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南社文学活动与新文学发生研究

作 者: 贺莹
导 师: 田建民
学 校: 河北大学
专 业: 中国古代文学
关键词: 南社 新文学发生 过渡文学
分类号: I206.6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289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南社创始人陈去病、高旭、柳亚子的名字、身份、关系考察南社的革命性质,在第一次雅集时的人员关系显示了三位创始人各自所代表的势力,其势力的分化预示着柳亚子取得南社的领导权。将柳亚子作为贯穿南社发展的线索,叙述南社的重大史实,史论结合,人与史并重。由南社考察现代文学的发生。新文学的发生固然与梁启超等晚清文学改良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但是新文学是如何实现从梁启超的“诗界革命、“文界革命”、“新小说”到五四新文学、新文化的转变的,这段研究有大约20年的空白,在近代、现代的文学史上,承接黄、梁之后的文学界革命,直接跳跃至五四新文学运动,通过南社考察现代文学的发生,填补了由晚清文学到新文学的转折的空白。从语言方面考察南社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南社对白话文普及作出了贡献,南社的白话理论与五四新文学有本质的不同,南社的白话理论是基于政治的需要,而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白话理论则是基于文学发展的自身要求。从小说观考察南社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南社是晚清与五四夹缝间的百花齐放,南社的非政治化的小说观与晚清和五四都有不同。从启蒙观念考察南社与新文学的关系,南社的启蒙观是开启民智,新文化运动的启蒙观则注重“人”自身。以南社的诗歌创作作为考察对象,分析其诗歌的过渡性质。南社的诗歌创作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上承近代黄遵宪、梁启超的诗界革命的余蓄,显示出与传统的古典诗歌的不同风貌。南社的诗学理论吸收了诗界革命的“以旧风格容新意境”的主张,但是在创作实践过程中却发生了偏离。南社诗学观注重诗歌的功利性。其诗歌创作沉郁顿挫、深沉浓厚,富有慷慨之气、爱国情怀;呈现出浪漫主义的风格,具有新旧杂糅的特质,呈现出过渡文学的独特风格。南社的诗歌是时代之缩影,以诗见史,以史证诗,是近代风雨飘摇之中国的历史见证。通过对南社的最好的代表人物苏曼殊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郁达夫的小说的对比,阐释南社与五四新文学的共通点与分歧。郁达夫与苏曼殊有着艺术的共鸣,多情善感的个性,浪漫的文学风格是他们共同特征,自传体是他们共同的自觉选择,其小说与近代言情小说的传统一脉相承。郁达夫与苏曼殊的女性观在表现形式上相同,但是却有本质的区别。郁达夫女性观为否定男性自身价值的女性崇拜观,而苏曼殊的女性观则为融合佛教观念的男权主义女性观。

全文目录


摘要  5-7
Abstract  7-12
绪论  12-18
  一、南社研究现状  12-14
  二、南社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14-18
第一章 南社概述  18-40
  第一节 南社的酝酿与成立  18-30
    一、从创始人的名字、身份、关系看南社性质  18-22
    二、南社成立的筹备过程  22-24
    三、第一次雅集人员的关系分析  24-30
  第二节 柳亚子取得和巩固南社领导权的历程  30-40
    一、革命与被革命  30-33
    二、柳亚子地位的确立  33-35
    三、南社内讧与柳亚子辞职  35-40
第二章 南社与现代文学的发生  40-103
  第一节 南社与五四文学革命  40-45
    一、南社与五四文学革命关系的发生学考察  40-42
    二、南社与五四关系论——“没有晚清,何来五四”之我见  42-45
  第二节 语言的改革  45-77
    一、晚清先驱的白话理论及实践  45-47
    二、南社对报刊白话文的贡献  47-57
    三、与五四新文学背道而驰的南社白话诗学观  57-65
    四、五四白话文运动中的南社健将——胡怀琛  65-73
    五、南社的白话理论与五四新文学的异同  73-77
  第三节 小说观的考察  77-86
    一、南社小说的兴盛  78-79
    二、南社小说的贡献  79-81
    三、去政治化的南社小说观  81-83
    四、南社与晚清、五四的小说观之比较  83-86
  第四节 启蒙的社会思潮  86-103
    一、南社的启蒙精神  87-99
    二、南社与五四的启蒙观比较  99-103
第三章 南社诗歌研究  103-133
  第一节 南社的诗学理论  103-115
    一、诗界革命的余韵  103-112
    二、功利性的诗学观  112-115
  第二节 南社诗歌的爱国情怀  115-120
    一、播革命风潮的南社诗歌  116-117
    二、慷慨与悲愤的交响曲  117-119
    三、激励奋发的昂扬精神  119-120
  第三节 近代中国之缩影  120-127
    一、南社诗歌的诗史的性质  120-126
    二、南社诗歌的文人心灵史性质  126-127
  第四节 浪漫主义风格  127-133
    一、南社诗歌的革命激情与独特个性  127-131
    二、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  131-133
第四章 苏曼殊与郁达夫  133-161
  第一节 艺术的共鸣  133-141
    一、多情善感的个性,浪漫的文学风格  133-136
    二、自传体的自觉选择  136-138
    三、近代言情小说传统的承传  138-141
  第二节 郁达夫的女性观  141-147
    一、女性崇拜  141-143
    二、女性形象的类别  143-144
    三、男性的自我心理  144-147
  第三节 苏曼殊的女性观——男权主义思想  147-161
    一、苏曼殊笔下的女性形象与小说模式  147-149
    二、虚构的女性与爱情  149-154
    三、男权主义思想  154-157
    四、融合佛家观念的男权主义女性观  157-161
结语  161-164
参考文献  164-174
读博期间发表的成果  174-175
致谢  175

相似论文

  1. 世纪之交的深远回响,I207.22
  2. 南社湖湘巨子傅尃研究,I207.22
  3. 陈去病文学研究,K825.6
  4. 新文化运动时期南社文人重新进行文化选择的原因初探,I206.6
  5. 鲁迅与南社关系论,I210
  6. “欲凭文字播风潮”,I206.6
  7. 南社苏州诗人研究,I207.22
  8. 南社诗人群体研究,I207.25
  9. 变革与局限,I206.6
  10. 朱熹文学理论研究,I206.2
  11. 从《闲情偶寄》看李渔的女性观,I206.2
  12. 朱光潜《诗论》研究,I206.09
  13. 寻根文学创作的“政治无意识”,I206.7
  14. 《庄子》成疏的文学性阐释,I206.2
  15. 司马迁教化观研究,I206.2
  16. 《荀子》说理方式研究,I206.2
  17. 明代洪武年间奏议研究,I206.2
  18. 中国抗战文学中的法国形象,I206.6
  19. 论白璧德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及其影响,I206.6
  20. 清世祖《御注道德经》研究,I206.2
  21. 30年代林语堂新闻传播思想研究,I206.6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文学评论和研究 > 现代文学(1919~1949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