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河流相砂岩气藏早期描述的技术方法及应用

作 者: 张明禄
导 师: 曲志浩
学 校: 西北大学
专 业: 矿产普查与勘探
关键词: 河流相砂岩气藏 河流-冲积平原 早期描述 高分辨层序地层 地震砂体识别 水平井 修正等时试井 三维可视化技术
分类号: P618.13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4年
下 载: 545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针对我国河流相储层砂体普遍分布的特点,以砂体分布描述为中心,开展了地层(砂体)划分、沉积体系、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地震砂体识别、水平井及修正等时试井资料的分析、储集物性和成岩作用、储层综合评价、砂体的三维可视化表述等一系列的研究,研究了适用于河流相砂岩气藏勘探开发早期气藏描述技术方法,并应用到苏里格气田盒8气藏,分析解剖了苏里格气田盒8气藏的沉积体系,揭示了苏里格气田上古气藏河流相砂体的分布特征。研究中充分体现了地质、测井、地震、测试资料的多学科综合应用,以及多方法的协同验证;广泛使用了地质统计学和模糊优先决策技术,为建立河流相储层砂体分布的地质模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研究成果及创新在于: 运用野外剖面和岩心观察、地震反演砂体预测、高分辨层序地层学、测井相识别、岩石实验分析等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来确定复杂砂岩储层的沉积相和沉积环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运用上述综合研究方法,确认苏里格气田盒8气藏属于河流-冲积平 原沉积体系,否定原来认为的三角洲沉积体系,这一新的相模式对气藏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针对河流相砂岩气藏砂体高度分散的特点,采用了二维地震资料模糊识别、野外河流滩体考察、三维可视化描述以及钻水平井等多种新技术,成功地识别出河流相砂岩气藏砂体的展布,并首次得出了盒8气藏单砂体的展布模式,为气藏开发的井网布署提供地质依据。 引进了钻水平井和修正等时试井两种高难度的气藏工程技术方法来研究单砂体的 规模。通过对区内苏平1、苏平2两口水平井的近1000米水平井段的钻井录井资料的分析研究,以及对苏6、5、4、10等井的修正等时试井研究,结合野外剖面的观察,得出了本区单砂体和复合砂体的宽度和范围,首次对本区单砂体的宽度和范围进行了量化。 为了形象地观察河流相储层砂体错综复杂的分布状态,探索性进行了基于二维地震资料属性参数基础上的三维可视化描述。三维可视化技术的应用,可以使所建立地质模型更具有直观、立体的视觉,可以更有依据地选择气藏的有利部位,这也是油气藏描述的发展方向。 根据大量的岩芯薄片鉴定,以及使用包体测温、自生石英的氧同位素测定、方解石胶结物的电子探针和同位素分析等先进技术,建立了本区河流相砂岩的孔隙演化定量模型、成岩模式和成岩相,为寻找河流相储层的次生孔隙发育带提供依据。 通过以上综合研究,形成了一套陆上河流相砂岩气藏早期描述的技术方法,对陆上油气藏的勘探开发及西气东输工程具有重要意义。

全文目录


前言  8-17
  0.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8-9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9-13
  0.3 研究任务及其技术路线  13-15
  0.4 主要研究内容  15
  0.5 研究取得的进展  15-17
第一章 苏里格气田地层划分方法  17-23
  1.1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地层划分  17-19
  1.2 苏里格气田盒8气藏小层及砂体划分  19-23
第二章 储层沉积相和沉积环境研究  23-60
  2.1 区域地质概况  23-24
  2.2 沉积相标志  24-27
  2.3 基本岩相和测井相分析  27-31
  2.4 沉积相及河流类型分析  31-35
  2.5 辫状河与曲流河沉积特征及沉积微相划分  35-46
  2.6 单井相分析及沉积微相在横向和平面上的分布特征  46-57
  2.7 苏里格气田储层沉积模式  57-60
第三章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盒8气藏研究中的应用  60-74
  3.1 陆相砂岩储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特点  60-62
  3.2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和沉积旋回的划分  62-67
  3.3 层序地层格架及等时对比  67-71
  3.4 盒8气藏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旋回的砂体分布  71-74
第四章 描述砂体规模和分布的技术方法  74-120
  4.1 砂体的钻遇率和厚度的统计分析  74-80
  4.2 砂体厚度平面展布地震识别的技术方法  80-88
  4.3 根据水平井水平段的资料分析砂体的展布  88-92
  4.4 根据修正等时试井资料分布砂体的展布  92-100
  4.5 单砂体的模糊识别技术  100-111
  4.6 河流相砂岩气藏地震资料三维可视化研究  111-120
第五章 储层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模型  120-134
  5.1 上古气藏储集砂岩的类型  120-121
  5.2 主要成岩作用类型  121-123
  5.3 储集砂岩的储集空间  123-126
  5.4 气藏砂岩成岩阶段划分、成岩序列和成岩环境  126-132
  5.5 储层成岩相分析  132-134
第六章 储集砂体的储集物性和孔隙结构  134-153
  6.1 盒8气藏砂体的储集物性和孔隙结构  134-139
  6.2 盒8段测井解释储层参数研究  139-148
  6.3 储层参数下限的确定  148-153
第七章 储层综合评价  153-163
  7.1 储层发育的影响因素分析  153-155
  7.2 气层压力、产能特征和气水关系  155-159
  7.3 储层分类评价的标准  159-161
  7.4 储层综合评价  161-163
结论  163-164
致谢  164-165
主要参考文献  165-169
沉积相和沉积环境图版Ⅰ、Ⅱ、Ⅲ  169-172
成岩作用和孔隙特征图版Ⅰ、Ⅱ、Ⅲ  172-174

相似论文

  1. 水平井牵引器机构分析和建模仿真技术研究,P631.83
  2. 饶阳凹陷中南部水平井地质设计研究,P618.13
  3. M油藏W58地区初期开发地质特征研究与方案参数优化设计,P618.13
  4. 八面河油田面十二区剩余油分布及挖潜研究,P618.13
  5. 濮城油田沙二上1油藏层序、沉积相及三维地质建模研究,P618.13
  6. 胜利油田高平1大位移水平井钻井技术,TE243.3
  7. 东辛油田营11低渗透油藏开发调整方式研究及应用,P618.13
  8. 盘40断块边底水油藏水平井研究与治理,P618.13
  9. 水平井地质建模与数模一体化技术研究,P618.13
  10. 长深1气田营城组火山岩气藏评价,P618.13
  11. 长水平段水平井钻井液技术研究,TE254
  12. 底水稠油油藏水平井防砂筛管完井技术研究,TE257
  13. 聚驱后水平井与直井结合的化学驱实验研究,TE357.4
  14. 水平井与直井联合布井条件下水平井产能研究,TE355.6
  15. 连续油管拖动酸化技术应用研究,TE358.1
  16. 塔中1号气田水平井酸压改造技术研究与应用,TE357.2
  17. 水平井双管注汽工艺参数优化设计研究,TE345
  18. 超稠油水平井蒸汽吞吐注采参数优化研究,TE357.7
  19. 基坑水平井降水试验及数值模拟研究,TU46
  20. 水平井斜度测量方法及仪器研究,P631.81
  21. 塔河油田YT2井区三叠系中油组储层地质建模及开发效果分析,P618.13

中图分类: > 天文学、地球科学 > 地质学 > 矿床学 > 矿床分类 > 燃料矿床 > 石油、天然气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