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葡西地区特低渗透油藏流体识别技术综合研究

作 者: 王岩楼
导 师: 杨树锋;沈晓华
学 校: 浙江大学
专 业: 地质学
关键词: 特低渗透 储层特征 裂缝特征 流体识别
分类号: P618.13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34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随着大庆西部外围油田开发的不断深入,后备储量动用难度越来越大,以葡西油田为代表的特低渗透复杂油气藏已成为目前油田开发的主要对象。该类油藏虽然储量资源较丰富,但储层薄、物性差、发育不稳定,储层特征难以掌握,钻井风险大;同时储层含泥、含钙、厚度小、流体类型多样、油水关系复杂等因素均掩盖了油水的电性响应特征,油水层解释符合率低。针对以上制约油田开发的瓶颈问题,本论文以葡西油田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特低渗透油气藏储层特征与流体识别研究,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1.对葡西油田葡萄花油层开展了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指导的沉积特征研究,将葡萄花油层分成上、中、下三个四级层序8个体系域。另外由于多级次河流改道和河道决口,葡萄花油层保留了许多自旋回作用形成的更次级旋回地质记录,因此将葡西油田葡萄花油层进一步细分为葡Ⅰ1-11个小层,其中葡Ⅰ1-3为上砂岩组,葡Ⅰ4-6为中砂岩组,葡Ⅰ7-11为下砂岩组。2.在上述层序地层学系统研究基础上,综合利用岩心、录井、测井及地震等资料,对葡西油田葡萄花油层沉积体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确定了葡西油田葡萄花油层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水下分流河道、分流河道间薄层砂、河口坝、席状砂为主要微相类型;储层砂体分布零星,平面上砂体呈短条带状、串珠状,透镜体状零星分布,纵向上砂体连通性差,砂泥比低,属于典型的“泥包砂”沉积模式。3.在岩心观察、成像测井、动态分析等常规方法研究裂缝的基础上,重点利用无源微地震法对裂缝发育规模与程度进行了有效预测。从监测结果看该油藏中存在一定构造裂缝,且以高角缝为主,裂缝走向以北东东向为主,该方向反映了应力场的作用和影响,接近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其次为北西西向裂缝,反映原生裂隙带的存在。这些裂缝的存在对油层流体识别、注水方案的编制以及油田的后期开发调整存在着较大的影响。4.在总结含不同种类流体储层的测井响应特征的基础上,研究了相应的测井响应机理,认为葡萄花油气藏中的低电阻率油层主要由薄层、薄互层、高束缚水饱和度、高泥质含量引起;高电阻率水层的形成是由于水层中含钙或含残余油,导致电阻率升高。5.针对常规流体识别方法解释符合率低的问题,开展了特低渗透复杂储层的流体识别技术研究。建立了分类图版法,即首先建立粉砂岩、细粉砂岩、含钙致密砂岩、泥质粉砂岩的岩性识别图版,然后根据不同类型储层再建立相应的流体识别图版,此种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复杂储层流体识别能力。通过本论文的研究,解决了制约葡西油田开发的“瓶颈”问题,为葡西油田的大面积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撑,同时也为大庆油田长垣以西地区的他拉哈、新肇等低渗透油水同层油藏的动用、开发提供了借鉴。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5-6
英文摘要  6-8
目录  8-11
第一章 绪论  11-23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20
    1.1.1 低孔低渗油气藏  12-16
    1.1.2 低电阻率油层  16-19
    1.1.3 高电阻率水层  19-20
  1.2 本项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0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20-21
  1.4 主要成果及技术创新点  21-23
第二章 葡西地区油气藏地质特征  23-33
  2.1 地层层序  23-24
  2.2 构造特征和构造发育史特征  24-28
    2.2.1 构造特征  24-27
    2.2.2 构造发育史特征  27-28
  2.3 储层特征  28-31
    2.3.1 层组划分  28
    2.3.2 储层产状  28-29
    2.3.3 储层岩性、物性及非均质性  29-31
  2.4 油藏特征  31
    2.4.1 压力和温度  31
    2.4.2 流体性质  31
  2.5 勘探开发历程  31-33
第三章 葡西地区油气藏储层特征研究  33-46
  3.1 陆相层序研究现状  33-34
  3.2 层序划分流程  34
  3.3 二级层序地层格架  34-36
    3.3.1 二级层序边界特征  35
    3.3.2 二级层序组成特征  35-36
  3.4 三级层序地层格架  36-41
    3.4.1 地震层序界面识别及层序划分  36-38
    3.4.2 钻、测井层序界面识别及层序划分  38-40
    3.4.3 井—震交互层序划分对比  40-41
    3.4.4 层序划分方案  41
  3.5 四级层序  41-46
    3.5.1 葡萄花油层四级层序界面的识别标志  41-44
    3.5.2 层序地层划分、对比结果  44-46
第四章 沉积相分析及有利相带研究  46-56
  4.1 沉积相类型及其识别标志  46-49
  4.2 单井沉积相分析  49-50
  4.3 沉积体系及平面相展布特征分析  50-51
    4.3.1 沉积体系分析  50-51
    4.3.2 sq1沉积相平面分布特征  51
    4.3.3 sq2沉积相平面分布特征  51
    4.3.4 sq3沉积相平面分布特征  51
  4.4 沉积演化特征  51-52
  4.5 葡西油田沉积微相及砂体展布特征  52-55
  4.6 葡西油田沉积微相研究小结  55-56
第五章 葡西油藏储层裂缝发育特征研究  56-72
  5.1 储层岩心裂缝特征  56-59
    5.1.1 构造显裂缝发育特征  56-58
    5.1.2 构造微裂缝发育特征  58-59
  5.2 储层裂缝测井的识别方法  59-63
    5.2.1 常规测井识别方法  59-60
    5.2.2 特殊测井识别方法  60-63
  5.3 动态识别方法  63-64
  5.4 无源微地震法监测储层裂缝  64-72
    5.4.1 无源微地震法的基本原理  64-66
    5.4.2 无源微地震法对裂缝的预测结果  66-72
第六章 特低渗透油气藏储层测井响应及测井机理  72-83
  6.1 特低渗透油气藏的测井响应特征  72-76
    6.1.1 高电阻率油层  72
    6.1.2 低电阻率油层  72-73
    6.1.3 高电阻率水层  73-75
    6.1.4 凝析气层  75-76
  6.2 特低渗透油气藏的测井响应机理  76-83
    6.2.1 低电阻率油层的测井响应机理  77-81
    6.2.2 高电阻率水层的测井响应机理  81-83
第七章 特低渗透油气藏流体识别方法及储层参数  83-102
  7.1 影响特低渗透油气藏流体识别困难的因素  83-84
  7.2 特低渗透油气藏流体识别方法  84-96
    7.2.1 基于岩牲分类的交会图法  85-89
    7.2.2 利用录井资料识别流体性质  89-94
    7.2.3 特殊测井新技术识别方法  94-95
    7.2.4 热解参数解释法  95-96
  7.3 特低渗透油气藏储层参数研究  96-101
    7.3.1 储层参数解释模型  96-100
    7.3.2 有效厚度标准  100-101
  7.4 应用效果评价  101-102
    7.4.1 试油资料检验  101
    7.4.2 生产动态资料检验  101-102
第八章 有利开发区块优选和评价  102-108
  8.1 潜力区块的优选  102-106
    8.1.1 根据油、气、水的控制因素预测含油富集区  102-104
    8.1.2 储层综合分类评价法确定潜力区块  104-106
  8.2 潜力区块优选结果及实施效果  106-108
结论  108-109
致谢  109-110
参考文献  110-113

相似论文

  1. 鄂尔多斯盆地樊学油区延安组延8、延9沉积相及储层特征研究,P618.13
  2. 弹性阻抗反演与流体识别技术应用研究,P631.443
  3. 基于CPMG和DE脉冲序列核磁共振流体识别方法研究,P631.2
  4. 渭河盆地地裂缝发育规律研究,P618.13
  5. 鄯善油田二次开发数值模拟研究,P618.13
  6. 塔里木盆地二叠系层序地层学研究,P618.13
  7. 渤中25-1油田保护油层钻井液技术研究,TE254
  8. 基于DE脉冲序列核磁共振储层流体识别方法,P631.2
  9. 时频域储层流体识别方法研究及应用,P631.4
  10. 地震叠前属性及流体识别因子研究,P631.4
  11. 川西XC气田沙溪庙组测井储层评价研究,P631.8
  12. 长岭凹陷姚家—嫩江组沉积相与储层特征研究,P618.13
  13.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梧桐沟组有利区带预测,P618.13
  14. 多参数储层预测及流体识别方法研究,P618.13
  15. 鄂尔多斯盆地延川南地区煤储层特征研究,P618.11
  16. 川东地区相东区块石炭系储层特征及有利区预测,P618.13
  17. 四川西昌盆地中二叠统储层沉积学研究,P618.13
  18. 塔南凹陷储层特征及评价研究,P618.13
  19. 巴喀油田开发综合调理研究,TE357.6
  20. 榆树林油田合理注采比研究,TE357
  21. 吉林特低渗透油田合理注采系统研究,P618.13

中图分类: > 天文学、地球科学 > 地质学 > 矿床学 > 矿床分类 > 燃料矿床 > 石油、天然气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