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大麦与小麦杂交及其杂种后代的创制、鉴定和应用研究

作 者: 陈新宏
导 师: 张改生;李璋
学 校: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专 业: 作物遗传育种
关键词: 小麦 大麦 远缘杂交 外源染色体鉴定 新种质
分类号: S33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3年
下 载: 389次
引 用: 4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小麦是我国播种面积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作物,小麦生产对于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狠抓小麦品种改良是促进小麦生产的重要举措,而品种改良离不开种质资源的创新。利用远缘杂交,将小麦近缘种的有益基因导入普通小麦,拓宽小麦遗传背景,创造新的优异种质资源是小麦育种获得新突破步入新台阶的重要途径。 大麦具有早熟、多花多粒性、抗盐碱、抗穗发芽、赖氨酸含量高、适宜晚播、受干热风影响小,对小麦黄矮病、白粉病、锈病等有极高的抗性,将这些优良性状导入小麦,对丰富小麦种质资源和小麦育种具有重要意义。1973年,Kruse等首次用栽培大麦与普通小麦杂交成功获得了小大麦杂种,随后Islam创制出6个小大麦异附加系,从此国内外对小大麦杂交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然而随着小麦生产水平的提高,需要不断创制新的异附加系、异代换系和易位系,满足新形势下小麦育种对种质的要求。对导入小麦的大麦外源基因进行准确地跟踪鉴定,将有助于提高选择效率,加速种质创新的进程。 本研究是在以往开展的小麦与大麦杂交工作基础上,利用所征集和筛选高亲和力的大麦和小麦亲本,进行大量的小大麦杂交;从已获得的小大麦后代材料中筛选遗传性稳定的异附加系,利用缺体回交法和辐射方法创制小大麦异代换系和易位系;为进一步研究利用这些小大麦中间材料,利用染色体C—分带、种子贮藏蛋白电泳、原位杂交和RAPD分子标记等技术对其进行了系统的鉴定;通过对其农艺性状观测和抗性鉴定,筛选有特异性状的材料,并结合常规育种,培育优良小大麦新品系。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 小麦与大麦杂交,以小麦为母本,大麦为父本其平均结实率仅为1.14%,二棱大麦为父本结实率比六棱大麦高0.48%。不同小麦品种结实率不一样,其中7182作母本平均结实率(3.01%)最高。嫩龄授粉、重复授粉、激素处理等方法都能有效地提高杂交结实率。小大麦杂交种子发育不正常,普遍小而皱瘪,在授粉后14—15d进行幼胚培养获得了杂种。杂种在形态上明显偏向小麦,杂种自交不实,通过用普通小麦回交获得了杂种后代。 从已获得的小大麦杂交后代中筛选出WBA984、WBA9812和WBA9816三个相对稳定的2n=44二体附加系,它们自交后代分离出2n=42的整倍体占13.6%,2n=43的单体附加株占28.4%,2n=44的二体附加株占58.8%。以这三个异附加系为亲本,利用缺体回交法创制出4个遗传性稳定的小大麦异代换系WBS0215、WBS0225、人麦与小麦杂交及其杂种后代的创制、鉴定和应用研究WBSO264、WBS02126。利用辐射诱变培育出6个综合性状较好的易位系WBT0213、WBT0239、WBT0263、WBT02125、WBT02183和WBT02239。 通过染色体C一分带鉴定出WBA984和WBA98 16为ZH异附加系,WBA98 12为SH异附加系;WBS0215和WBS02126为ZD/ZH代换系,WBS0264为IB/SH代换系。 种子贮藏蛋白HMW一GS SDS一PAGE和醇溶蛋白APAGE电泳分析出WBA9812为大麦SH附加系,WBS0264为IB/SH代换系,WBT02125为IBL/SHL端部易位系。 原位杂交鉴定出WBA984、WBA9812和WBA9816为二体小大麦异附加系,WBS0215、WBS0264和WBS02126为小大麦异代换系,WBT0213、WBT0239、WBT02125和WBT02183为端部易位系。 利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从102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引物540可以作为鉴定是否含有大麦5H染色体或染色体片断的小大麦后代中间材料的特异分子标记,引物516和533可以作为检测小大麦后代中间材料的大麦染色质的特异分子标记。 形态标记、细胞遗传学鉴定、生化标记、原位杂交和分子标记等不同层次的鉴定方法相结合,相互验证是准确鉴定小大麦中间材料的有效方法。 通过创制和鉴定结果表明,本研究成功转育出含有大麦H柳一GS的小大麦异附加系、异代换系和含有大麦Y一醇溶蛋白的端部易位系,并将大麦抗穗发芽基因导入了小麦。 利用小大麦中间材料为亲本,结合常规育种,培育出小大371等多个优良小麦新品系和多个具有抗穗发芽等优异特性的小大麦新种质

全文目录


摘要  7-12
引言  12-14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4-50
  1.1 小麦远缘杂交研究概况  14-21
    1.1.1 小麦属内种间杂交  14-15
    1.1.2 小麦×山羊草属  15
    1.1.3 小麦×黑麦属  15-16
    1.1.4 小麦×偃麦草属  16-17
    1.1.5 小麦×簇毛麦属  17-18
    1.1.6 小麦×赖草属  18
    1.1.7 小麦×披碱草属  18-19
    1.1.8 小麦×冰草属  19
    1.1.9 小麦×鹅观草属  19
    1.1.10 小麦×新麦草属  19
    1.1.11 小麦×燕麦属  19-20
    1.1.12 小麦×玉米  20
    1.1.13 多属杂种  20-21
  1.2 小麦与大麦杂交研究概况  21-25
  1.3 小麦与大麦远缘杂交的困难与克服方法  25-27
    1.3.1 小麦与大麦杂交不亲和性及克服途径  25-26
      1.3.1.1 调节花期  25
      1.3.1.2 广泛测交,选配适当亲本  25-26
      1.3.1.3 改进杂交技术  26
      1.3.1.4 通过桥梁品种杂交  26
      1.3.1.5 理化因素处理  26
    1.3.2 小麦与大麦杂种夭亡和不育性的克服  26-27
  1.4 小大麦杂交后代中间材料的创制  27-39
    1.4.1 小麦远缘杂交后代中间材料的创制  27-35
      1.4.1.1 异附加系  27-30
      1.4.1.2 异代换系  30-32
      1.4.1.3 易位系  32-35
    1.4.2 小大麦杂交后代中间材料的创制  35-37
    1.4.3 小大麦杂种及后代中间材料的形态特征  37-39
  1.5 小大麦杂种后代中间材料的鉴定  39-48
    1.5.1 小麦远缘杂交后代中间材料的的鉴定  39-47
      1.5.1.1 形态标记性状鉴定  39
      1.5.1.2 染色体计数和染色体构型分析  39-40
      1.5.1.3 染色体分带鉴定  40-41
      1.5.1.4 生化标记鉴定  41-42
      1.5.1.5 原位杂交(in situ hybridization,ISH)鉴定  42-44
      1.5.1.6 分子标记鉴定  44-47
    1.5.2 小大麦杂交后代中间材料的的鉴定  47-48
  1.6 小大麦杂种后代的应用  48-49
  1.7 本研究方案  49-50
第二章 小麦与大麦的杂交  50-57
  2.1 材料和方法  50-51
    2.1.1 材料  50
    2.1.2 方法  50-51
      2.1.2.1 小大麦杂交方法  50-51
      2.1.2.2 染色体观察  51
  2.2 结果与分析  51-55
    2.2.1 小大麦正反交结实性及绿苗分化比较  51
    2.2.2 二棱大麦与六棱大麦对杂交结实率及绿苗分化率的影响  51
    2.2.3 不同小麦品种作母本杂交结实率及绿苗分化率比较  51-52
    2.2.4 杂种植株生长表现及其亲本形态比较  52-54
    2.2.5 杂种F_1育性及其细胞学观察  54
    2.2.6 杂种植株回交和自交后代  54-55
  2.3 讨论  55-57
    2.3.1 小麦与大麦杂交结实率和绿苗分化率  55-56
    2.3.2 小大麦杂种形态特征  56
    2.3.3 小大麦杂种植株的利用  56-57
第三章 小大麦杂交中间材料的创制  57-63
  3.1 材料和方法  57-58
    3.1.1 材料  57-58
    3.1.2 方法  58
  3.2 结果与分析  58-61
    3.2.1 异附加系的细胞学鉴定及其性状表现  58-60
    3.2.2 缺体回交法培育异代换系  60-61
      3.2.2.1 利用缺体和二体异附加系杂交  60
      3.2.2.2 缺体×二体异附加系杂种F_1与阿勃回交选育异代换系  60-61
    3.2.3 利用辐射诱变小大麦异附加系培育易位系  61
  3.3 讨论  61-63
第四章 小大麦杂交后代的鉴定  63-81
  4.1 染色体C-分带鉴定  63-68
    4.1.1 材料和方法  64
    4.1.2 结果与分析  64-67
    4.1.3 讨论  67-68
  4.2 种子贮藏蛋白电泳分析  68-72
    4.2.1 材料和方法  68-70
    4.2.2 结果与分析  70-71
    4.2.3 讨论  71-72
  4.3 原位杂交分析  72-76
    4.3.1 材料和方法  72-75
    4.3.2 结果与分析  75
    4.3.3 讨论  75-76
  4.4 RAPD分子标记鉴定  76-79
    4.4.1 材料和方法  77-78
    4.4.2 结果与分析  78-79
    4.4.3 讨论  79
  4.5 小结  79-81
第五章 小大麦杂交后代的应用  81-83
结论  83-84
参考文献  84-102
个人简介  102-105
致谢  105

相似论文

  1. 小麦黄花叶病毒(WYMV)RNA2编码基因的功能研究,S435.121
  2. 河南省小麦纹枯病菌致病力分化及遗传多样性研究,S435.121
  3. 河南省小麦根腐线虫病原鉴定和RAPD分析,S435.121
  4. 高产小麦—玉米轮作体系氮素的调控与管理,S512.1
  5. 施氮模式对冬小麦/夏玉米农田土壤硝态氮变化及产量的影响,S512.11
  6. 10t/hm~2冬小麦氮素营养特性及诊断和氮肥运筹研究,S512.1
  7. 重组脂肪氧合酶的培养条件优化及其在小麦粉中的应用,TS201.25
  8. 麦胚多糖提取、纯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TS210.1
  9. 解磷菌K3的溶磷特性及其在不同土壤中定殖研究,S144.9
  10. 小麦群体生长可视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S512.1
  11. 江苏省小麦孢囊线虫的发生调查及其核糖体DNA-ITS序列分析,S435.121
  12. 豫、鄂、渝三省(市)小麦白粉菌群体遗传结构研究,S435.121
  13. 新疆小麦1Dx5基因的分离克隆及表达载体构建,S512.1
  14. 施氮量对小麦籽粒淀粉粒粒度分布的调控效应研究,S512.1
  15. 施氮量对小麦籽粒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积累的调控效应研究,S512.1
  16. 花前干旱锻炼对花后干旱逆境下小麦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S512.1
  17. 小麦主茎和分蘖根系发育的差异及对籽粒产量和品质的贡献,S512.1
  18. 两类不同小麦品种花后群体生理特性和物质积累运转规律的研究,S512.1
  19. 普通小麦—加州野大麦双二倍体辐射回交后代的分子细胞遗传学分析,S512.1
  20. 涉及大赖草7Lr染色体的普通小麦—大赖草易位系的分子细胞学鉴定,S512.1
  21. 一个新的小麦白粉病抗性基因的发现与分子标记定位,S512.1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农学(农艺学) > 作物遗传育种与良种繁育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