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李渔文化活动及观念考论

作 者: 赵海霞
导 师: 赵望秦
学 校: 陕西师范大学
专 业: 中国古典文献学
关键词: 李渔 编辑出版 文学创作 思想观念 传播论
分类号: I206.2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397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李渔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涉及领域广泛、成果甚丰,在文艺创作、编辑出版、文学批评、园林建筑、女子教育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李渔亦儒亦商,亦雅亦俗,虽终年托钵,却享受着各种欢娱;他向往才人韵士,却又干谒游走;他视小说戏曲为末技,却又有大量作品传世。作为一介布衣的李渔,在当时是妇孺皆知,而对他的评价却毁誉并存。李渔自身的丰富、矛盾、多元,让对他的研究也成为常讲常新的命题。我们的研究就是要在大文化观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李渔文化活动、思想观念的内在质素,逼近本真,释放李渔的光彩。本文从李渔的生平入手,在前人和今人研究的基础上,用多视觉的方法及宏观观照的大文化观来研究李渔,结合史学、接受美学、传播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知识系统梳理、综合研究李渔的文化活动及其观念。运用“文化、文献、文本”交错融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对具体问题逐一探讨,以着重展示李渔文化实践的艺术精神及美学意蕴。接受美学、传播学等方法的使用,彰显出李渔的出版理念及读者观。尤其是对李渔编辑思想、李渔女子教育思想及女性读者的发掘,很有新意。全文共分为八章,另设绪论和结语。第一章,结合李渔的生平对其思想观念的形成进行了梳理,认为李渔的思想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即萌芽期、发展期、形成期和成熟期。第二章主要围绕李渔的创作活动展开。通过对李渔小说、戏曲、戏曲理论等作品的版本及其内容的追索考察,可以看出,《十二楼》和《闲情偶寄》受欢迎的程度要高一些,而《无声戏》由于在当时被禁毁等原因则稍逊一筹。而《合锦回文传》当为李渔所作。《肉蒲团》是学界对李渔人品诟病的缘由之一,是否为李渔所作,或以为是,或以为非,均提出了详细的证据。通过考证,认同鲁迅“意想颇似李渔”的观点。第三章通过对李渔交游活动的分析,发现李渔交游面广泛,在他交往的各色人中,值得注意的是一大批文学艺术上的知己,他与丁耀亢、蒲松龄、张竹坡等人都曾谋面,他们互为知己,惺惺相惜。而其中在当时颇有才名的两位女性王端淑、黄媛介曾分别为李渔的两部戏曲《比目鱼》、《意中缘》写序,这是一个极为独特的现象。说明李渔读者面延及到女性群体,而且受到认可。第四章是对李渔编辑出版活动及其思想的考察。李渔是一位比较成功的编辑者、出版家,他以及他的书坊编辑出版的书籍可以说是车载船装。他思想敏锐,眼光独特,在力求创新、以读者为本、注重寓教于乐等理念的指导下,很注意创新,重视选题,也注重通过广告来扩大宣传,同时他还有维护版权的意识。他利用自己与学者名流的广泛联系,采取特约征稿与广告征稿结合的方式,不断推出诸多系列的品牌图书。此外,他还创记录地运用了五色套版叠印这种当时最先进的印刷技术。芥子园出版的书籍《芥子园画谱》等至今嘉惠后学。第五章是评点篇。李渔文学批评思想主要集中在他的《闲情偶寄》和他写的序言,以及他评阅的戏曲和评点的小说中。他既肯定四大奇书,并且与《三国志通俗演义》、《金瓶梅》渊源很深。李渔在毛纶、毛宗岗父子评点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即《四大奇书第一种》的问世,以及该书流传之始时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认为《李笠翁批阅绘像三国志第一才子书》是李渔晚年所评改的作品。虽有研究者指出李渔创作或评点《金瓶梅》,表明李渔是认同《金瓶梅》的,但他却并不是一味赞赏。评点《三国志通俗演义》体现了李渔对“奇”的认同和尊崇。第六章从接受美学来透视李渔的审美观念及商业观。李渔不仅在文学创作方面有建树,其审美观念及商业观也很有特点。李渔极为关注作品的社会反响,在作品的结构、立意、叙述模式、遣词造句方面尤为用心,因之深受读者和观众喜爱。李渔还是一位审美意识很强的文化人。他的创作和生活中处处体现出他的美学思想。李渔认为尚奇求新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写奇人新事,而要在日常生活中挖掘。他还把儒家的文化观念和“仁政”的政治观念,移用到经商的指导原则上,企图以此构建一种新的商人精神和商业伦理。此外,李渔还注重对作品喜剧色彩的展现。第七章主要挖掘李渔的女性观。李渔关注女性,对女性进行审美观照。李渔既赞同男女的婚姻自主,却又以“红颜薄命”的古训为说辞,来安顿女子之心,以求得婚姻的稳定,但对“守节”持一种变通的态度。另外,李渔对女性的才能极为重视,打破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观念。李渔对教育问题特别是女子教育也发表过不少独到的见解,认为女子也是可塑之才。第八章重点观照李渔及其作品的接受问题。明清时期禁书运动甚烈,李渔的作品也曾被禁毁过。虽然如此,李渔的作品仍然在国内受到关注,而且很早就传播到国外。李渔的作品在日本、英国、法国、美国、韩国、瑞士、丹麦、俄国、德国等国都有流传,被不同民族、肤色、语言的人们所喜爱和阅读。历来对李渔其人评价反差较大,而李渔却有着良好的心态,褒贬由他。在系统梳理李渔其人及其作品传播与接受的基础上,观照李渔与读者的互动以及其在文化活动中的自觉。

全文目录


摘要  3-5
Abstract  5-11
绪论  11-28
  一、研究缘起  11-13
  二、研究现状  13-22
    (一) 国内研究现状  13-21
    (二) 海外研究现状  21-22
  三、研究内容  22-27
  四、研究方法  27-28
第一章 生平篇  28-44
  第一节 思想萌芽期  29-34
  第二节 思想形成期  34-39
  第三节 思想发展期  39-41
  第四节 思想成熟期  41-44
第二章 创作篇  44-72
  第一节 拟话本小说  44-50
    一、《无声戏》的版本及其他  46-47
    二、《十二楼》  47-50
  第二节 长篇小说  50-58
    一、《合锦回文传》  51-53
    二、《肉蒲团》考辨  53-58
  第三节 戏曲  58-67
    一、创作传奇之起因  58-61
    二、《笠翁十种曲》  61-62
    三、小说与戏曲的改编  62-65
    四、改写传奇  65-67
  第四节 戏曲理论  67-72
    一、《闲情偶寄》的写作  67-70
    二、《闲情偶寄》的版本  70-72
第三章 交游篇  72-97
  第一节 杭州友人  72-75
  第二节 《凰求凤》与秦淮八艳  75-78
  第三节 高朋满座  78-84
  第四节 游秦陇  84-88
  第五节 组建家班 以戏会友  88-90
  第六节 女性友人  90-97
    一、王端淑与《比目鱼》  90-93
    二、黄媛介有缘《意中缘》  93-97
第四章 编辑出版篇  97-116
  第一节 投身书坊  97-108
    一、社会因素的影响  97-100
    二、居住地经济因素及编辑出版业的影响  100-108
      (一) 杭州经济及书坊考  102-105
      (二) 南京经济及书坊考  105-108
  第二节 编辑出版成果考  108-111
  第三节 编辑出版特色  111-113
  第四节 编辑理念  113-116
第五章 评点篇  116-133
  第一节 李渔与《三国志演义》  118-122
    一、李渔为《三国志演义》作序  118-119
    二、《李笠翁批阅三国志》  119-122
  第二节 李渔与《金瓶梅》的关系  122-129
    一、李渔与《金瓶梅》的作者问题  122-124
    二、崇祯本及《金瓶梅》的其他版本  124-128
    三、李渔与张竹坡  128-129
  第三节 李渔的评点思想  129-133
第六章 商业及审美观篇  133-155
  第一节 呼唤新型商业伦理  133-140
    一、关注商业伦理的起因  133-136
    二、对新型商业伦理的构建  136-140
  第二节 尚奇意识  140-146
    一、明清尚奇之风的新变及其对李渔的影响  140-143
    二、尚奇观念的表现  143-144
    三、"尚奇"与"入情"两个观念在作品中的和谐统一  144-146
  第三节 关注日常审美  146-155
    一、日常生活审美溯源  146-148
    二、对作品的审美处理  148-151
    三、喜剧特质的阐释  151-155
第七章 女性观篇  155-170
  第一节 提倡情理兼顾  155-161
    一、明清以来情理观的流变  155-157
    二、作品中的情爱表现形式及其所反映的情理观  157-161
  第二节 变通贞节观  161-166
    一、明清贞节观念流变  161-163
    二、李渔的贞节观  163-166
  第三节 注重女子教育  166-170
第八章 接受与传播篇  170-198
  第一节 李渔作品与明清禁书  170-176
    一、明清禁书概说  170-174
    二、李渔作品的被禁情况  174-176
  第二节 李渔作品在海外的传播及接受  176-185
  第三节 李渔其人的接受  185-198
    一、世人评价 毁誉天壤  185-190
    二、转变观念 搏笑卖文  190-191
    三、以才谋生 率真无机  191-193
    四、好货好色 褒贬由他  193-198
结语  198-202
参考文献  202-212
致谢  212-214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和科研活动  214-215

相似论文

  1. 社会转型期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422.62
  2. 论王蒙文学创作中的苏俄情结,I207.42
  3. 我国动画技术发展过程的问题研究,J218.7
  4. 陆机文学批评与创作比较研究,I207.22
  5. 杜牧诗文研究,I207.22
  6. 从《闲情偶寄》看李渔的女性观,I206.2
  7. 商业视域下的李渔戏曲理论与创作,I207.3
  8. 蚌病成珠—郁达夫的情爱生活与其文学创作,I207.42
  9. 论辛弃疾对《庄子》的接受,I206.2
  10. 20世纪90年代中韩女性文学追求及创作手法比较论,I312
  11. 文化回归与认同:非洲文化对莫里森文学创作的影响,I712
  12. 编辑出版信息网络平台的构建与发展,G230.7
  13. 编辑出版系统中的信息不对称,G230
  14. 编辑出版系统的信息理论及技术应用,G230.7
  15. 《编辑之友》的特色研究,G232.2
  16. 刘宋谢氏家风与家学及文学创作活动,I207.22
  17. 谢良琦研究,I206.2
  18. 论苏雪林的文学创作及研究,I206.6
  19. 鲁迅的文化传播实践及其文学思想的当代价值,I210
  20. 中美拓荒文学比较研究,I106
  21. 北宋牡丹审美文化研究,I206.2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文学评论和研究 > 古代文学(~1840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