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资治通鉴音注》音系研究

作 者: 马君花
导 师: 冯蒸
学 校: 首都师范大学
专 业: 汉语言文字学
关键词: 《资治通鉴音注》 语音系统 读书音 语音演变 近代音 吴方言
分类号: H113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300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成书于1285年,是一部注释性著作,其注释中关于语音的注音材料约有76,486条,去其重复,得到8,414条音注,包括反切、直音、假借、如字、纽四声法等,反切和直音共有7,577条(反切6,214条,直音1,363条)。本论题主要的研究材料是反切和直音。通过反切比较,得出被注字胡三省的反切和直音的音韵地位与《广韵》反切的音韵地位完全相同的有5,830条,不同的有1,747条;与《广韵》音韵地位不同但与《集韵》音韵地位相同的有754条;与《广韵》和《集韵》的音韵地位都不相同的有993条;在《广韵》和《集韵》中都没有收的被注字有9个,注音14条。胡三省的音注与《广韵》、《集韵》音韵地位完全相同的约占到86.98%(与《广韵》相同者约占到76.94%,与《集韵》同者约占到10.04%),与《广韵》、《集韵》都不相同的占总数的13.10%。我们通过研究这些语音材料来考察宋末元初读书音的语音实际。全文共有十章内容:第一章是概述,介绍了作者的生平、创作过程、著作的内容与体例及其在汉语史上的研究价值,还介绍了我们的研究方法。第二章是被注字在《广韵》的分布情况,用以考察《资治通鉴音注》能否反映一个整体的语音系统。全书约有3,805个被注字,对照《广韵》,只有乏韵无字,其他韵里被注字的分布多寡不一,但基本上能够满足我们的研究要求。第三章是《资治通鉴音注》音系声母系统的研究。我们根据音注中的混切现象归纳出声母的类别,并结合语音演变的特点构拟出其音值,同时也分析了中古声母在该书中发生的演变及其原因,比较了这种演变与《蒙古字韵》、《中原音韵》的异同。《资治通鉴音注》音系声母系统的特点是:声母31个,全浊声母有b、v、d、?、?、?、z、g、?,一共9个;非敷合流,奉、微独立;泥娘合流,疑母有变到泥母的现象;知庄章合流为[?]组,同时知庄章与精组再次合流变为[ts]组,后者是吴方言的语音特点;从邪不分、禅船不分、禅日混同,但六者均保持音位的独立;部分影喻合流、匣云以合流,疑母有与晓匣云混的现象;疑母独立;影母独立;浊音清化的现象存在,清化的平均比例是8.24%。?第四章是《资治通鉴音注》音系韵母系统的研究。通过与中古音的音韵地位的比较,我们归纳出《资治通鉴音注》音系有23个韵部,有61个韵母。特点是:同摄同等位同开合同声调韵母合并,三四等韵合并;重纽韵的区别特征消失;异摄的江宕、梗曾合并;蟹摄的齐祭废以及灰泰合与止摄大多数韵合并为齐微韵,其他韵组成皆来韵;支思韵产生,车遮韵产生;二等韵喉牙音开口字产生了[i]介音;韵母基本上是“二呼二等”的格局,即韵母分开合(除了唇音字),分一等和三等;阳声韵-m、-n有混同的现象,但-m、-n、-?依旧保持三分的格局;入声韵-p、-t、-k尾有混同的现象,也有入声韵尾脱落的现象,但-p、-t、-k尾依旧保持着三分的格局。第五章是《资治通鉴音注》音系声调系统的研究,有八个调,平、上、去、入各分阴阳。有浊上变去的现象,但全浊上声独立;次浊上声变去声,也有变清上的现象,但阳上调依然独立。第六章是《资治通鉴音注》音系与《蒙古字韵》、《中原音韵》音系的比较,第七章是音系性质。《资治通鉴音注》是反映宋末元初共同语读书音的文献材料,其音系是承袭了五代、宋初、南宋读书人递相传承的雅音系统,但由于地域、时代的因素,音系间或表现出吴语的方言特点。第八章将我们的研究结论与江灏的研究结论及其研究方法做了比较,指出其所存在问题及其原因。第九章是同音字表,第十章是结语。还有五篇附论附于正文之后。这些问题限于篇幅和行文要求,不便于在正文中展开,故列于文后,它们是:《<资治通鉴音注>重纽韵的演变》、《<资治通鉴音注>重韵的演变》、《<资治通鉴音注>纯四等韵的演变》、《<资治通鉴音注>二等韵喉牙音开口字的介音》、《<资治通鉴音注>唇音字的合口介音》。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13
第1章 绪论  13-27
  1.1 概述  13-18
    1.1.1 胡三省生平及其《资治通鉴音注》的创作成因  13-15
    1.1.2 《资治通鉴音注》的内容及体例  15-16
    1.1.3 《资治通鉴音注》在语音史上的价值  16-18
  1.2 前人研究的成果  18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  18-25
    1.3.1 穷尽性的语料分析法  18-21
    1.3.2 反切比较法  21-23
    1.3.3 一字多注的分析方法  23-24
    1.3.4 统计法  24-25
    1.3.5 层次剥离法  25
  1.4 凡例  25-27
第2章 被注字在《广韵》中的分布  27-40
  2.1 通摄  27-28
  2.2 江摄  28
  2.3 止摄  28-29
  2.4 遇摄  29-30
  2.5 蟹摄  30-31
  2.6 臻摄  31-32
  2.7 山摄  32-33
  2.8 效摄  33-34
  2.9 果摄  34-35
  2.10 假摄  35
  2.11 宕摄  35
  2.12 梗摄  35-36
  2.13 曾摄  36-37
  2.14 流摄  37
  2.15 深摄  37
  2.16 咸摄  37-40
第3章 《资治通鉴音注》音系的声母系统  40-132
  3.1 唇音的讨论  40-52
    3.1.1 重唇音  40-44
    3.1.2 轻唇音  44-52
      3.1.2.1 轻唇音的分化及其条件  44-48
      3.1.2.2 轻唇音的演变  48-51
      3.1.2.3 轻唇音的演变特点  51
      3.1.2.4 轻重唇音分化的过程  51-52
      3.1.2.5 轻唇音及其音值的构拟  52
  3.2 喉牙音的讨论  52-80
    3.2.1 牙音  53-56
    3.2.2 喉音  56-60
    3.2.3 喉牙声转及其与舌齿音、唇音的混注  60-80
      3.2.3.1 牙音与喉音的混注现象  60-67
      3.2.3.2 喉牙音与舌音、齿音的混注现象  67-74
      3.2.3.3 喉牙音与唇音的混注现象  74-75
      3.2.3.4 同义又音反映喉牙声转及其与舌齿唇音的混注现象  75-80
  3.3 知庄章精四组声母的讨论  80-108
    3.3.1 知、庄、章合流  81-87
      3.3.1.1 知三组与章组合并  81-83
      3.3.1.2 知二组与庄组合并  83-84
      3.3.1.3 知庄章合流  84-87
    3.3.2 知、庄、章三组声母与精组合并的现象  87-95
      3.3.2.1 庄组与精组的混注现象  88-91
      3.3.2.2 章组与精组的混注现象  91-92
      3.3.2.3 知组与精组的混注现象  92-93
      3.3.2.4 知照归精的问题  93-95
    3.3.3 知、庄、章、精各组声母组内的变化  95-108
      3.3.3.1 知组声母的讨论  95-97
      3.3.3.2 泥娘合流及其与日母、疑母的混注现象  97-99
      3.3.3.3 庄组声母的讨论  99-101
      3.3.3.4 章组声母的讨论  101-104
      3.3.3.5 精组声母的讨论  104-108
  3.4 端组声母的讨论  108-118
    3.4.1 端组与知、庄、章、精组的混注  109-115
      3.4.1.1 端组与知组的混注现象  109-111
      3.4.1.2 端组与章组的混注现象  111-113
      3.4.1.3 端组与庄组的混注现象  113-114
      3.4.1.4 端组与精组的混注现象  114
      3.4.1.5 端组与知庄章精四组混注的分析  114-115
    3.4.2 端组声母的讨论  115-118
  3.5 半舌音和半齿音  118-126
    3.5.1 半舌音来母  118-121
    3.5.2 半齿音日母  121-126
      3.5.2.1 日母与禅母的混注现象  121-122
      3.5.2.2 日母与泥母、日母与娘母的混注现象  122
      3.5.2.3 日母与从母、邪母的混注现象  122-123
      3.5.2.4 日母与其他舌齿音的混注现象  123
      3.5.2.5 来母与日母混注  123-124
      3.5.2.6 日母的特点  124-126
  3.6 《资治通鉴音注》声母系统的特点  126-130
  3.7 声母表  130-132
第4章 《资治通鉴音注》音系的韵母系统  132-248
  4.1 阳声韵(一):η尾韵的演变  132-146
    4.1.1 东鍾部  132-137
    4.1.2 江阳部  137-140
    4.1.3 庚青部  140-143
    4.1.4 -n尾韵和-η 尾韵的混注现象  143-146
  4.2 阳声韵(二):n 尾韵的演变  146-163
    4.2.1 真文部  146-150
    4.2.2 臻摄韵与山摄韵的混注现象  150-153
    4.2.3 寒仙部  153-160
    4.2.4 –m 尾韵与-n 尾韵的混注现象  160-162
    4.2.5 阳声韵与阴声韵混切的现象  162-163
  4.3 阳声韵(三):m 尾韵的演变  163-168
    4.3.1 侵寻部  164-165
    4.3.2 覃盐部  165-168
  4.4 阴声韵(一)  168-193
    4.4.1 齐微部  169-175
    4.4.2 支思部  175-185
    4.4.3 皆来部  185-192
    4.4.4 止蟹分合  192-193
  4.5 阴声韵(二)  193-215
    4.5.1 歌戈部  193-196
    4.5.2 家麻部  196-201
    4.5.3 车遮部  201-204
    4.5.4 鱼模部  204-209
    4.5.5 尤侯部  209-210
    4.5.6 萧豪部  210-215
  4.6 入声韵  215-232
    4.6.1 屋烛部  216-218
    4.6.2 药觉部  218-220
    4.6.3 质物部  220-222
    4.6.4 薛月部  222-225
    4.6.5 陌职部  225-229
    4.6.6 缉入部  229-230
    4.6.7 叶帖部  230-232
  4.7 《资治通鉴音注》韵母系统及其构拟  232-242
    4.7.1 关于主元音的问题  232-233
    4.7.2 关于介音的问题  233-234
    4.7.3 关于韵尾的问题  234-240
      4.7.3.1 入声韵尾的弱化和脱落现象  234-239
      4.7.3.2 阳声韵尾的问题  239-240
    4.7.4 唇音字的开合问题  240-241
    4.7.5 《资治通鉴音注》音系韵母的特点  241-242
  4.8 韵母表  242-243
  4.9 《资治通鉴音注》入声韵尾脱落后的归属  243-248
第5章 《资治通鉴音注》音系的声调系统  248-276
  5.1 《资治通鉴音注》声调的考察方法  248-252
    5.1.1 胡三省的声调观念  248-250
    5.1.2 研究《资治通鉴音注》声调系统的方法  250-251
    5.1.3 《广韵》四声系统在《资治通鉴音注》中的反映  251-252
  5.2 《资治通鉴音注》声调演变的几个问题  252-271
    5.2.1 关于全浊上声变去声的探讨  252-258
    5.2.2 次浊上变去、清上变去的探讨  258-266
    5.2.3 关于平分阴阳问题的探讨  266-270
    5.2.4 关于入声字演变方向的探讨  270-271
  5.3 《资治通鉴音注》的四声八调系统  271-276
    5.3.1 四声八调的理论依据  271-273
    5.3.2 《资治通鉴音注》四声分阴阳的讨论  273-274
    5.3.3 《资治通鉴音注》调类数目的讨论  274-275
    5.3.4 《资治通鉴音注》声调系统的特点  275-276
第6章 《资治通鉴音注》与《蒙古字韵》、《中原音韵》音系的比较  276-292
  6.1 声母的比较  277-282
  6.2 韵母的比较  282-290
  6.3 声调的比较  290-292
第7章 《资治通鉴音注》的音系性质  292-301
  7.1 《资治通鉴音注》音切的性质  292-293
  7.2 《资治通鉴音注》音系的语音基础  293-294
  7.3 《资治通鉴音注》音系的性质  294-301
    7.3.1 内部证据  294-296
    7.3.2 与南宋等韵图《皇极经世解起数诀》音系的比较  296
    7.3.3 与同时代词人的白朴的词曲韵部的比较  296-298
    7.3.4 与元代吴语方言音系的比较  298-301
第8章 江灏的研究结论与研究方法指误  301-310
  8.1 与江灏结论的比较  301-304
  8.2 声母数量不同的原因分析  304-306
  8.3 韵母数量不同的原因分析  306-309
  8.4 声调和音系性质的不同看法  309-310
第9章 《资治通鉴音注》同音字表  310-355
第10 章结语  355-361
  10.1 撰写本论文的方法和材料  355
  10.2 本论文的基本结论  355-359
  10.3 本论文的创新点  359-360
  10.4 本论文的不足之处  360-361
附论 1 《资治通鉴音注》重纽韵的演变  361-399
附论 2 《资治通鉴音注》重韵的演变  399-409
附论 3 《资治通鉴音注》纯四等韵的演变  409-416
附论 4 《资治通鉴音注》二等韵喉牙音开口字的介音  416-425
附论 5 《资治通鉴音注》唇音字的合口介音  425-429
参考文献  429-435
致谢  435-436

相似论文

  1. 《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多音字研究,H131
  2. 沈宠绥音韵学研究,H114.9
  3. 宋元时期徽州文人用韵研究,I207.22
  4. VoiceXML 的应用研究,TP312.2
  5. 卫藏方言语音研究,H214
  6. 综合业务IP网的规划实施研究,TN915.02
  7. 汉藏语系鼻辅音的类型及历史演变,H4
  8. 桂林市穿山东边洲土话研究,H179
  9. 四川省西昌等七县市方言音系比较研究,H17
  10. 《台湾十五音字母》音系研究,H177
  11. 雅安等八区县方言音系调查研究,H17
  12. 泸州等八市县方言音系调查研究,H17
  13. 《西蜀方言》研究,H172.3
  14. 双洲土话语音词汇研究,H17
  15. 灵宝方言研究,H172
  16. 贵阳花溪区汉语方言语音地图及语音演变研究,H17
  17. 东安土话语音层次研究,H17
  18. 綦江方言音系调查研究,H17
  19. 论东家话在苗语川黔滇方言中的地位,H216
  20. 青田方言语音研究,H173
  21. 《海上花列传》吴方言词语释证,I207.419

中图分类: > 语言、文字 > 汉语 > 语音 > 中古语音(魏晋南北朝―宋语音)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