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全球变暖风险的国际媒介建构

作 者: 陈潇潇
导 师: 秦志希
学 校: 武汉大学
专 业: 传播学
关键词: 全球性风险 全球变暖 风险议题框架 新闻通用框架 风险话语
分类号: G206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362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媒介报道是传递环境风险信息的重要渠道。在现代风险社会的背景下,全球变暖,作为一种全球性环境风险,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出现在国际媒介的报道之中。国际媒体在界定、诠释、和建构这一全球性风险上,具有持久且广泛的影响力。在媒介渐趋全球化的背景下,本研究目的在于深入了解国际媒体的风险报道在总体和历时的建构中,呈现怎样的相似性以及差异性特征。这种共性和差异的分析,有利于加深对于风险的媒介建构特征的了解。本研究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以风险的社会扩大理论和框架分析理论作为基础,采用新闻文本的定量计算和话语分析的方法,对分别隶属中、美两国的新华社和美联社的全球变暖报道加以分析。新闻文本的具体分析,涉及到三个方面:风险议题框架、新闻通用框架、以及风险话语。通过对上述三个方面的总体和历时建构特征分析,获得了以下研究结果:首先,从风险议题框架的使用特征来看,美联社倾向于使用风险反思议题框架,新华社倾向于使用风险调控议题框架。这两种框架都属于较高层次的风险议题框架,因为两者都涉及到风险引发的社会争议和冲突。风险调控议题是将立场的冲突和对立,隐含在报道之中;而风险反思议题则是直接的陈述争议问题。其次,从新闻通用框架的使用来看,美联社倾向于使用冲突框架,新华社倾向于使用责任框架。两种框架也都涉及到风险引发的争议问题。与冲突框架相比,责任框架是将立场的对立和冲突,隐含在报道之中。同时,与新华社相比,美联社中使用的新闻通用框架之间,具有较强且较为广泛的相关性。这说明美联社新闻通用框架的使用更为多样且综合性强。再次,分别对风险议题框架和新闻通用框架在风险报道的高低变化周期中,是否呈现相应的变化进行了进一步分析。两家通讯社中,随着媒介报道量的增多,冲突性强的风险议题框架也随之增多。而随着媒介报道量的增多,冲突性强的新闻通用框架,并没有相应的变化。这说明媒体风险报道中,风险议题是影响媒介注意变化的主要因素;而媒体常用或侧重使用的新闻报道手法则相对稳定。最后,从风险话语的具体建构特征来看,两家通讯社在报道环境风险的来源和特征时,多采用“灾难”、“损失”、“威胁”的修辞策略,借以突出风险的灾难性后果;在报道风险治理和责任时,多采用“权利修辞”和“缺乏理性修辞”两种修辞策略,借以突出风险责任问题上,我者和他者之间的冲突。从总体语境来看,两家媒体都采用了科学的、政治的两种主要认称风格(claims-making style)。同时,从风险报道的历时周期来看,两家媒体呈现的全球变暖风险,随着媒介注意的上升,皆发生了质的转变:从科学问题,逐步转变为环境问题、经济问题、政治问题、道德问题、和平安全问题。这说明,媒介报道中的风险话语,也随着媒介注意的上升,即媒介中风险信号的增强,呈现出相应的变化。总而言之,两家国际媒体全球变暖报道中的差异和共同特征主要如下:第一、风险议题是媒介风险报道的重要影响因素。媒介中风险信号的增强,风险议题也随之向高层次议题转变。第二、风险的灾难性后果和风险争议是媒介关注的共同焦点。不论是从正面的、肯定的角度呈现,还是从负面的、批评的角度呈现,风险争议是媒介共同的焦点。第三、自身利益(self-interest)是风险报道的共同新闻视角。无论是单一的从国家利益着眼,还是从多方利益入手,媒介都从利益这一相同的视角建构风险。最后,研究总结两家媒体的具体建构差异主要为:美联社报道中,新闻报道手法更为多样化、且综合性强;美联社多直接报道利益双方的冲突和争议,新华社多间接的报道争议问题;美联社报道的风险争议涉及更为广泛,新华社报道的风险争议较为单一,多集中于中国、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立场冲突。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6-8
ABSTRACT  8-10
目录  10-12
绪论  12-17
  一、研究动因和意义  12-14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和章节安排  14-17
第一章 现实背景与理论基础  17-51
  第一节 全球风险和国际传播  17-24
    一、国际传播研究回顾  17-19
    二、全球风险的国际传播  19-22
    三、国际性争议中的全球变暖  22-24
  第二节 风险沟通研究  24-30
    一、风险沟通研究回顾  24-27
    二、风险的社会扩大模式(Social Amplification of Risks,SARF)  27-30
  第三节 媒介和风险沟通研究  30-41
    一、媒介研究和风险沟通研究的结合  30-32
    二、环境新闻与环境风险  32-38
    三、全球变暖报道研究  38-41
  第四节 框架分析  41-49
    一、框架分析研究回顾  41-44
    二、具体议题框架(issue-specific frames)  44-46
    三、新闻通用框架(generic news frames)  46-47
    四、媒介注意周期中的框架特征  47-49
  第五节 研究问题  49-51
第二章 研究方法  51-58
  第一节 定量分析方法  51-55
    一、目标媒体和国家的选择  51-52
    二、研究样本采集  52-53
    三、研究类目建构  53
    四、编码与信度检验  53-55
  第二节 定性研究方法  55-58
    一、风险话语与问题认称(claims-making)  55-58
第三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58-96
  第一节 风险议题框架特征  58-62
  第二节 新闻通用框架特征  62-70
  第三节 风险议题和新闻通用框架的历时特征  70-77
  第四节 国际传播语境中的风险话语建构  77-96
    一、风险认称  78-84
    二、风险认称者  84-85
    三、风险认称过程  85-91
    四、媒介间风险话语差异分析  91-96
第四章 讨论和结语  96-106
  第一节 全球变暖风险的媒介建构  96-101
  第二节 全球性风险的媒介建构共同特征  101-104
  第三节 建言与结语  104-106
参考文献  106-118
附录一:编码须知  118-122
附录二:编码表  122-125
附录三:图表目录  125-126
攻博期间发表的相关科研成果  126-127
致谢  127

相似论文

  1. 全球应对气候变暖的措施,X321
  2. 碳交易与碳税:两种碳减排措施的比较分析,X196
  3. 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中浅层地能应用的潜力研究,X321
  4. 1952~2007年间长江流域降水时空分布变化,P468.024
  5. 围垦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长江口滩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S153.6
  6. 河南省履行《蒙特利尔议定书》规划研究,X321
  7. 400年来吉林省二龙湾玛珥湖硅藻组合变化及其生物多样性,Q948.8
  8. 全球变暖背景下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的气候特征,P444
  9. 应对全球变暖的国际法框架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D99
  10. 中国近几十年来温度破纪录事件的蒙特卡罗模拟研究和时空分布特征分析,P467
  11. 论全球气候问题的多层次治理,X321
  12.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东海黑潮水文要素分布特征及其与我国气候的关系,P731
  13. 气候变暖对中国水稻生产的影响,S511
  14. 微宇宙暖化湿地土—水界面磷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规律与机制研究,P593
  15. 通过温度变化相关性网络与相关性矩阵探究全球变暖带来的影响,P467
  16. 不同CO_2浓度情景下热盐环流的演变,P731
  17. 温带干旱地区近地层CO_2浓度和土壤CO_2通量,S152
  18. 青藏高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对气候变化的响应,Q948
  19. 几种典型植物对大气CO_2浓度升高的生理和病理响应研究,X173
  20. 欧亚大气环流与地表气温之间的反馈和相互作用,P434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信息与知识传播 > 信息与传播理论 > 传播理论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