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基于生态文明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

作 者: 余达锦
导 师: 胡振鹏
学 校: 南昌大学
专 业: 管理科学与工程
关键词: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产业同构 城镇化 城镇辐射力模型 城镇化成本模型 条件保障 生态城镇体系 生态文明
分类号: F205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2497次
引 用: 6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城镇化战略是我国实施“十一五”计划的重大战略之一。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是统筹城乡、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措施。从理论和实证上研究探索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规律及趋势,并指导和推动其城镇化建设,对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具有重大意义。这既是欠发达地区城镇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有益探索,也是时代赋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历史重任。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就是要把其生态环境的巨大经济价值转化为较高的经济效益,把生态资源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夺取和开拓新的市场空间,推进和实现跨越式发展,促进区域的经济、社会、环境全面、持续、协调发展,增强经济实力,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水平。要实现这一目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就必须立足于生态文明建设,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本文以生态文明理论为指导,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研究背景,选择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化建设为研究对象,以城镇、经济和生态协调发展为目标,运用现代经济、管理理论,针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化实际问题,研究提出了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生态城镇体系建设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现实必然选择;构建了基于人口和GDP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大中小城镇辐射力模型和区域生态城镇化广义与狭义经济成本计量数学模型,并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体系发展为例进行对比实证分析;提出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型城镇化2010-2020发展目标和策略;在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同构进行测度定量分析基础上研究了对支撑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体系的产业发展;以典型城镇为例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城镇体系建设进行了分析;最后研究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城镇体系建设的条件保障。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1、较为系统地研究了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及其构建。指出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应当包括优良的生态环境、较高的环境意识、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生产消费模式、可持续的产业(经济)发展模式以及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和谐。在研究生态文明构建的三大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哲学思想、中国古代的生态哲学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和四大现实基础(生态、科技、能源和经济)上,从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和制度四个层面分析生态文明的构建。2、提出了生态城镇体系的科学内涵,分析了生态城镇体系统筹城乡发展与中心城市、城市群带动区域发展三者间的异同,研究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规模结构、空间结构及其分形特征,分析指出建设生态城镇体系、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之路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现实必然选择。研究认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生态城镇体系建设更适合欠发达地区城镇化发展,是一种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是一种以区域大城市为核心、中等城市为支柱、小城市和城镇为基础,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结构合理、布局科学、特色鲜明、环境优美、服务功能较强、人民生活富裕的城镇体系。在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规模结构、空间结构及其分形特征研究基础上,构建了区域城镇信息距离测度模型,并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体系为例进行了研究,指出了建设生态城镇体系、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之路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化道路的现实选择。3、构建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辐射力模型和七城镇经济指数测度模型,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小城镇建设进行了分析,构建了区域生态城镇化广义和狭义经济成本计量数学模型,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城镇化成本进行了测算,提出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目标和策略。本文研究并首次构建了基于人口和GDP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大中小城镇辐射力模型,提出了七城镇经济指数测度模型,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有城镇体系中存在的问题。首次构建了区域生态城镇化广义和狭义经济成本计量数学模型,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城镇化经济成本进行了测算。通过研究,根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实际,本文提出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城镇体系建设2010-2020的总体思路、总体目标和具体措施,为今后一段时期内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化发展提供了方向。4、在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同构进行测度定量分析基础上,对支撑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体系的产业发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产业的“双核(南昌——九江)双轴(沿路和沿江)多动力”发展模式。本文主要研究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发展中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同构进行测度定量分析,重点研究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六个地级市区间、南昌市区和九江市区与周边部分县市间制造业同构问题,指出产业发展的理论基础和产业运行的原则,分析认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产业要实现从“点(南昌)——圈式”发展模式向“双核(南昌——九江)双轴(沿路和沿江)多动力”发展模式转变,并建立基于资源——技术——管理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产业融合网络模型,提出相关发展战略。5、以典型城镇为例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城镇体系的建设,并研究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城镇体系建设的条件保障。选取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有代表性的大中小城镇为例,分析其产业、生态和城镇化建设,提出相关发展策略。并从制度、基础设施、科技、人力资源等方面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城镇体系发展所需的条件,对制度和政策供给、公共物品供给、教育供给、经济环境供给和生态环境供给五大政府行为进行了分析,并利用系统动力学的基模分析理论,构建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城镇体系建设中政府创新行为的富者愈富型基模,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全文目录


摘要  3-6
ABSTRACT  6-18
第1章 绪论  18-28
  1.1 研究背景  18-19
    1.1.1 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  18-19
    1.1.2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19
  1.2 相关基本概念  19-22
    1.2.1 生态文明  19-20
    1.2.2 城镇化  20-21
    1.2.3 生态城镇体系  21-22
  1.3 研究意义、目标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22-24
    1.3.1 研究意义  22-23
    1.3.2 研究目标  23
    1.3.3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23-24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24-25
    1.4.1 研究方法  24-25
    1.4.2 技术路线  25
  1.5 论文总体框架  25-28
第2章 生态文明、生态经济及相关理论综述  28-53
  2.1 生态文明理论  28-46
    2.1.1 哲学领域中生态文明的研究  28-37
    2.1.2 资源与环境管理领域中生态文明的研究  37-43
    2.1.3 发展经济学中生态文明的研究  43-46
  2.2 生态经济区建设的研究  46-51
    2.2.1 生态经济区建设的理论研究  46-47
    2.2.2 区域生态经济模型研究  47-49
    2.2.3 鄱阳湖地区生态经济建设的研究  49-51
  2.3 文献述评  51-53
第3章 生态文明理论  53-84
  3.1 生态文明的产生  53-57
    3.1.1 对原始文明的生态反思  54-55
    3.1.2 对农业文明的生态反思  55-56
    3.1.3 对工业文明的生态反思  56-57
  3.2 生态文明的内涵  57-63
    3.2.1 生态文明要求优良的生态环境  58-59
    3.2.2 生态文明要求公众具有较高的环境意识  59-60
    3.2.3 生态文明要求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生产消费模式  60-61
    3.2.4 生态文明要求可持续的产业(经济)发展模式  61
    3.2.5 生态文明强调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和谐  61-63
  3.3 生态文明的构成  63-67
    3.3.1 生态意识文明  63-64
    3.3.2 生态行为文明  64-65
    3.3.3 生态制度文明  65-66
    3.3.4 生态产业文明  66-67
  3.4 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  67-69
  3.5 生态文明构建的意义  69-72
    3.5.1 生态文明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69-71
    3.5.2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  71-72
  3.6 生态文明构建的基础  72-76
    3.6.1 生态文明构建的理论基础  73-74
    3.6.2 生态文明构建的现实基础  74-76
  3.7 生态文明构建的四个层面  76-80
    3.7.1 生态文明构建的经济层面  76-77
    3.7.2 生态文明构建的文化层面  77-78
    3.7.3 生态文明构建的社会生活层面  78-79
    3.7.4 生态文明构建的制度层面  79-80
  3.8 生态文明构建的路径选择  80-82
  3.9 本章小结  82-84
第4章 国内外城镇化发展研究  84-106
  4.1 城镇化发展:国际经验及主要特征  84-94
    4.1.1 国际城镇化的发展历程  84-85
    4.1.2 主要发达国家的城镇化  85-87
    4.1.3 典型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  87-89
    4.1.4 国际城镇化发展的特征及经验  89-94
  4.2 城镇化发展:国内现状及问题分析  94-105
    4.2.1 我国城镇的发展历程  94-95
    4.2.2 建国以来我国城镇化的发展的三个阶段  95-98
    4.2.3 建国以来我国城镇化战略的演变  98-101
    4.2.4 当前我国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01-105
  4.3 本章小结  105-106
第5章 生态城镇体系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106-153
  5.1 生态城镇体系  106-121
    5.1.1 生态城镇体系的内涵  106-110
    5.1.2 生态城镇体系的特征  110-111
    5.1.3 生态城镇体系与生态文明  111-112
    5.1.4 生态城镇体系建设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构建  112-113
    5.1.5 生态城镇体系演进的理论基础  113-117
    5.1.6 生态城镇体系建设与中心城市、城市圈(群)建设  117-121
  5.2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121-127
    5.2.1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必要性  122-124
    5.2.2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范围界定  124-127
  5.3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化现状  127-130
    5.3.1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体系的形成  127-130
    5.3.2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化现状  130
  5.4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规模结构及其分形特征  130-135
    5.4.1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首位分布明显  132-133
    5.4.2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体系不健全,规模结构失衡  133-134
    5.4.3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体系规模结构的分形特征  134-135
  5.5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空间结构及其分形特征  135-139
    5.5.1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空间分布大多具有水源和资源指向性特点  136-137
    5.5.2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分形特征  137-139
  5.6 基于DIT理论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体系研究  139-146
    5.6.1 城镇信息距离(UDIT)理论  139-140
    5.6.2 城镇体系中的信息结构与信息距离  140-141
    5.6.3 城镇信息距离的计算方法  141-142
    5.6.4 区域城镇信息距离测度模型  142-143
    5.6.5 应用——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体系为例  143-146
  5.7 生态城镇体系建设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化道路的现实选择  146-152
    5.7.1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城镇体系建设的优势分析  146-149
    5.7.2 生态城镇体系建设是当前江西基本省情的必然要求  149-150
    5.7.3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城镇体系建设的重大意义  150-152
  5.8 本章小结  152-153
第6章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目标与策略  153-190
  6.1 面向生态城镇化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153-156
    6.1.1 生态城镇(市)与生态城镇化  153-154
    6.1.2 生态城镇(市)评价体系与发展准则  154-156
  6.2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大中小城市(镇)辐射力模型  156-160
  6.3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辐射效应分析  160-162
  6.4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小城镇建设  162-166
    6.4.1 小城镇建设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化中的功能分析  162-164
    6.4.2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小城镇发展原则  164-166
  6.5 城镇化与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线性回归分析  166-168
  6.6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城镇化成本计量模型研究  168-176
    6.6.1 生态城镇化成本的内容分析  168-169
    6.6.2 区域生态城镇化广义经济成本计量数学模型  169-170
    6.6.3 区域生态城镇化狭义经济成本计量数学模型  170-171
    6.6.4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城镇化广义经济成本实证分析  171-175
    6.6.5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城镇化狭义经济成本实证分析  175-176
  6.7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城镇化发展策略  176-179
  6.8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城镇体系发展战略  179-189
    6.8.1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城镇体系建设总体思路和目标  179-181
    6.8.2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城镇体系建设具体措施  181-189
  6.9 本章小结  189-190
第7章 支撑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体系的产业发展研究  190-227
  7.1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产业发展总体状况  190-195
    7.1.1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农业发展总体状况  190-192
    7.1.2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工业发展总体状况  192-193
    7.1.3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服务业发展总体状况  193-195
  7.2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产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95-198
    7.2.1 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195-197
    7.2.2 产业技术存在的问题  197-198
  7.3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同构测度研究  198-212
    7.3.1 产业同构测度方法  198-199
    7.3.2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六个地级市区三次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分析  199-201
    7.3.3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六个地级市制造业结构相似系数分析  201-206
    7.3.4 南昌市区、九江市区与周边部分县市制造业结构相似系数分析  206-212
  7.4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生态产业(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原则和模式  212-216
    7.4.1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产业(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  212-214
    7.4.2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产业(经济)发展的原则  214
    7.4.3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产业(经济)发展模式  214-216
  7.5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产业融合RTMN模型研究  216-222
    7.5.1 生态产业融合  216-217
    7.5.2 基于网络理论的生态产业融合模型  217-222
  7.6 基于RTMN模型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产业融合发展战略  222-224
  7.7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产业发展政策建议  224-226
  7.8 本章小结  226-227
第8章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城镇体系建设——以典型城镇为例  227-256
  8.1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特大城市——南昌市区城镇化发展  227-233
    8.1.1 南昌市产业发展现状  227-229
    8.1.2 南昌市区城镇化发展现状  229-231
    8.1.3 南昌市区生态城镇化发展策略  231-233
  8.2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大城市城镇化发展——以九江市区为例  233-238
    8.2.1 九江市产业发展现状  233-235
    8.2.2 九江市区城镇化发展现状  235-236
    8.2.3 九江市区生态城镇化发展策略  236-238
  8.3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等城市城镇化发展——以新余市区为例  238-243
    8.3.1 新余市产业发展现状  238-240
    8.3.2 新余市区城镇化发展现状  240-241
    8.3.3 新余市区生态城镇化发展策略  241-243
  8.4 鄱阳湖生态经济小城市城镇化发展——以高安市为例  243-245
    8.4.1 高安市产业发展现状  243-244
    8.4.2 高安市城镇化发展现状  244
    8.4.3 高安市生态城镇化发展策略  244-245
  8.5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县域城镇化发展研究——以武宁县为例  245-249
    8.5.1 武宁县产业发展现状  245-246
    8.5.2 武宁县城镇化发展现状  246-248
    8.5.3 武宁县生态城镇化发展策略  248-249
  8.6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小城镇建设——以进贤县李渡镇和高安市八景镇为例  249-255
    8.6.1 进贤县李渡镇概况  249-250
    8.6.2 进贤县李渡镇小城镇建设实践  250-252
    8.6.3 进贤县李渡镇生态城镇化发展策略  252-253
    8.6.4 高安市八景镇概况  253
    8.6.5 高安市八景镇小城镇建设实践  253-254
    8.6.6 高安市八景镇生态城镇化发展策略  254-255
  8.7 本章小结  255-256
第9章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城镇体系建设的条件保障  256-270
  9.1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城镇体系建设的条件保障分析  256-262
    9.1.1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城镇体系建设的制度保障分析  256-258
    9.1.2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城镇体系建设的基础设施保障分析  258-260
    9.1.3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城镇体系建设的科技保障分析  260-261
    9.1.4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城镇体系建设的资源保障分析  261-262
  9.2 都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城镇体系建设条件保障中的政府行为  262-269
    9.2.1 政府行为  263
    9.2.2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城镇体系建设中的政府行为及其功能  263-265
    9.2.3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城镇体系建设中政府创新行为的富者愈富型基模  265-266
    9.2.4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政府功能发挥的发展策略  266-269
  9.3 本章小结  269-270
第10章 总结、主要创新点与研究展望  270-275
  10.1 总结  270-271
  10.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271-272
  10.3 研究展望  272-275
致谢  275-277
参考文献  277-286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和奖励  286-288

相似论文

  1. 西部地区发展低碳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探讨,X24
  2. 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X2
  3.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哲学思考,G641
  4. 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群体性突发事件研究,D630
  5. 由“两个和解”到“两型社会”,D61
  6. 浙江西苕溪流域城镇溪流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多样性研究,X826
  7.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研究,A811
  8. 嘉鱼县人口城镇化问题研究,C924.2
  9. 山西省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研究,D422.6
  10.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生态文明建设研究,A811
  11. 低碳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新路径研究,X2
  12.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机制研究,D630
  13. 大众体育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与地位的研究,G812.0
  14. “以人为本”理念下甘肃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F299.27
  15.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的民生审计问题,F239.4
  16. 中学生态文明教育研究,G631
  17. 初中化学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的渗透,G633.8
  18. 南昌市新型城镇化土地合理利用问题研究,F293.2
  19. 海南省东线滨海旅游地区城乡统筹策略研究,TU981
  20. 中部农区城镇化动力机制及相关问题研究,C912.8
  21. 湖北省城镇化发展政策实施评估研究,F299.27

中图分类: > 经济 > 经济计划与管理 > 国民经济管理 > 资源、环境和生态管理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