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孙中山经济发展思想研究

作 者: 周建雄
导 师: 麻天祥
学 校: 湖南师范大学
专 业: 中国近现代史
关键词: 孙中山 思想研究 经济发展思想 经济发展问题 中国经济发展 经济迅速发展 发展经济学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历史前提 经济发展途径
分类号: F092.6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2年
下 载: 760次
引 用: 6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孙中山是我国20世纪第一位历史伟人。 孙中山早年就立志“再造中华”,终生又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他一生除了为推翻满清朝廷和军阀专制政权而奔走革命外,还博采古今中外各种经济学说,比较中外不同经济体制,就近代中国经济发展问题,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述和全面的规划。他对中国经济发展问题的探讨,广泛涉及到中国经济发展的目标和意义、中国经济发展的模式、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与经济发展所需的资源、中国农工商业的发展与改造、中国城市经济发展的规划与管理、各种经济关系的协调与发展以及中国经济发展的社会历史前提等一系列基本经济问题,形成了一整套在解决近代中国经济发展问题上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发展经济学”,为中国和世界落后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参照与实践模式。 纵观近80年来国内外众多的孙中山思想研究成果,我们不难发现,对近、现代中国经济发展,仍有着重要理论价值的孙中山经济发展思想,是整个研究成果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人们一直视“孙中山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往往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的前提出发,对孙中山在为中国经济发展进行大量、有益的探索,几乎不屑一顾;尤其在一度强调封闭式的自力更生、以社会主义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没有外债的国家而自豪的政治环境中,孙中山的经济思想研究更被视为是禁区。近年来尽管就孙中山经济思想的研究成果多了起来,但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来专题研究和全面归纳“孙中山经济发展思想”的有关论著至今还未曾有过,对他经济发展思想中许多具有现代意义的思想主张,至今也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掘。这个空白应当填补,也必须要尽早地填补。本论文截图借鉴发展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在全面解读历史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孙中山经济发展思想作一专门的探讨。 论文共十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论述:一、经济发展思想的形成过程 孙中山的经济发展思想作为他民生主义的核心内容,其形成与发展是有一个过程的。他“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对“中国经济之发展”的研究自诩“深具热诚”,认为“惟发展之权,操之在我则存,操之在人则亡,’;他曾反复强调中国的经济要“务求适合于国力之发展”,“能开发其生产力则富,不能开发其生产力则贫”,并认定中国的经济发展既要“适乎世界之潮流”,又不能走西方人曾走过的老路。在孙中山看来,要解决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问题,将面临两大难题: 一是经济发展的途径问题:究竟采用什么办法,通过什么途径,才能使中国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并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赶上或超过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呢? 二是经济发展的社会历史前提问题:中国是在同欧美国家很不相同的历史环境下,来面对经济发展问题的。中国在小农经济下生活了几千年,苛重的地租、高利贷、残暴的封建专制政治统治,严重窒塞着中国经济的活力;鸦片战争后又日益陷入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地位,国家不能独立,主权受到任意侵犯。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经济是不能得到发展的;即使能找到适合于中国特有之国情的发展途径,也无从加以实践。这迫使中国在寻求经济发展途径的同时,又不得不历尽艰辛为排除经济发展的障碍、创立经济发展的必要社会历史前提而努力。 在孙中山走上历史舞台前,中国人为解决经济发展这两大难题已经奋斗了半个多世纪。而为解决近代中国经济发展这两大难题、制订了较为完整的方案并进行多方面理论论证的第一人则是孙中山。他主张用革命推翻清朝,消灭军阀腐败与卖国政权,摆脱帝国主义殖民统治,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富强、民主、平等的新国家,在此新国家的主持、推动下,实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使中国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孙中山在谈及自己思想渊源时曾说:“余之谋中国革命其所持主义,有因袭我国固有之思想,有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考,有吾所独见而创者”。其经济发展思想的演变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早期(1895年前),以《上李鸿章书》为代表,孙中山就开始从表层学习西方物质建设的经验,着眼于通过“四项基本原则”—“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由发展生产而达到富国强兵。 革命时期(1895一1.911年),孙中山在海外寻求革命真理与进行革命活动中,洞察到西方经济制度的优劣之处,开始注意从深层面上考虑中国的经济发展问题,明确提出以“民生主义”为发展目标,采取的主要手段是“平均地权”与“节制资本,’;此时的孙中山,特别注重旧的经济制度变革与新经济制度的建立。 民国初期(1911一1924年),以《实业计划入《三民主义》为代表,强调对土地实施国有的手段是“平均地权”与“耕者有其田”互补;对资本实施公有的办法是“节制私人资本”与“发达国家资本”互补。围绕如何才能加快中国经济发展,他提出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措施,形成了一整套全面发展中国经济的宏伟蓝图,此时的孙中山十分注重经济发展内在的联系与配套。 孙中山探求中?

全文目录


中文提要  5-21
英文提要  21-27
前言  27-33
第一章 孙中山经济发展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33-90
  第一节 经济发展思想研究的对象  33-41
  第二节 经济发展思想的源流  41-67
  第三节 经济发展思想的演变  67-79
  第四节 研究经济发展的方法  79-90
第二章 孙中山对经济学的研究和应用  90-122
  第一节 确立经济学的学科地位  90-98
  第二节 经济发展的基本理论  98-112
  第三节 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  112-122
第三章 经济发展的基本对策  122-179
  第一节 开发与利用我国西部资源  122-136
  第二节 引进与利用国外资源  136-162
  第三节 教育与科技是经济发展的关键  162-179
第四章 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  179-228
  第一节 “交通为实业之母”  179-185
  第二节 “555计划”的发展思想  185-195
  第三节 “3路”为轴线的开发模式  195-228
第五章 国家财政与经济发展  228-272
  第一节 经济发展与财政政策  228-247
  第二节 经济发展与货币政策  247-260
  第三节 建立金融机构“刻不容缓”  260-272
第六章 农业经济发展思想  272-309
  第一节 农业生产的地位和作用  273-277
  第二节 农业发展的“243计划”  277-291
  第三节 强化对农业的科学管理  291-309
第七章 工商业经济发展思想  309-362
  第一节 工业经济的发展思想  309-336
  第二节 商业经济的发展思想  336-349
  第三节 资本的“节制”与“发达”互补  349-362
第八章 经济发展思想中的城市论  362-388
  第一节 近代中国城市发展之状况  362-367
  第二节 论近代中国城市经济发展  367-377
  第三节 论中国城市的规划与管理  377-388
第九章 经济发展思想中的协调论  388-424
  第一节 经济利益间的协调  388-398
  第二节 经济结构间的协调  398-414
  第三节 两个文明间的协调  414-424
第十章 余论  424-455
  第一节 孙中山经济发展思想的首创性  425-431
  第二节 孙中山经济发展思想的科学性  431-445
  第三节 孙中山经济发展思想的局限性  445-455
附录一: 孙中山经济发展思想年表  455-475
附录二: 主要征引、参考文献  475-488
后记  488

相似论文

  1. 何干之学术思想研究,D092
  2. 孙中山、毛泽东宪政思想比较研究,D693.0;A841.6
  3. 陈独秀的社会主义思想研究,D231
  4. 吴鞠通论治神志异常证的思想研究,R277.7
  5. 印度佛教大帅阿底峡生平及思想研究,B948
  6. 民生为本与价值自觉,D693.0
  7.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科学发展思想演化研究,D61
  8. 试论陈云的党的建设思想及现代启示,D261
  9. 跃进公司低碳发展途径与经济性研究,F205
  10.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节约能源资源思想研究,F206
  11. 中国现代伊斯兰学者达浦生《伊斯兰六书》研究,B968
  12. 《鶡冠子》研究,I206.2
  13. 建国以来邓小平统一战线思想研究,A849.16
  14. 江泽民教育思想研究,G40-092
  15. 中国经济的系统动力学仿真预测方法研究,F224
  16. 马克思“现实的人”思想研究,A811
  17. 中共对于国民党北伐的态度及其演变,K262
  18. 孙中山宪政思想述评,D921
  19. 孙中山地方自治思想研究,D092
  20. 孙中山与范仲淹天下观视阈中的忧患意识比较,D09
  21. 朱德党建思想研究,D261

中图分类: > 经济 > 经济学 > 经济思想史 > 中国经济思想 > 近代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