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中国货币政策规则与相机抉择效应研究

作 者: 贾凯威
导 师: 马树才
学 校: 辽宁大学
专 业: 数量经济学
关键词: 货币政策模式 规则效应 相机抉择效应 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 动态模拟 即时效应 时滞效应
分类号: F822.0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673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货币政策效应研究一直是宏观经济学重点研究的问题。在国际货币政策操作出现“双转变”(一是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由多目标向单一目标的转变;二是货币政策的操作规范由相机抉择向规则的转变)的背景下,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以及货币政策执行环境的变化必将影响我国的相机抉择操作策略,从而逐步实现向规则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我国货币政策的变化就有两种来源:一是货币当局按照一定的反馈规则对经济形势的系统性变化;另一种变化则是相机抉择的变化。在我国纯粹的货币政策相机抉择操作框架下,并不涉及货币政策的成分划分问题,但是当我国逐步向规则转变时,货币政策的成分划分及相应成分的效应研究则成为必然。为此,在文献回顾及基本理论概述的基础上,用货币政策相关理论分析了我国当前货币政策执行环境的变化及货币政策制订与执行所面临的挑战,并总结了货币政策相机抉择操作的实践效果及特征。分析初步认为,在新的环境及挑战下,我国货币政策的操作模式是含有规则成分的相机抉择模式。同时,在我国货币政策面临诸多挑战并且货币政策调控效应逐渐退化的背景下,货币政策相机抉择操作越来越不能适应当前的需要。其次,在对各反馈规则进行初步甄别的基础上,本文以主要的货币政策反馈规则(泰勒利率规则、泰勒货币供给规则、McCallum规则及其修正)为基础,构建不同的成分分解模型。在此基础上,就不同模型对我国货币政策执行特征的拟合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从比较的角度识别出能够最大限度地刻画及描述我国当前货币政策特征的分解模型或反馈规则,并明确了货币政策中规则成分的类型。研究表明,修正的McCallum规则能够更好地刻画我国的货币政策执行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货币政策分解为规则成分与相机抉择成分。在对货币政策的成分进行分解后,我们首先将货币政策规则成分与货币政策相机抉择成分同时纳入到圣路易斯方程的框架中,计量检验货币政策不同成分的即时经济效应。结果表明,货币政策规则成分与相机抉择成分均对经济产生重要的影响,且货币政策规则的即时效应要远远大于相机抉择成分的即时效应,货币政策效应呈现出不同经济周期的非对称性,从而在否定货币政策中性命题的同时,也为由相机抉择向规则转变奠定了初步的实证基础。这也意味着我国当前的货币政策中确实具有规则成分与相机抉择成分,货币政策开始了由相机抉择向规则的转变,但是目前货币政策相机抉择仍然处于主要地位。这部分的实证分析初步刻画出我国当前货币政策操作的模式特征为:以相机抉择为主、规则为辅的操作框架。然后,为了深入剖析货币政策相机抉择的时滞效应及其时滞结构,进一步将McCallum规则及价格粘性假设纳入到SVAR模型中,从非结构建模的角度着重研究了货币政策相机抉择效应的时滞结构,结果表明货币政策效应具有较强的持续性及时滞性,从而解释了货币政策规则成分的即时效应远远大于相机抉择成分的即时效应。在此基础上,我们在VAR框架内用脉冲响应及方差分解工具进一步研究了相投抉择与规则对产出、通货膨胀率及汇率的效应。研究认为,我国货币政策对产出的总效应为25.108%,其中相机抉择的影响程度为24.38%,规则的影响程度为0.728%;货币政策对价格波动的影响程度为12.59%,其中相机抉择的影响程度为10%,规则的影响程度为2%;货币政策对汇率波动的影响程度为1.583%,其中相机抉择的影响程度为1.465%,规则的影响程度为0.118%。由此可见,从货币政策的滞后效应看,相机抉择对经济波动的影响程度仍然处于主要地位,但是规则的影响程度也不容忽视。我国货币政策的治理效果以经济增长最为显著,其次是通货膨胀,最后是汇率。相机抉择对产出波动的影响程度最大,而规则对治理通货膨胀的作用最大。由于我国仍然以相机抉择为主,而相机抉择的滞后性及任意性增加了经济的波动,并使得经济系统更加不稳定,这就使得向规则的转变变得非常必要。在此基础上,为了比较货币政策操作模式转变前后对经济的影响,本文通过建立标准差更小的货币政策相机抉择成分,进一步模拟货币政策操作模式的转变如何影响货币政策对产出等变量的效应(由相机抉择为主转向以规则为主的操作模式)。结果表明,降低相机抉择的程度能够提高货币政策的效应,并能大大降低各宏观经济变量的波动程度。具体地,产出波动降低约57.154%,通货膨胀的波动降低12.817%,汇率的失调程度降低37.516,因此我们认为实现由相机抉择向规则的转变不仅能够提高货币政策对经济的调控成效,而且能够减少经济的波动程度,使经济向均衡方向发展。最后,本文对相关结论进行了总结,并就完善货币政策操作框架,加快向规则转变,实现货币政策与其它政策的有机协调提出了政策建议。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14
第1章 绪论  14-30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4-16
  1.2 文献综述  16-26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6-23
    1.2.2 国内研究现状  23-26
    1.2.3 国内外研究的不足  26
  1.3 研究内容、框架与思路  26-28
    1.3.1 研究内容  26-27
    1.3.2 框架与思路  27-28
  1.4 创新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28-30
    1.4.1 创新  28-29
    1.4.2 不足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29-30
第2章 货币政策模式与货币政策效应  30-42
  2.1 货币政策目标与工具概述  30-34
    2.1.1 货币政策定义  30
    2.1.2 货币政策目标的确定  30-33
    2.1.3 货币政策工具  33-34
  2.2 货币政策操作模式及货币政策成分  34-40
    2.2.1 严格相机抉择操作及其特征  34-35
    2.2.2 严格规则操作及其特征  35-38
    2.2.3 合模式及其特征  38-40
  2.3 货币政策规则效应与相机抉择效应  40-42
    2.3.1 货币政策效应  40
    2.3.2 货币政策规则效应  40-41
    2.3.3 货币政策相机抉择效应  41-42
第3章 中国含规则成分的相机抉择货币政策模式特征  42-68
  3.1 货币政策执行环境的改变  42-53
    3.1.1 货币政策执行环境及其变化  42-46
    3.1.2 货币政策所面临的挑战  46-53
  3.2 货币政策相机抉择操作的表现及其效果  53-64
    3.2.1 货币政策相机抉择操作的阶段划分  53-54
    3.2.2 相机抉择操作实践及其效果  54-61
    3.2.3 货币政策相机抉择操作的表现  61-64
  3.3 货币政策相机抉择操作中规则成分的表现  64-68
    3.3.1 货币政策相机抉择操作中的规则表现  64-65
    3.3.2 中国货币政策操作的特征  65-68
第4章 中国货币政策规则与相机抉择分解模型与方法  68-88
  4.1 货币政策规则与相机抉择的分解模型与方法  68-73
    4.1.1 基于泰勒利率规则的分解模型与方法  68-71
    4.1.2 基于泰勒货币供给规则的分解模型与方法  71-72
    4.1.3 基于McCallum规则的分解模型与方法  72-73
  4.2 基于拟合优度的最优分解方法比较与选择  73-84
    4.2.1 变量的选择、数据处理及平稳性检验  73-76
    4.2.2 不同模型的估计与检验  76-80
    4.2.3 不同分解模型与方法的比较及选择  80-84
  4.3 规则成分与相机抉择成分的分解  84-88
    4.3.1 货币政策规则成分与相机抉择成分分解思路  84
    4.3.2 基础货币增长率规则成分与相机抉择成的分解  84-88
第5章 货币政策规则与相机抉择效应的实证分析  88-123
  5.1 基于圣路易斯方程的货币政策规则与相机抉择即时效应分析  88-94
    5.1.1 货币政策规则与相机抉择的产出效应分析  88-90
    5.1.2 货币政策规则成分与相机抉择成分的价格水平效应研究  90
    5.1.3 货币政策规则与相机抉择的即时效应比较与解释  90-94
  5.2 基于SVAR模型的货币政策相机抉择时滞效应分析  94-116
    5.2.1 货币政策相机抉择时滞效应模型设定  95-100
    5.2.2 模型的估计与检验  100-112
    5.2.3 货币政策相机抉择时滞效应的脉冲响应分析  112-116
  5.3 货币政策相机抉择与规则对我国经济的动态效应分析  116-123
    5.3.1 模型构建与估计  116-117
    5.3.2 规则成分与相机抉择成分的经济效应影响分析  117-123
第6章 货币政策操作由相机抉择向规则转变的效果模拟  123-132
  6.1 模拟思路的确定  123-124
  6.2 规则型货币政策对产出、通货膨胀及汇率的效应模拟  124-128
  6.3 以规则为主的货币政策对经济波动的影响程度模拟  128-132
    6.3.1 产出缺口等变量的模拟值生成方法  128-130
    6.3.2 模拟结果及分析  130-132
第7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132-152
  7.1 结论  132-145
    7.1.1 当前我国货币政策框架的特点  132-133
    7.1.2 我国货币政策中的规则成分类型  133-136
    7.1.3 我国货币政策相机抉择成分的性质与我国货币政策态势描述  136-140
    7.1.4 我国货币政策规则与相机抉择的即时效应与时滞效应  140-145
  7.2 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效应的政策建议  145-152
    7.2.1 完善我国货币政策体系以逐步实现相机抉择向规则的转变  145-150
    7.2.2 货币政策效应的提高离不开配套政策的出台与执行  150-152
参考文献  152-169
附录  169-176
致谢  176-177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177-178

相似论文

  1. 基于VGIS系统的煤炭矿区环境空气质量预测模拟,X831
  2. 广州市天然气高压系统分析研究,TU996
  3. 基于KES测试的织物物理模型建立和外观动静态模拟,TS101.923
  4. 宏观金融不稳定的测度模型与实证研究,F832
  5. 间歇供暖负荷计算方法研究,TU832
  6. 哈大齐工业走廊土地利用变化时空格局动态模拟研究,F427
  7. 医院病房区火灾烟气扩散过程计算模拟及人员安全疏散研究,X932
  8. 乙二醇单丁醚催化精馏合成工艺的动态数学模型及模拟研究,TQ223.24
  9. 城市污水回用于电厂循环冷却水水处理剂的开发研究,TM621
  10.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进出口影响的实证分析,F832.6;F752.6
  11. 风电场建模及风电场能量管理系统的设计,TM614
  12. 大空间厂房室内流场的数值模拟研究,TU831.8
  13. 针刺耳穴心区对冠心病常见证型心电图ST-T即时效应的临床观察,R246.1
  14. 信息披露质量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F224
  15. 新型精馏—蒸发—热泵集成系统的动态行为研究,TQ053.5
  16. HYPOL工艺聚丙烯装置的建模及动态模拟,TQ325.14
  17. 动态模拟系统涌流控制及短路模拟智能开关的研究,TM564
  18. 严寒/寒冷地区通信基站动态能耗模拟及围护结构节能优化,TN929.5
  19. 货币政策在股市传导的效应时滞研究,F822.0;F832.51
  20. 外国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动态效应的实证分析,F832.6;F224
  21. 催化裂化装置动态模拟,TE646

中图分类: > 经济 > 财政、金融 > 货币 > 中国货币 > 方针政策及其阐述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