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超高产杂交水稻选育及杂种优势和白叶枯病抗性的分子遗传研究

作 者: 罗利军
导 师: 谢岳峰;应存山;黎志康
学 校: 华中农业大学
专 业: 作物遗传育种
关键词: 广亲和资源 亚种间杂交稻 杂种优势 基因(QTL)定位 超显性 互作 白叶枯病 小种专化性
分类号: S511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1999年
下 载: 183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为进一步提高水稻的产量潜力,利用亚种间强大的杂种优势已成为目前水稻超高产育种的策略之一。利用品种的广亲和性,克服杂种F1低结实率是进行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的重要前提。本研究在广泛发据广亲和遗传资源的基础上,选育广亲和的杂交稻恢复系,在我国首次采用三系法育成亚种间超高产杂交水稻中413系列组合,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 1.从4082份水稻品种资源中,筛选出100份广亲和种质。包括特殊广亲和品种和一般广亲和品种。大多数广亲和品种综合性状不好,但不同品种在不同性状上各具优势。来源美国的品种亲和性好,米质优良,抗倒性好但分蘖力低,非洲品种如ITA182耐肥抗倒,抗旱性强,高光效,但米质较差。通过采用复合杂交、辐射和系谱选择等方法进行改良,现已获得大批广亲和高代材料。 2.育成广亲和恢复系中413。以中413为父本,与不同胞质不育系测交配组,育成协优413、汕优413、V优413、D优413和马协优413等亚种间杂交稻新组合。中413系列组合表现明显的杂种优势。其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均优于对照品种汕优63和汕优10号。在不同地点,不同年份种植,普遍表现生长率高,叶面积指数大,大穗大粒,干物质生产率高,耐肥抗倒,产量高等特点,较好地克服了亚种间杂交稻植株偏高、生育期偏长、结实率差和籽粒不饱满等问题。协优413和汕优413分别通过浙江省和四川省品种审 定委员会审定。至1997年,中413系列组合推广面积约6 万公顷。3.对协优413产量构成因素的杂种优势表现的研究表明,着 粒密度的杂种优势最大。通过增加着粒密度而达到大穗, 可解决大穗与株高的矛盾,因此,在实际应用中,着粒密 度可作为育种的一项重要的指标。 动植物杂种优势的利用在实践中已取得巨大的成功,但关于杂种优势的理论则争论至今。二十世纪初页所提出的显性和超显性假说,尚不能完全解释杂种优势这一复杂的数量性状。近年来发展的分子标记技术,为研究杂种优势提供了科学的方法。本研究构建一套中413测交群体,研究其杂种优势表现,并对影响杂种优势的数量性状位点和互作位点进行定位,估钡(QTLS和互作位点的遗传效应,力求阐明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利用中413交系测交,为测验种,与一套LementX特青F10代重组自组成一套测交群体。利用178个标记,子连锁图谱,个标记间隔覆盖水稻12条染色体,共2325.IcM构建分平均每13.leM。测交Fl群体中,所有性状的杂种优势存在广泛的遗传变异。除结实率外,所有性状的平均优势达显著水平,每株产量、每天每株产量、每株生物学产量和每天每株生物学产量杂种优势达极显著水平。共发现17个QTL,57对互作位点与8个产量性状的杂种优势有关,定位于水稻12条染色体上。在测交群体中。这些QTL和互作位点分别平均解释了巧.5士10.3%和50.6士15.9%的总变异。部分QTL和互作位点表现多效性。绝大多数QTL和互作位点是超显性的。超显性的互作位点对于杂种优势的表现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实际应用中,有一个QTL值得重视,该QTL定位于第3染色体的两个标记G249和RG4186之间,可增加产量,日产量,生物学产量,生物学日产量等4个性状的Fl平均值和杂种优势。对双亲的遗传差距与杂种优势表现的相互关系的研究表明,杂种籽粒产量和生物学产量与双亲的遗传差异呈正相关。在亚种间杂交稻选育中,利用中413作亲本时,当另一亲本含有75%左右的粳型血缘时,能取得较大的杂种优势。 白叶枯病(Xanthomonas oryzaePv,oryza)是水稻的主要病害之一。对水稻白叶枯病的抗性遗传研究和抗性品种选育,一直是稻作科学研究的热点。本研究利用三个致病性不同的水稻白叶枯病菌小种,对由Lemont/特青培育的315个F10重组自交系群体进行抗性基因(QTL) RFLP分析,对控制垂直和水平抗性的两类基因(主基因和QTL)进行染色体定位,基因互作和效应值估测,研究病原菌小种与抗性基因(QTL)相互关系,以及主基因和QTL的相互关系. 1.共发现一个主基因、10个QTL及9对互作位点与白叶枯病 菌抗性有关。其中,主基因Xa4定位于第11色体上。Xa4 对CR4和CX08表现显性主基因遗传,但对CR6则表现为一 个主要的加性QTL的作用。Xa4分别解释由CR4、CX08 和CR6引起的病斑长度变异的“.2%,55.2%和52.1%。分 别具有减少病斑长度9.0,7.0和4.scm的效应。10个QTL 被定位于水稻12条染色体中的8条染色体上。这些QTL解 释了除Xa4以外的剩余变异的65%以上。2.抗性主基因及QTL存在小种专化性。主基因小种专化性明 显大于QTL。QTL之间以及QTL与主基因之间效应累加, 共同提供抗病性的强度和稳定性。10个QTL中,7个来自特 青(QBrZ,QBr3b,QBr4a, QBrs,QB诊,QBrlo和QBrll),三个 来自Lemont(QBr3礼QB抖b和QBrlo)。说明在感病亲本中、 亦存在抗性QTL。因此,来源不同的中抗材料可能是水平 抗性的良好基因源。3.研究还表明,所定位的QTL与其它研究发?

全文目录


ACKNOWLEDGMENTS  3-8
ABSTRACT  8-11
中文摘要  11-15
Ⅰ Introduction  15-20
Ⅱ Literature Review  20-32
  High yield rice breeding and wide compatibility germplasm  20-23
  Heterosis performance and theory  23-26
  DNA markers and gene/QTL mapping  26-32
Ⅲ Development of high yield hybrid rice combinations  32-59
  Material and Method  32-33
    Plant material  32-33
    WCV and WCR ident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33
    Development of inter-subspecific hybrid rice using WCRs  33
  Results  33-55
    Wide compatibility germplasm  33-39
    Development of a WCR-Zhong 413  39-43
    Development of Zhong 413's hybrid series  43-48
    Phenotypic performance of heterosis  48-55
  Conclusion and discussion  55-59
    WCV (WCR) and inter-subspecific hybrid rice development  55-57
    Spikelet Density as a important index in intersubspecies hybrid breeding  57-59
Ⅳ Genetic Mechanism of heterosis and QTLs mapping  59-93
  Material and methods  59-63
    Plant material  59-60
    Phenotype experiment  60
    Genotyping and construction of RFLP map  60-62
    Data analysis and QTL mapping  62-63
  Results  63-88
    RFLP linkage map construction  63-65
    Traits variation and heterosis in the test F1 hybrid  65-68
    Relationship between triats expression and heterosis performance  68
    Relationship between heterosis and the japonica genome content of RILs  68-72
    Mapping QTLs contributing the performance of the F1 hybrid and heterosis  72-76
    Mapping epistasis loci contributing the performance of the F1 hybrid and hetersos  76-88
  Conclution and discussion  88-93
    Genetic basis of heterosis of rice  88-90
    Utilization of the heterosis in inter-suspecific hybrid rice  90-93
Ⅴ RFLP mapping and race specificity of bacterial blight resistance genes(QTLs)  93-104
  Material and Methods  94-95
    Plant material  94
    Disease inoculation and evaluation  94
    Genotyping of the RILs  94-95
    Data analyses  95
  Results  95-97
    Resistance performance of parents and RILs  95-96
    RFLP mapping of a major resistance gene,QTLs and epistasis loci  96-97
    Race specificity of resistance major gene and QTLs  97
  Conclusion and discussion  97-104
    Resistance genes/QTL and its utilization  97-98
    Host resistance genes/QTLs and Xoo strains  98
    Major resistance genes and QTLs  98-104
LITERATURE CITED  104-122
附录(发表论文和出版著作)  122-123

相似论文

  1. 水稻白叶枯病菌和细菌性条斑病菌对噻枯唑和链霉素的抗药性监测及室内抗药性风险评估,S435.111.4
  2. 申嗪霉素对水稻白叶枯病菌和油菜菌核病菌的生物学活性及抗性风险评估,S435.111
  3. 水稻OsNLR1基因抗白叶枯病的功能研究,S511
  4. 水稻抗稻瘟病Pi2/Pi9嵌合基因对稻瘟病和白叶枯病广谱抗性分子机理的研究,S511
  5. 水稻抗白叶枯病相关基因的克隆及增强表达载体的构建,S511
  6. 高效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体系的建立及其在杂交水稻白叶枯病抗性改良上的应用,S511.034
  7. 应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培育广谱、高抗白叶枯病的杂交水稻恢复系,S511.034
  8. 水稻抗病虫基因的分子标记聚合育种研究,S511
  9. 水稻抗白叶枯病Xa23基因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及花培,S511
  10. 湖北省棉花黄萎病菌与品种的互作研究,S435.621
  11. 水氮互作对膜下滴灌杂交棉花生理调控的影响,S562
  12. 水肥交互作用对毛竹幼苗生理特性及生物量的影响,S795
  13. 铝—氟互作对水稻及土壤中氟含量的影响研究,S153
  14. 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Xa14的遗传定位,S511
  15. 运用DNA标记辅助选择聚合白叶枯病抗性基因改良杂交水稻,S511
  16. 水稻抗病相关基因OsDR2的分离克隆和功能鉴定,S511
  17. 水稻Rho家族OsRacD及其5种潜在互作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S511
  18. 白叶枯病抗性基因Xa-21、Xa-23及Xa-4在杂交水稻亲本中的聚合及其聚合效应分析,S511
  19. 通过维管组织特异性表达T4溶菌酶基因提高水稻白叶枯病抗性,S435.111
  20. 水稻高效转基因体系的建立及抗病、抗逆性的改良,S511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