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基于硅纳米线波导的平面集成光器件的设计,制作与检测

作 者: 朱凝
导 师: 何赛灵
学 校: 浙江大学
专 业: 光学工程
关键词: 平面光集成器件 硅纳米波导 束传播法 时域有限差分法 蚀刻衍射光栅 光子晶体
分类号: TN256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51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在众多的光通信器件中,基于平面光集成(Planar Lightwave Circuit)工艺的光器件由于其具有低成本,适合大规模制造等方面的优势,在近年来已经逐渐脱颖而出,成为构建未来光网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各种材料中,硅绝缘体(Silicon-On-Insulator)集成器件具有高折射率差,高集成度等众多优点,是当前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主要针对基于硅纳米波导平台的几种光集成器件进行了研究,提出一些新的设计或改进,并对部分设计完成了试验制作以及光学性能检测。本文介绍了几种数值模拟方法,包括:标量衍射法(Scalar IntegrationMethod),束传播法(Beam Prooagation Method),时域有限差分法(Finite-differenceTime-domain Method),并将它们应用于各种光器件的设计当中。对于一些特殊情况,比如器件尺寸较大,同时需要分析器件的双向性能(比如反射特性),本文提出一种近似方法,将束传播法和时域有限差分法相结合,仅对其中存在反射界面的局部区域使用时域有限差分法,计算出相应的透射及反射场分布,然后再将这些光场分别作为正向和反向传播光场的源,利用束传播办法计算透射波及反射波在器件其他区域中的传播特性。该方法避免了直接对大尺寸器件进行FDTD模拟,大大降低了内存需要及运算时间,是一种有效的近似方法。本文阐述了器件制作中的各个相关工序。本文使用了由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lasma Enhanced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方法沉积的非晶硅(Amorohous Silicon)及二氧化硅构成的SOI平台,来代替通常商用的SOI硅片。该办法的优点在于能灵活选择参数如各层薄膜厚度、折射率等,方便器件的设计与优化。缺点是非晶硅比单晶硅(Crystalline Silicon)具有更大的损耗。我们沉积的非晶硅经过测量,其材料损耗最好情况约为1.5dB/cm,完全可以接受。器件图案的形成使用了电子束曝光(Electronic Beam Lithography)来代替传统的光刻,以达到更高的分辨率(~100纳米)。刻蚀方法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反应离子刻蚀(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Reactive Ion Etching)工艺,以获得较好的方向性和分辨率。器件的光学性能测试采用了两种方法:端面耦合法(End-fire Method)和垂直耦合法(Vertical Coupling Method)。垂直耦合法是在输入波导和输出波导表面上利用套刻的办法,做上一系列浅刻蚀光栅,然后将光线从垂直方向上进行耦合。该方法比端面耦合法具有较高的耦合效率,但是并不适合于器件的最后封装。本文首先对基于硅纳米波导平台的蚀刻衍射光栅波分复用器(EtchedDiffraction Grating Multi/Demultiplexer)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设计并制作了基于全内反射(Total Internal Reflection)齿面的EDG,测量结果显示,与相同器件参数但未采用TIR齿面设计的EDG相比,衍射效率增加超过3dB。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交叉衍射级次(Cross-order)的EDG,仅用单一的EDG实现了对1310纳米、1490纳米及1550纳米三个信道的单纤三向器件(Triplexer),并进行了制作和检测,该器件可以应用于无源全光网络(Passive Optical Networks)的接入网方案中,用以实现三网合一服务(Triple Play Service)。文中还对硅纳米波导EDG的偏振特性进行了分析,讨论了两种偏振补偿的办法。本文也在硅纳米波导平台上制作了一种基于柱状光子晶体的谐振腔结构。该谐振腔的理论品质因素(Q value)在10~4量级,实际测得最高的Q值在20000以上。该结构由于是基于柱状而非孔状光子晶体,更适合于传感方面的应用,并且测量显示这种谐振腔的峰值波长对光子晶体半径及背景介质折射率极为敏感,具有很高的灵敏度。

全文目录


摘要  5-7
Abstract  7-9
致谢  9-11
目录  11-13
第一章 绪论  13-25
  §1.1 硅纳米光集成器件的背景与现状  13-22
  §1.2 本论文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22-25
    §1.2.1 主要内容  22-23
    §1.2.2 创新点  23-25
第二章 光波导数值模拟方法  25-47
  §2.1 平板光波导理论  25-29
  §2.2 等效折射率法(Effective Index Method)  29-31
  §2.3 标量衍射法(Scalar Integral Diffraction Method)  31-32
  §2.4 束传播法(Beam Propagation Method)  32-34
  §2.5 时域有限差分法(Finite-Difference Time-Domain Method)  34-39
  §2.6 完美匹配层边界条件(Perfectly Matched Layer)  39-40
  §2.7 BPM方法与FDTD方法的结合  40-46
  §2.8 本章小结  46-47
第三章 光波导器件的制作工艺及测试方法  47-67
  §3.1 集成光波导器件的制作工艺  47-61
    §3.1.1 简介  47-48
    §3.1.2 PECVD长膜  48-51
    §3.1.3 电子束曝光(E-beam Lithography)  51-58
      §3.1.3.1 电子束曝光基本原理  51-56
      §3.1.3.2 光刻胶  56-58
    §3.1.4 干法刻蚀(Dry Etching)  58-61
  §3.2 集成光波导器件的测试  61-66
    §3.2.1 端面耦合法(End-fire Coupling Method)  61-63
    §3.2.2 垂直耦合法(Vertical Coupling Method)  63-66
  §3.3 本章小结  66-67
第四章 一些硅基纳米光子集成器件(一):蚀刻衍射光栅波分复用器  67-93
  §4.1 EDG的基本原理与设计  67-75
    §4.1.1 EDG的基本原理  67-69
    §4.1.2 EDG的设计方法  69-71
    §4.1.3 EDG的数值模拟计算  71-75
  §4.2 EDG的衍射效率  75-79
  §4.3 EDG器件的一个应用:单纤三向器件(Triplexer)  79-84
  §4.4 EDG器件的偏振相关波长偏移(Polarization Dependent Wavelength Shift)  84-91
    §4.4.1 集成浅刻蚀偏振补偿区域法  85-88
    §4.4.2 双凹面光栅偏振补偿法  88-91
  §4.5 本章小结  91-93
第五章 一些硅基纳米光子集成器件(二):光子晶体器件  93-105
  §5.1 光子晶体(Photonic Crystals)  93-104
    §5.1.1 光子晶体基本概念  93-96
    §5.1.2 光子晶体谐振腔  96-104
  §5.2 本章小结  104-105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105-107
参考文献  107-117
附录:发表的期刊及会议论文  117-118

相似论文

  1. 一维光子晶体的可调谐光学和磁光性质的研究,O734
  2. 基于光子晶体光纤光栅的谱特性及其传感应用研究,TP212
  3. 高双折射光子晶体光纤应用于传感的研究,TP212
  4. 基于SPPs波导的光学特性研究,TN252
  5. 多种缺陷对红外光子晶体光纤性能影响的研究,TN253
  6. 基于光子晶体的可重构分插复用器(ROADM)的特性研究,TN929.1
  7. 光纤陀螺偏振误差及关键器件的研究,TN253
  8. 新型二维光子晶体微环的研究及应用,O734
  9. 二维光子晶体的应用研究,O734
  10. 吸收边界条件的研究及其在电磁散射中的应用,O441.4
  11. FDTD与MPSTD并行算法在电磁散射中的应用研究,O441.4
  12. 折射率可调的光子晶体微腔设计与特性研究,O734
  13. 基于有限元法的二维光子晶体能带特性研究,O734
  14. 用FDTD分析KDP晶体微纳表层对内部光强分布的影响,TG665
  15. 二维环型光子晶体的完全带隙特性,O734
  16. 基于时域有限差分法的微带结构电磁兼容研究,TN03
  17. 长脉冲激光对一维光子晶体薄膜损伤机理的数值模拟,TN244
  18. 基于MPI和OpenMP的三维FDTD并行算法的研究,TN011
  19. W型光子晶体光纤限制损耗与色散的研究,TN253
  20. 基于FDTD的探地雷达地下目标体散射问题的研究,TN959
  21. 曲面基底上胶体晶体的制备,O782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 > 光电子技术、激光技术 > 波导光学与集成光学 > 集成光学器件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