性本质的高度抽象和概括  11-12
    1.1.2 否定范畴是否定观念在语言中的映射  12-13
  1.2 否定句的界定  13-14
  1.3 否定句和肯定句的联系与差异  14-19
    1.3.1 否定的有标记性和肯定的无标记性  14-15
    1.3.2 否定和肯定的句法不对称  15-16
    1.3.3 否定的跨层级性  16-17
    1.3.4 否定的可划分性  17-18
    1.3.5 否定肯定的可转换性  18-19
  1.4 现代汉语否定研究综述  19-24
    1.4.1 否定范围和否定焦点的研究  19-20
    1.4.2 否定标记的句法和语义比较研究  20-21
    1.4.3 否定格式研究  21-24
  1.5 本研究的路径取向和结构框架  24-26
    1.5.1 本研究的路径取向  24-25
    1.5.2 本文的结构框架  25-26
第二章 “V不C”的强势与理据  26-36
  2.0 引言  26
  2.1 “V不C”的强势表现  26-28
    2.1.1 “V不C”的频率远高于“V得C”  26-27
    2.2.2 “V得C”的分布主要在疑问句中  27-28
  2.2 形式与意义的不对称  28-31
    2.2.1 句法形式的不对称  28-30
    2.2.2 语法意义的不对称  30-31
  2.3 “V不C”强势的理据  31-33
    2.3.1 语言的象似性  31-32
    2.3.2 “V不C”语法化的时间早于“V得C”  32-33
    2.3.3 语言运用的经济原则  33
  2.4 小结  33-36
第三章 “不V了”格式的句法语义分析  36-50
  3.1 “不V了”结构的语义差异  36-38
    3.1.1 “不V了”格式的三种语法意义  36-37
    3.1.2 “不V了”三式各自要求的语义特征  37
    3.1.3 “不V了”结构是一个歧义格式  37-38
  3.2 “不V了”结构的句法差异  38-44
    3.2.1 成分的省略  38-40
    3.2.2 对“V”的选择  40-41
    3.2.3 词语的组配  41-44
  3.3 对“了”和“不了”的分析  44-46
    3.3.1 对“了”的认识  44-46
    3.3.2 对“不了”的认识  46
  3.4 表“谢绝”义的“不V了”结构的语用价值  46-48
  3.5 结语  48-50
第四章 “一量(名)+否定”格式及其语法化  50-69
  4.1 引言  50
  4.2 格式义对量词的选择  50-53
    4.2.1 量词级次的规约  50-52
    4.2.2 量词通用性的限制  52-53
  4.3 不定量词“点(儿)”对格式的高适应性  53-56
    4.3.1 “点(儿)”共时的高频率  53-54
    4.3.2 不定量词进入该格式的兴替变化  54-55
    4.3.3 “点(儿)“对格式高适应性的理据  55-56
  4.4 “一量名”完全否定格式的语序选择及制约因素  56-62
    4.4.1 “否定+一量名”语序的强制性或倾向性使用条件  56-58
    4.4.2 “一量(名)+否定”语序的强制性或倾向性使用条件  58-59
    4.4.3 两种语序选择的制约因素  59-62
  4.5 “一量(名)+否定”格式语法化的共时表征与内在机制  62-64
    4.5.1 “一量(名)+否定”格式语法化的共时表征  62
    4.5.2 “一量(名)+否定”格式语法化的内在机制  62-64
  4.6 “一量(名)+否定”格式的语法化历程  64-67
    4.6.1 “一量(名)+否定”格式的历时变化  64-66
    4.6.2 对历时变化的基本判断  66
    4.6.3 “一量(名)+否定”格式的语法化路径  66-67
  4.7 结语  67-69
第五章 否定结构与句末语气词的组配及有关问题  69-86
  5.1 引言  69
  5.2 否定结构与传疑语气词的搭配  69-73
    5.2.1 “吗”与否定结构的搭配  70-71
    5.2.2 “呢”与否定结构的搭配  71-72
    5.2.3 “吧”与否定形式的组配  72-73
  5.3 否定结构与传信语气词的搭配  73-76
    5.3.1 “的”与否定结构的搭配  73-74
    5.3.2 “呢”与否定结构的搭配  74-75
    5.3.3 “罢了、而已”与否定结构的搭配  75-76
  5.4 排斥否定形式的极性语气词  76-79
    5.4.1 极性语气词“来着”和“着呢”  76
    5.4.2 极性语气词“来着”和“着呢”  76-79
  5.5 句末语气词的语用价值  79-83
    5.5.1 句标记  79-81
    5.5.2 完句功能  81-82
    5.5.3 凸显情感  82-83
  5.6 小结  83-86
第六章 否向副词的认知解释与类型学意义  86-104
  6.1 引言  86
  6.2 否向副词的判别标准及其类别  86-90
    6.2.1 否向副词的判别标准  86-87
    6.2.2 否向副词的类别  87-90
  6.3 否向副词的语用价值  90-96
    6.3.1 强调功能  90-92
    6.3.2 否定预设  92-94
    6.3.3 凸显主观性  94-96
  6.4 否向副词与否定结构相亲和的认知解释与类型学意义  96-101
    6.4.1 否向副词的认知解释  97-100
    6.4.2 否向副词与否定结构相亲和的类型学意义  100-101
  6.5 结语  101-104
第七章 否向副词“根本”与“压根”的跨维度比较  104-118
  7.1 引言  104
  7.2 句法的差异表现  104-108
    7.2.1 对形容词的选择限制  104-105
    7.2.2 句法分布  105
    7.2.3 对主语人称的选择和限制  105-106
    7.2.4 时间词语  106-107
    7.2.5 频率副词  107-108
  7.3 言语运用的不对称  108-110
    7.3.1 使用频率的不对称  108-109
    7.3.2 使用区域的不对称  109-110
  7.4 语用功能的差异比较  110-115
    7.4.1 语义否定和语用否定  110-112
    7.4.2 主观性的强弱  112-115
    7.4.3 语体的分别  115
  7.5 小结  115-118
第八章 总结  118-130
  8.1 与否定相斥的语义因素  118-123
    8.1.1 调量  118-119
    8.1.2 陈述性和描写性  119-121
    8.1.3 定位和定时  121-123
  8.2 否定形式的格式制约与“句管控”  123-125
  8.3 本文的成绩和特点  125-127
  8.4 本文的不足和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127-130
参考文献  130-136
后记  136

相似论文

  1. 否定应答词在会话中的用法,H36
  2. 汉语“比”字句与韩语相关句式的比较研究,H146
  3. 小句中枢说与对外汉语副词教学关系探究,H195
  4. 从报纸新闻标题的语言特征看空间因素对语法的制约,H152.3
  5. 小句视点下的动宾超常搭配研究,H146
  6. 句管控视角下现代汉语“在+V”与“V+着”的比较研究,H146
  7. 呢字疑问句研究,H146
  8. 句管控下的“V成”结构及相关小句,H146
  9. 现代汉语“被”字句的句式语义研究,H146
  10. 两类双项名词句的制约因素和对比分析,H146.3
  11. 把字句研究述评,H146
  12. 汉日否定词对比,H36
  13. 日语否定形式的意义分析,H36
  14. 现代汉语借用动量词研究及其对外汉语教学,H195
  15. 现代汉语能性范畴研究,H109.4
  16. 语法的“三个平面”对汉语句子认知加工的影响,B842
  17. 海事条约英语中的否定,H314
  18. 三种否定比较句的联系与区别——“不如”、“不比”、“没有”型比较句考察,H146.3
  19. 现代汉语“一+借用动量词+VP”句式研究,H146
  20. 现代汉语供用,H146

中图分类: > 语言、文字 > 汉语 > 语法 > 近代、现代语法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