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淮南子》的美学思想探究

作 者: 邢利梅
导 师: 吴家荣
学 校: 安徽大学
专 业: 美学
关键词: 《淮南子》 哲学思想 美学意蕴 价值和意义
分类号: B83-09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26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淮南子》对各家学说进行整合的同时,也对许多传统的命题作了新的适应时代要求的解释。在《淮南子》中没有集中讨论美学的章节,只是为了阐释自己的哲学观点和政治思想而附带提到了一些美学思想,它散见于《淮南子》的各篇章中,但其中却蕴含有丰富的美学思想,并有不少精辟的见解。本文主要是以时代精神为基础,对《淮南子》的美学思想进行分析和研究。本文由四章构成:第一章分两节来介绍,第一节主要从刘安的身世以及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来考察《淮南子》的成书。《淮南子》是刘安率领众门客集体编撰的,共二十一卷,每一卷的具体作者很难考订,我认为只有对刘安和他那个时代的政治文化背景有一定的了解,才能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淮南子》中的基本思想、当时的社会状况和它的历史命运。第二节对《淮南子》哲学思想的主要来源---老庄哲学进行阐释。除道家思想外,《淮南子》还兼收了儒家、墨家、法家、阴阳家之言。它对老庄哲学既有继承也有发展,强调与时俱进的时代性,有些虽探讨的是哲学问题,但也蕴含有丰富的美学意蕴,所以要讨论美学思想,首先要讨论它所产生的哲学基础。第二章和第三章是本文重点论述的章节,第二章第一节是整个美学思想的基础:论述道与美的关系,以道为至美的美学思想的本体论。第二节是对美学的性质特征:多样性、相对性和客观性进行剖析。第三章是关于艺术论的阐释,对“形、气、神”和“文”与“质”以及艺术的创造和欣赏进行了精辟的解说,其中对“文”与“质”的解释是符合时代意义的新的观点,是以前不曾提出过的。最后一章是对《淮南子》的美学思想的意义进行总的概述。首先讲到了《淮南子》的美学思想在当时的地位以及对后世美学的影响。第二节论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的思想,肯定人对生态环境合理、适度的利用和改造。要按一年的发展时序种植庄稼,不砍伐幼苗,不猎杀幼小的动物,使生态步入良性的循环之中,以上观点对当今我们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提出科学的发展观起到了一定的印证作用,这也是本文的新颖之处。《淮南子》的美学思想在中国美学思想的发展过程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的历史环节,它上承先秦,下启魏晋,对后世的美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后世的许多美学观点,大都可以从《淮南子》中找到渊源。由此,就要求我们要充分认识《淮南子》的地位、价值和影响,对其做出更为详细的研究和探讨。

全文目录


摘要  3-5
Abstract  5-8
前言  8-10
第一章 刘安与《淮南子》  10-18
  第一节 《淮南子》成书的时代背景  10-13
  第二节 《淮南子》的哲学基础"道"  13-18
第二章 《淮南子》美论  18-27
  第一节 道与美  18-21
  第二节 美的多样性、相对性和客观性  21-27
第三章 《淮南子》艺术美感论  27-39
  第一节 论形、气、神  27-29
  第二节 关于"文"与"质"  29-33
  第三节 论艺术的创造与欣赏  33-39
第四章 《淮南子》美学思想的影响及启示  39-48
  第一节 《淮南子》美学对后世的影响  39-41
  第二节 《淮南子》"和谐"观念对当代的启示  41-48
结语  48-50
参考文献  50-52
致谢  52-53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3

相似论文

  1. 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创新精神与现实意义,A841
  2. 《淮南子》美学思想初探,B83-09
  3. 《淮南子》中“三代”人物研究,I206.2
  4. 秦汉道家律学思想的“四维”特征,J609.2
  5. 禅宗“自然观”的理论内涵与美学意蕴,B948
  6. 《淮南子》形容词研究,H141
  7. 高誘音注研究,H13
  8. 《庄子》寓言的美学阐释,I207.7
  9. 《淮南子》无为思想研究,B232
  10. 《吕氏春秋》艺术结构研究,I206.2
  11. 《淮南子》与《左传》人物形象比较研究,I206.2
  12. 《淮南子》与《论语》文艺思想比较研究,I206.2
  13. 《淮南子》对《老子》的继承和发展,I206.2
  14. 生命终极之舞,I01
  15. 论毛泽东文化哲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G02
  16. 杨德昌电影的审美特征研究,J905
  17. 女性叙事与家国想象:苏伟贞小说研究,I207.42
  18. 《淮南子》连词研究,H141
  19. 山西金代牡丹纹的美学意蕴,J522
  20. 凤翔木版年画艺术特色及美学意蕴研究,J218.3

中图分类: > 哲学、宗教 > 美学 > 美学理论 > 美学史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