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论邓小平社会主义观的理论基石

作 者: 杨军
导 师: 梅荣政
学 校: 武汉大学
专 业: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 邓小平 社会主义观 理论基石
分类号: A849.1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6年
下 载: 1328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邓小平社会主义观是邓小平对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观的重要贡献。其视界广阔、思想丰富深刻、富有创见。本论文认为,邓小平社会主义观是邓小平坚持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原则和价值目标,对社会主义的一般和中国社会主义的特殊的理论认识的总和。其中,对社会主义一般即社会主义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理性认识,是邓小平社会主义观中最为基础、在整个理论体系中起着奠基作用的部分,是邓小平社会主义观自身的理论根据,本论文称之为理论基石。理论基石由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改革论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论等在相互联系中构成,既源于历代马克思主义探索认识社会主义的科学成果,也是邓小平总结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理论升华。本研究以理论界对邓小平理论和邓小平社会主义观已有研究成果为基础,全面研读《邓小平文选》、《邓小平年谱》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相关著作、中共中央重要文献等,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前提下,综合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和比较研究的方法,着力研究探讨了邓小平社会主义观理论基石的思想内涵、思想方法、理论特点和意义,力求准确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的思想,提出自己对邓小平社会主义观理论基石的新理解。并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实际和思想认识实际,对各种误解、歪曲邓小平思想的错误观点进行了分析评判。本文认为,邓小平社会主义观的理论基石具有发现社会主义本质,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理论价值。它坚持马克思主义价值目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主题的转换,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从教条主义和小农意识的羁绊中解放出来,把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从主观臆断、脱离物质基础的空想中解放出来,把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的认识从片面强调阶级斗争中解放出来,把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认识从片面强调对抗、斗争中解放出来,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邓小平社会主义观的理论基石应该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新发展的基础和起点。本文正文约15万字,共有五章:第一章是总论,主要探讨了邓小平社会主义观形成的时代条件、逻辑结构和科学方法。邓小平社会主义观是在20世纪下半期里,面对时代主题的转换,根据科学技术革命推动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科学技术革命对社会主义发展的影响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在改革中出现大曲折,中国社会主义在总结经验教训中开辟新航程的宏大实践,科学解答社会主义“自己的问题”而形成的;邓小平社会主义观包含着三个逻辑严谨、相互关联的基本要素,即研究社会主义社会的方法论原则、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和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理论论述。方法论原则和基本价值渗透在理论论述之中。理论论述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社会主义建设一般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基本规律的科学认识。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建设一般规律的理论认识构成其社会主义观的理论基石,是邓小平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特色及其在经济、政治、文化上的表现的理论根基,在功能上决定着整个理论体系的性质、立场和重大结论。邓小平综合运用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照辩证法办事”、“世界历史”、“群众路线和人民利益相结合”等科学方法,从而赋予社会主义观理论基石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第二章阐述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及其理论特色。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未来社会理论中从价值目标和基本特征结合上初步说明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但在社会主义实践中,由于实践过程的短暂、经验积累的有限和认识方法的问题,对社会主义本质出现了一些误解。邓小平恢复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设想未来社会的科学方法,走出了以往的认识误区,从物质基础、制度特征和价值目标的总和上揭示社会主义本质,最终归结到生产关系的功能上,并将对社会主义本质及其要求的理解渗透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认识中,从而实现了科学与价值的统一。因此,不能仅仅根据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来解读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而要从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基本经济制度、政治特征和思想文化特征等方面的论述中去把握。那种籍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认为生产资料公有制不包含在社会主义本质之中、社会主义本质与所有制没有必然联系的观点在理论逻辑上是不能成立的。第三章阐述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思想,主要探讨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形成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意义。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表明,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认识的曲折是一个共性问题,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突破了落后的东方国家在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发展阶段如何划分的理论盲点,揭示了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体现了科学理论具有超越特殊性、揭示一般规律的能力,具有普遍性意义。中国共产党在党的文件中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特指”,主要是出于对外政策和策略的考虑。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何时结束,不是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应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任务的基本完成为判断标准。第四章阐述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改革的思想。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超越了毛泽东在社会主义改革上的认识局限;邓小平拨开“左”的思潮和资产阶级自由化改革观关于改革的理论密雾,科学阐释了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和目的;邓小平对在改革中如何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提出了必须坚持的几个原则:一是必须在改革开放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二是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三是必须坚持共同富裕的价值取向;四是必须把“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改革开放成败得失的标准。这为我国在坚持改革中保持正确的方向提供理论指导。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改革思想具有鲜明的特点,即把思想解放作为推进改革的先决条件,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推动社会主义全面改革、以中国国情为推进改革的立足点、以人民利益为推进改革的归宿和价值导向。第五章阐述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理论。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认识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观的重要方面。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问题是有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提出的,关系到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等重大问题,也是一个高难度的课题。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理论认识经历了曲折的历程,从列宁以来的马克思主义者都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索回答,其中既有真知灼见,也有舛误漏洞。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思想是系统的,既正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资本主义的领先地位,同时又注重把握资本主义的实质;主张学习、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创造的人类文明成果,同时强调抵御“和平演变”战略;坚信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论证了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是历史必然性与长期性、曲折性的统一,从而确立了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既合作又斗争、既防御又借鉴的宏观战略,为在“一球两制”的条件下,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提供了科学的思路,也为深入回答“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构建了宏阔的时代背景、深刻的理论前提,赋予理论体系深邃的“世界历史”眼光。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改革论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论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它们深刻揭示了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的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把握基本问题和基本规律,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观在实践发展日益深入的必然趋势。这些理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观进一步发展的最直接的基础。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4-7
ABSTRACT  7-12
引言  12-20
  一、邓小平社会主义观的研究需要深化  12-14
  二、邓小平社会主义观及其理论基石的研究现状  14-17
  三、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创新点和研究方法  17-20
第一章 总论  20-38
  一、邓小平社会主义观形成、发展的时代条件  21-25
  二、邓小平社会主义观及其基石  25-30
    1. 邓小平社会主义观的逻辑结构  25-28
    2. 邓小平社会主义观理论基石的构成  28-30
  三、邓小平社会主义观的科学方法  30-38
    1.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31-33
    2. “照辩证法办事”  33-35
    3. “世界历史”的分析方法  35-36
    4. 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和利益要求  36-38
第二章 “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科学揭示  38-69
  一、马克思主义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理论探索  38-50
    1. 马克思、恩格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阐释  38-44
    2. 列宁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  44-46
    3. 斯大林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  46-48
    4. 毛泽东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  48-50
  二、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解答  50-66
    1. 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任务的提出  50-52
    2. 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两种理解  52-54
    3. 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科学内涵  54-64
    4. 邓小平探索社会主义本质的方法特色  64-66
  三、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意义  66-69
第三章 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创新论断  69-95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理论依据与现实依据  70-82
    1. 先行者的理论遗产  70-74
    2. 实践的昭示与呼唤  74-77
    3. 国情分析的必然结论  77-80
    4. 科学论断的逐步形成  80-82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主要内容  82-88
    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  82-84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84-87
    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87-88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贡献  88-95
    1.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创见  89-91
    2.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武器  91-92
    3.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规律的新揭示  92-95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革的系统阐述  95-122
  一、社会主义改革理论的探索历程  95-104
    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基本矛盾和发展动力的基本思想  95-97
    2. 列宁关于社会主义改革的初步探索  97-99
    3. 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认识局限  99-100
    4.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改革的双重探索  100-104
  二、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改革的若干思想  104-118
    1. 对社会基本矛盾认识的三个“超越”  105-107
    2. 对改革必然性的科学说明  107-109
    3. 对改革目的、性质的阐释  109-111
    4. 对两种错误思潮的批判  111-114
    5. 对改革评价标准的揭示  114-118
  三、邓小平社会主义改革论的特点  118-122
第五章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当代解答  122-151
  一、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理论探索  122-132
    1. 马克思、恩格斯:新世界必然取代旧世界  122-126
    2. 列宁:“把自己的生存同资本主义的关系联系起来”  126-128
    3. 斯大林:“两个平行市场”理论  128-130
    4. 毛泽东:从限制、利用到排斥、防范  130-132
  二、邓小平认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三个角度  132-141
    1. 发展的角度  133-136
    2. 全局的角度  136-139
    3. 国家利益的角度  139-141
  三、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新阐发  141-151
    1. 社会主义要学习、借鉴资本主义创造的文明成果  141-143
    2.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实质区别不会改变  143-145
    3. 社会主义要防范资本主义的“和平演变”  145-146
    4. 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  146-151
结束语  151-153
中外文参考文献  153-161
  一、中文参考书目  153-156
  三、参考文章  156-160
  三、英文参考书目和文章  160-161

相似论文

  1. 毛泽东、邓小平民主政治思想比较研究,A841
  2. 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研究,D61
  3.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创新思想研究,D61
  4. 中国和平发展视野下的邓小平对日外交思想研究,D820
  5. 试论邓小平的“平衡建设”思想,A849.1
  6. 试析邓小平的“精神动力”思想,A849.1
  7. 邓小平、江泽民国际战略思想比较研究,A849
  8. 邓小平经济伦理思想与我国经济平等问题研究,F124.7
  9. 邓小平执政党监督思想研究,A849.1
  10. 邓小平人学思想及其意义论析,B038
  11. 邓小平和平思想研究,D820
  12. 科学发展观是对邓小平发展思想的丰富和发展,D61
  13. 中苏论战对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的消极影响,D614
  14. 伯恩施坦社会主义观,D091.6
  15. 论邓小平法治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D920.0
  16. 论《邓小平文选》翻译中的操控因素,H315.9
  17. 功能翻译理论视域下的我国新时期政论文汉译英,H315.9
  18. 邓小平富民思想解读及其实践的障碍分析与对策,A849.1
  19. 论科学发展观对邓小平人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D61
  20. 邓小平发展思想研究,A849.1
  21. 毛泽东邓小平政府价值观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035

中图分类: >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 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 邓小平著作的学习和研究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