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基于初级视皮层感知机制的轮廓与边界检测

作 者: 唐奇伶
导 师: 桑农
学 校: 华中科技大学
专 业: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关键词: 轮廓与边界检测 上下文相互作用 环境抑制 空间增强 非经典感受野 初级视皮层 视觉感知机制
分类号: TP391.41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409次
引 用: 5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轮廓与边界定义了目标的外表形状,确定了区域之间的分界线,它们是人类与计算机进行目标识别的重要特征。然而从纷乱的自然场景中提取目标的轮廓与边界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任务。为了做到这点,三个主要的问题需要解决:1.排除大量由背景纹理所产生的局部边缘成分;2.根据场景中上下文的信息将局部成分组织成有意义的全局特征;3.有些重要的结构缺乏明确的物理定义(例如纹理的边界),并且有的部分目标可能与背景具有相同的强度,使得边界的响应非常弱甚至缺乏局部的有效证据。针对这些困难,本文根据初级视皮层感知机制建立了各种轮廓与边界的检测模型,并通过合成图像与自然图像检验了算法的性能。为了减少背景中的纹理边缘成分并突出区域的边界,本文利用非经典感受野循环抑制的动态属性提出了一种纹理抑制方法。这个方法对纹理与边界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从而很大程度地减少了背景中无意义的干扰成分,并有选择性地保存了孤立的轮廓和区域的边界。如何从复杂的场景中将具一致空间结构的成分组织成显著的轮廓是研究的另一个主要方面。本文结合共圆规则与视觉对低曲率路径的偏好定义了一个轮廓结合局部聚集函数,这个函数将同排列与同方位两种属性巧妙的联系起来。通过上下文的相互作用将局部成分整合成一个有意义的全局特征并从背景中突出。通过空间分离的兴奋与抑制作用区域,本文将环境抑制与空间增强统一在一个结合模型中,从而允许两种对立的感知行为同时存在。基于这个模型,本文强调了空间增强与环境抑制在轮廓与边界检测中起的不同作用,抑制主要表现在表面与纹理的分割,而增强主要是用于轮廓的结合和图形背景的分离。彩色图像比灰度图像携带更多的信息,能有助于图像的分析并产生更好的结果。因此将灰度模型进一步扩展到彩色图像的处理。彩色模型将涉及更多属性的同质性抑制,能更有效的去除纹理边缘;另一方面,颜色为轮廓聚集提供了更多的信息,更有利于相同属性的整合。最后通过两个应用项目——血管造影图像的增强与合成孔径雷达图像的道路检测,表明了该模型的广泛用途。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11
1 绪论  11-22
  1.1 引言  11-13
  1.2 轮廓边界检测与传统边缘检测的区别  13-15
  1.4 轮廓与边界检测方法综述  15-17
  1.5 主要研究内容  17-20
    1.5.1 轮廓聚集  17-18
    1.5.2 纹理抑制  18-19
    1.5.3 抑制与增强的结合模型及其到彩色图像的推广  19-20
  1.6 课题来源及内容安排  20-22
    1.6.1 论文的课题来源  20
    1.6.2 论文的内容安排  20-22
2 初级视皮层感知机制  22-32
  2.1 引言  22-23
  2.2 人类视觉系统的组成  23
  2.3 初级视皮层(V1 区)的结构与功能特性  23-27
    2.3.1 简单细胞感受野  25-26
    2.3.2 复杂细胞感受野  26-27
  2.4 非经典感受野  27-28
  2.5 非经典感受野的兴奋与抑制作用  28-31
  2.6 本章小结  31-32
3 基于非经典感受野抑制的轮廓与边界检测  32-49
  3.1 引言  32
  3.2 Gabor 能量对感受野的模拟  32-36
  3.3 非经典感受野抑制  36-37
  3.4 计算模型  37-39
  3.5 后处理步骤  39-41
  3.6 实验结果  41-44
  3.7 性能评价  44-46
  3.8 讨论  46-47
  3.9 本章小结  47-49
4 基于视觉感知聚集的轮廓结合模型  49-61
  4.1 引言  49-50
  4.2 视觉轮廓结合机制  50-53
  4.3 模型描述  53-56
  4.4 实验结果  56-60
    4.4.1 合成图像  57-58
    4.4.2 自然场景  58-60
  4.5 本章小结  60-61
5 初级视皮层中轮廓与边界检测的统一模型  61-81
  5.1 引言  61-63
  5.2 计算模型  63-65
  5.3 实验结果  65-70
  5.4 性能评价  70-72
  5.5 彩色图像的处理  72-79
    5.5.1 Canny 算子的彩色版  74-75
    5.5.2 轮廓提取模型扩展到彩色图像  75-76
    5.5.3 实验结果  76-78
    5.5.4 性能评价  78-79
  5.6 讨论  79-80
  5.7 本章小结  80-81
6 血管造影图像增强与合成孔径雷达图像中道路检测  81-90
  6.1 各向异性扩散方程  81-83
  6.2 血管造影图像增强  83-86
  6.3 合成孔径雷达图像道路的检测  86-89
  6.4 本章小结  89-90
7 总结与展望  90-97
  7.1 总结  90-91
  7.2 展望  91-97
致谢  97-98
参考文献  98-109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109-111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主要科研项目  111

相似论文

  1. 基于模型的投影增强现实技术,TP391.41
  2. 基于真实场景的投影光照渲染,TP391.41
  3. 视觉活动对SD大鼠初级视皮层Ⅱ/Ⅲ层神经元内部水平侧向突触联系可塑性的影响,Q42
  4. 不同色光刺激对大鼠初级视皮层电活动的影响,Q42
  5. 基于匹配小波变换的大鼠初级视皮层神经元锋电位分类,Q42
  6. SD大鼠初级视皮层第Ⅱ/Ⅲ层兴奋性神经元在发育过程中内部侧向突触联系可塑性长时程增强效应(LTP)的研究,Q42
  7. 基于视觉感受野特性的物体轮廓提取算法研究,TP391.41
  8. GABA改善慢性吗啡暴露猫初级视皮层的反应调制特性,Q42
  9. 仿生脑初级视皮层超柱结构研究,TP391.41
  10. 基于初级视觉模型的轮廓提取,TP391.41
  11. 基于生物机制的机器人方位和颜色认知研究,TP242
  12. 基于非经典感受野特性的轮廓检测算法研究,R318
  13. 猫初级视皮层不同整合野细胞的感受野分布特征,Q43
  14. 猫对比度识别知觉学习的神经机制研究,Q42
  15. 老年大鼠视皮层细胞功能衰退的神经机制研究,Q42
  16. 图像形状刺激对猫视觉皮层内源性信号光学成像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Q43
  17. 视皮层细胞特征检测研究,TP391.41
  18. 基于初级视觉机制的图像编码模型研究,TN919.81
  19. 视网膜的信息编码——猫两类W神经节细胞的计算模型,TN919.81
  20. 基于纹理分析方法的DEM地形特征研究,P217
  21. 基于空间和物体的视觉注意计算方法及实验研究,TP391.41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 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 > 计算机的应用 > 信息处理(信息加工) > 模式识别与装置 > 图像识别及其装置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