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历史思考的新途径:海登·怀特历史哲学研究

作 者: 韩炯
导 师: 姜芃
学 校: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专 业: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关键词: 海登·怀特 历史思考 新途径 叙事主义 历史哲学
分类号: K0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50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主旨在于通过揭示海登·怀特叙事主义历史哲学思想的理论来源、理论内涵,以及其价值立场的多样性,阐明怀特开创的历史思考新方式——叙事主义历史哲学。论文以唯物史观“历史是关于现实的人与其历史发展的科学”为指导,结合怀特文本语境以及历史语境评析其理论得失。怀特重建历史知识价值标准的努力并不成功,它无法回避关于现实的人的历史发展规律这一根本问题。叙事主义历史哲学是怀特历史研究的理论表现形态。面对“亨普尔争论”带来的当代西方历史哲学中主张因果解释和主张历史理解的两派的对垒,深入反思究竟什么是“历史地思考”,解决“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本体论的对立,成为怀特时代面临的理论难题。怀特运用语言哲学的最新成果,尤其是后结构主义的形式主义理论,在综合以柯林伍德为代表的分析主义历史哲学和以斯宾格勒为代表的思辨的历史哲学的基础上,提出从历史书写的角度来考察历史学家工作和历史学科的科学特性,由此建构了文本主义本体论为核心的叙事主义历史哲学。在怀特理论发展的不同阶段,怀特开创的历史思考方式呈现的面貌不同:即转义诠释模式、文本解读模式和叙事策略分析模式。这三类思考路径意义相近,本质上都是语言学(确切地说是语用学)的分析方式,但切入角度不尽相同。理论早期,怀特是从历史修辞(转义)的角度进行理论反思的。他基于19世纪思想史的实证研究认为,转义结构贯穿在一切历史作品和历史哲学作品之中。转义诠释取代因果解释和历史理解,实现了历史解释模式的转换。此间怀特将历史审美作为独立的维度纳入到历史思考当中,认为历史思考不可避免地体现出美学特征。历史学在怀特的理论视野中带有诗学的特征。随着研究的深入,怀特将转义模式应用于一切文化领域。历史被视为文化,他对历史学科特性的反思变成对于一切文化形式的批评,而其切入点或者说批评的理论工具就是文本。怀特对启蒙运动的批判充分显示出其理论的文本主义史学本体论。不过,怀特的文本主义也有别于极端的文本主义。怀特认为,一切历史都内在地包含某些叙事形式,对历史叙事策略的分析成为其历史思考方式的最高理论概括。历史叙事策略既表现为转义结构,又是对历史的文本再现。历史学的学科特性与历史的思维方式就表现为叙事性。文化批评理论被升华为叙事主义历史哲学。怀特开创的叙事主义历史哲学试图重建历史知识的价值标准。但其文本主义本体论决定了它在价值立场上的相对主义。而在特定事件的阐释上,怀特坚持一元论,二者构成了怀特理论的内在张力。这种张力推动怀特被迫回归到对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思考。怀特理论研究实践存在着理论的连续性与断裂性,二者共同表明,历史本体论无法回避,历史真理不容回避。

全文目录


摘要  2-3
Abstract  3-4
目录  4-6
导言  6-34
  1.1 选题依据与价值  6-8
  1.2 国内外关于怀特研究的综述  8-29
    1.2.1 国外研究现状  8-20
    1.2.2 国内研究现状  20-29
  1.3 海登·怀特历史哲学思想演进阶段  29-32
  1.4 拟采取的思路与研究方法  32-34
1 怀特历史哲学的形成  34-59
  1.1 怀特历史哲学的形成背景  34-42
    1.1.1 叛乱时代的学术人生  34-37
    1.1.2 美国史学相对主义的传统与多元化的史学取向  37-39
    1.1.3 “亨普尔争论”:当代西方历史哲学的二难困境  39-41
    1.1.4 新潮涌动:后结构主义的兴起  41-42
  1.2 怀特历史哲学思想溯源  42-59
    1.2.1 维柯的比喻理论和索绪尔的语言学结构主义  42-48
    1.2.2 柯林伍德的历史相对主义和克罗齐的表现美学论  48-50
    1.2.3 斯宾格勒和弗莱的文化(文学)类型  50-52
    1.2.4 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  52-54
    1.2.5 福柯、巴尔特的话语和叙事理论  54-55
    1.2.6 形式主义和巴尔特的形式主义理论  55-59
2 作为修辞的历史  59-102
  2.1 历史诗学的逻辑前提  59-68
    2.1.1 历史事件、历史事实的区分  59-65
    2.1.2 实在与想象的融通:“真实”与“虚构”关系的重新界定  65-68
  2.2 转义理论:历史诗学的语言学意涵  68-87
    2.2.1 何谓转义  69-77
    2.2.2 因果解释与转义诠释:历史解释模式的转换  77-84
    2.2.3 转义诠释批判  84-87
  2.3 历史审美:历史思考的独立维度  87-98
    2.3.1 怀特历史审美理论要义  87-92
    2.3.2 怀特历史审美观的特征  92-95
    2.3.3 怀特历史审美观念批判  95-98
  2.4 诗性历史哲学的个案考察:以《西方的没落》中隐喻性解释为例  98-102
3 作为文本的历史——怀特文化批评理论的考察  102-128
  3.1 启蒙运动文化观念的缺陷和失误  102-110
  3.2 历史的文本化  110-115
  3.3 怀特历史文本论的独特性  115-128
    3.3.1 文本之外也有他物  115-118
    3.3.2 文本形式构成文本内容的一部分(形式主义的文本观)  118-123
    3.3.3 文本与语境相互渗透  123-128
4 作为叙事的历史——怀特叙事理论的考察  128-155
  4.1 历史叙事理论的演进  128-134
  4.2 开创新的史学理论平台  134-139
  4.3 叙事主义历史哲学的本体论剖析  139-150
  4.4 在激进与保守之间  150-155
5 多重视角下的怀特价值观  155-172
  5.1 相对主义价值观  155-162
  5.2 关于现代主义事件的单一价值观  162-167
  5.3 重建历史知识价值标准  167-172
结论  172-175
参考文献  175-188
附录1 海登·怀特著述年表  188-192
后记  192-195

相似论文

  1. 体验式就业教育,G647.38
  2. 章学诚历史哲学研究,K01
  3. 章学诚的知识论初探,K092
  4. 从女性叙事主义角度分析《理智与情感》,I561
  5. 网络治理理论及其应用研究,D630
  6. 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历史演变与思考,D25
  7. 秦汉魏晋南北朝历史哲学思想研究,B235
  8. 朱谦之学术研究,K092
  9. 继承与超越:维柯对奥古斯丁历史哲学的批判,K091
  10. 民营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D64
  11. 实践:历史学研究中人本主义视角与实质主义视角的超越,K061
  12. 费希特的历史哲学研究,K01
  13. 列维—斯特劳斯的历史哲学,K01
  14. 先秦诸子历史哲学思想研究,K092
  15. 牟宗三历史哲学研究,B26
  16. 康德历史哲学思想及其影响,B516.31
  17. 西方近代历史规律论及其评价,B03
  18. 康德论道德和法律的关系,B82-051
  19. 视觉文化的历史和哲学探询,G206
  20. 历史唯物主义学科性质问题研究,B03

中图分类: > 历史、地理 > 史学理论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