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神的人类学:海舍尔的宗教哲学

作 者: 陈玉梅
导 师: 傅有德
学 校: 山东大学
专 业: 宗教学
关键词: 现象学方法 不可言说者 敬畏 本体 上帝 过程 事件 形而上学 后-历史学
分类号: B971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158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对海舍尔哲学的理解首先意味着要了解他身处其中的深远而复杂的文化传统、思想和历史背景,海舍尔哲学的主题和独特视角在这一背景下生发出来,他的思想发展线索及其方法论也在这一背景中凸显而出。从海舍尔哲学的思想背景和发展线索中,我们看到,海舍尔兼具希伯来《圣经》和希腊哲学两个传统的双重深厚造诣,他深刻意识到两希文化、两个传统之间的精神“割据”或理解缺失,他需要对希伯来《圣经》传统作出恰当的哲学阐释,即在哲学和《圣经》传统这两种关于世界的不同理解方式之间,既不是以哲学思维方式取代《圣经》的独特理解的方式,也不是以二者之间的共性替代或掩盖各自特性,海舍尔力图以哲学方式表达犹太传统的精神意蕴而不损伤犹太教的原貌,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宗教的哲学”,从而避免“哲学的宗教”即以哲学的思维方式理解和表达宗教时无法容纳宗教的洞见或特性而形成后者的逸失。海舍尔要实现这一真正的宗教哲学的目标,就需要将他的哲学奠定在不偏不倚的哲学方法论的基础之上,对海舍尔而言,与其哲学诉求相契合的方法是源自哲学家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海舍尔以现象学方法对《圣经》传统进行哲学阐释,在哲学史上第一次展现出现象学视野域下一个世界的深度维度即《圣经》的一个原发世界。理解海舍舍尔哲学话语的蕴涵,意味着需要进入这个深度维度,也就是以现象学方法随着海舍尔分析的引导,从对本质的直观走进与活的未知者相遇的现实洞见,进入先知的意识维度。以此意识维度的为基石,理解海舍尔哲学的深度现象学分析。海舍尔对现象学方法在他的哲学中的运用作了详细的刻画,概括而言,他沿着现象学超越传统概念思维的前见之路往前走,通过现象学使我们获知走进理解先知洞见的路径:从概念思维转向现象学本质直观;再从对于先知意识内容的本质直观转向关于理解先知话语意义的的现实洞见,在对现实的洞见中理解先知话语的深度义蕴。从本质直观进入关于活的现实的先知洞见,也就是由现象学方法敞开一个新的思维维度或向度,完成理解先知话语的“精神适位”,从而达到海舍尔哲学的方法论要求。这一新的思维维度即是海舍尔以现象学方法挖掘出的不可言说者意识,它是被我们的传统概念思维忽略的一个前概念的意识维度。海舍尔哲学的深度研究奠定在这一不可言说者意识维度的基石之上。从海舍尔现象学分析可以看到,概念思维之前不是一无所有,而是有不可言说者意识在先行进行着,不可言说者是先于概念思维的一种意识能力或说一个意识维度。对海舍尔而言,我们当下与现实的相逢不是发生在概念思维水平上,概念是第二层次的思考,所有概念都是象征,我们与现实的相遇首先在前概念水平上发生,它是当下的、前概念的、前象征的。也就是说,从我们与现实相遇的那个时刻起,实际经历了“现实”和“概念化的知识”两个意识层次,尽管二者彼此相连,互不妨碍,然而二者的内容却绝非等同,二者之间具有不对称性。这也就意味着每一方都无法由对方所替代。然而,在传统思维方式中,这一不对称性被搁置,但终究在思维和存在之间表现出一道鸿沟。而《圣经》世界正是发生在不可言说者维度中,对海舍尔来说,前概念思维的不可言说者意识维度展现出希腊哲学“概念思维”遗失的“未知”之事物。海舍尔以现象学分析详细刻画了不可言说者维度四个方面的内涵。概而言之,“不可言说者”用以指现实的一个质的方面;它不是指与可感觉的、可知的相分离的领域,而是指现实的“已知”与“未知”两个方面的相互关系;它指向超越者,它从现实的暗示中意识到现实中内在的一个超越意义;它是隐藏着的意义的同义词,而不是意义的缺乏。总之,它处在较概念、语词、象征更深的层次上,是当下的、无法简约为言词的、前概念的。也就是说,不可言说者是一否定术语,而它的内容却是十分肯定的,表示对现实世界的意义意识,即意识到实在世界是一个意义世界。“不可言说者”是对意义的意识,对之,我们不具有表达手段,它意味着表达的限度。“不可言说者”意识到现实世界的终极意义,是意识与此现的意义世界的相交或交汇之处,表明它既是一种意识能力,同时又是一个现实的实在维度,尽管我们只能领会到它而无法认识其本质。不可言说者意识能力为人人所具有,它内在于人的意识之中,为我们提供深于概念思维的关于意义世界的洞见之“知”。只有当以现象学方法进入不可言说者意识维度时,我们才能领会并理解到它的这些内涵和特点。不可言说者与概念思维两者处在相异、相依而互补的关系中,它们各自都不是涵盖一切的、不是自足的,二者发生在不同的层面,前后相继、彼此相连而又相反相成,正像树的根与叶两两不同而相生,缺少任何一方,意识之树都不会繁茂。传统哲学思考终极问题的方式是从已知前提出发经由逻辑论证而得出结论;而对宗教来说,它在不可言说者的意识中面对着世界的庄严和神秘,它意识到已知中的未知、有限中的无限,秩序中的神秘。就是说,宗教不是起于已知和秩序,对宗教而言,终极问题不是仅仅追问世界以什么样的方式进入存在,而是存在之“有”是如何可能的,或者说从存在之“无”到存在之“有”之间的的充分根据在于什么?在宗教看来,不仅仅是秩序之内容,而且秩序的存在本身、世界的存在本身难道不是最不可理解的事实吗?我们能够看见、提问、理解的行为本身不是神秘的吗?存在的神秘无法由一个原因或一种力量来回答,因为问题仍然存在,何以有这一力量或原因或者说这一力量或原因如何可能的?希伯来《圣经》传统中人在世界的终极神秘面前生发出不同于哲学惊异的另一种惊异:彻底惊异。彻底惊异是在震惊中立于世界的终极神秘面前,从中发现对于世界我们可以知觉却不能完全明了或彻底参悟,对世界探索越多越知道人自己的无知。这种彻底惊异面对着一个秩序和世界存在本身的偶然性、蕴藏在一切事件和行为中的超越性暗示的挑战。我们在探求存在的方式,我们却不知道它从哪里来,它处在何方?它究竟为什么存在?当感觉和观念落下来强加给我们,我们却不知道它们从哪里来?我们所解释的却不能被解释,此时我们发现,神秘处在显现之事物的中心,“已知”只是“未知”的一个明显方面而已,被包含在无穷无尽的神秘中是万物无法逃避的处境。这就是说,神秘不是在我们之上或之外,而是我们内在于它;神秘笼罩在一切存在物之上,涉及人与世界接触的一切方面,是人在世界之中存在的一种最基本的关系处境。我们被神秘包围着,对待神秘的反应方式是什么,或者说,面对神秘我们的态度和出路是什么?《圣经》对待的神秘的态度不是无知和绝望,它从世界的终极神秘中发现世界处在与终极者的关系中,对我们来说的无知对终极者而言则是知的敞开状态。面对无边的神秘,《圣经》说“敬畏”是我们的理解方式。作为《圣经》人对于世界之神秘的基本态度和理解方式,敬畏远远不止是一种情感,它是洞见到较我们自身更大的意义的一种行为和理解方式,是与一切现实神秘处于良好关系的道路。对《圣经》人而言,人类自身追寻的智慧并非最终的保障,人类的理解力是偶然而非绝对的,它们可以赋予我们,也可以被剥夺,真正的智慧是参与神秘的终极者的智慧。作为与现实神秘亲善、与一切现实神秘处于良好关系的方式,敬畏是通往智慧的唯一道路。彻底惊异、神秘和敬畏引领我们走到一个平台,在这儿,关于终极者的问题变成一种无法逃避的关切。在此,我们受到挑战、激发、被唤起,我们处在一种迫力之下,在被强烈的永恒的追问中,人被要求对超越者、觅人者做出反应和回答,从人的心智深处生发出对这一觅人的终极者的本体设定:“上帝!”上帝是对活的现实本体的命名,而不是一种概念。从不可言说者维度出发,世界立于终极的活力之源或活者上帝之上,上帝是是终极主体。作为终极活者的上帝与人这一主体在不可言说者意识的对话结构中敞开了一个意义世界,上帝向人传达他的意志,人的主体性从属、依赖于这一终极主体。上帝这一超越者面向人类,指向人的方向,即先知宗教的“向人性(anthropotropic)”。先知灵感即是一种纯粹的上帝“向人性”运动,海舍尔将先知灵感称为“向人主义(anthropotropism)”,《圣经》即是“上帝或神的人类学(God’s Anthropology)”②而不是“人的神学(man’s theology)”。“人的神学”是人朝向上帝,是“向神性(theotropic)”运动,宗教膜拜(the cult)则是它的典型表现形式即“向神主义(theotropism)”。“向人主义”是为实现一种比自身更高的目的;“向神主义”终结于自身之中。可见,“上帝或神的人类学”恰与“人的神学”方向相反。前者的本体根据在于人的观念本体;后者的本体根据在于作为终极主体的活的上帝本体。以终极的活者上帝为本体,世界的一切存在物之存在皆出自上帝,是上帝的神圣关切。神圣关切而不是存在是海舍尔的哲学基本概念。存在的事物不能脱离神圣者或神圣主体孤立地去进行理解,而是在与神圣主体或神圣者的关系中得到理解。传统哲学的本质本体论或观念本体论从存在之物来理解活者,神圣关切从活者来理解现有的存在。康德发现本质本体论的基础在于人的主观世界即“人为自然立法”,他的这一发现被称为“哥白尼倒转”;海舍尔从不可言说者维度发现世界的本体立于现实的活力之源或活者上帝,使本体回归到现实的活力之中,从而使传统哲学的本质本体或观念本体回归到现实本体,被称为康德的“哥白尼倒转”的“哥白尼倒转”。神圣关切是纯粹的他者关切,人分享上帝的他者关切的品质而具有独立于自然需求的能力,这一能力使人不但懂得接受而且懂得回报的意义,接受和回报构成生命的完整,对意义世界无意识的自然界和意识到意义的人类构成存在的一个完整。人回应上帝时启动自身的他者关切品质,他者关切使人参与到意义和价值的创造之中,是人的自由的实现。神圣者创造的世界中有着一种重复性的轨迹,被海舍尔称为“过程”的一个极性,表现为自然的规律,是科学或自然学科研究的对象;上帝的创造是出自上帝的自由,上帝的自由在于他将一种创造的瞬间注入历史进程而并未否定自然的过程,历史是上帝的持久的创造,是时间,历史中发生的事件包含过程却又具有无法约化为过程的价值和意义,海舍尔称“事件”为表现在历史中的一个极性。《圣经》人在“事件”中经历时间和历史。过程和事件以似剪刀的两个极的方式相关联,统一在囊括共性和独一性的上帝之中,一切万有统一于终极的超越者上帝。这是海舍尔哲学的世界统一性图景。我们看到海舍尔哲学与传统形而上学从实质上区别开来。传统形而上学从已有存在之物中寻求终极问题的答案,以理性概念把握外物,即物理学之后;海舍尔哲学或《圣经》传统由创造的活力之源而来理解世界的存在,作为历史表现方式的“事件”无法约化为“过程”,海舍尔哲学或《圣经》传统是“后-历史学”。形而上学(物理学之后)关注空间中的事物物,“后-历史学”关注时间中的事物。在海舍尔看来,没有理性的信仰是哑的,没有信仰的理性是聋的,他突出强调两种思维方式、两大传统之间在差异中的互补性,两两相生才能构筑我们栖息于中的一个整体生存处境。从对海舍尔哲学的梳理及其主线中我们看到,海舍尔哲学从现实出发,通过现象学方法和不可言说者维度揭示出与希腊哲学不同的《圣经》关于世界的理解方式,最重要在它的本体论上表现出来。从海舍尔的现象学分析中我们看到,不可言说者维度乃是人的意识与终极的“未知者”首次之遇,理性知识则是理性在第二层次上对它的理解,不可言说者为根,理性知识为果,先有根后才有果。如果我们要讲是世界的本体,本体在根而不在果。在这个意义上,不可言说者维度对于万物是一种本体意义上的关系,因此,海舍尔的哲学本体论我们称为不可言说者本体论。不可言说者本体经由不可言说者意识为人所知,本体论与认识论相统一。由此,《圣经》先知走在一条与希腊哲学不同的思想道路上。对《圣经》先知来说,世界立于一个活力之源或终极活者之上。世界万物永在运动,运动之物不能在抽象的静止之物中被真正认识,而是要从运动的终极源头之处来理解运动、从不低于人格的终极者来理解人、从终极活者或活力之源理解世界的活生生的存在。由对各种哲学本体论的一个概略比较,我们可以看出海舍尔哲学本体论在哲学史上的地位。海舍尔哲学本体论使哲学本体回归到现实实存,同时为理性知识发掘出其源头之处,并且,海舍尔哲学本体是一个超越的本体,它敞开一个荣耀的维度,使人的生存奠基于终极道德和价值本体之上。因此可以说,海舍尔哲学本体论是哲学史上的崭新的本体理论,开拓出一个新的哲学境界。不可言说者本体即是意义本体,它意味着世界的实在与意义本然一体、不二而一,作为实在的神圣价值和命令不可偏离,否则,人与万物的存在失却根基。朝向上帝,虔诚地奉行道德命令、恭敬地捍卫神圣价值,就是生活在实在之中,“我受命,所以我存在”①。海舍尔的生命是以虔诚的受命去关怀他人和人类,可以说,海舍尔的生命演绎着他的哲学;海舍尔的哲学以活的终极者及神圣关切奠定世界的基础,终极者呼唤人的回应,呼唤人的自由。海舍尔的生命是对上帝和自由的回应;海舍尔的哲学是终极者对生命和自由的呼唤。因此,对海舍尔来说,哲学是文字版本的生命,生命是现实版本的哲学。哲学和现实诚然一体,学术和生命达致统一,海舍尔哲学本体论还原出理论和实践的统一的哲学本色。海舍尔哲学以其对不可言说者维度及意义本体的现象学深度挖掘和展现,无论对于哲学自身的发展还是两希传统及对其他文化间的沟通或借鉴上均具有重要意义。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8-14
ABSTRACT  14-19
导言  19-26
第一章 海舍尔哲学的思想背景、发展线索和方法论  26-52
  第一节 海舍尔哲学的思想背景及发展线索  26-40
  第二节 海舍尔哲学任务和方法论  40-52
第二章 理解宗教的意识维度:不可言说者  52-78
  第一节 前概念思维和不可言说者意识维度  53-57
  第二节 不可言说者的内涵和特点  57-62
  第三节 不可言说者与理性概念思维的关系  62-71
  第四节 不可言说者维度与宗教  71-78
第三章 希伯来《圣经》传统的基本思维模式  78-97
  第一节 彻底惊异:《圣经》传统的思维起点  78-82
  第二节 敬畏:终极神秘面前的理解方式  82-86
  第三节 上帝:敬畏中的觅人者本体  86-93
  第四节 《圣经》与希腊哲学的上帝的差别  93-97
第四章 启示、先知和人  97-112
  第一节 启示与先知  97-106
  第二节 人的独特本性:成为人  106-109
  第三节 人回应上帝:人的自由  109-112
第五章 世界的极性:过程事件  112-125
  第一节 希伯来《圣经》和时间  113-116
  第二节 世界的极性:过程与事件  116-121
  第三节 形而上学(物理学之后)与后-历史学  121-125
第六章 海舍尔哲学的本体论及其重要意义  125-137
  第一节 海舍尔哲学的不可言说者本体论  126-131
    (一) 海舍尔哲学不可言说者本体论的内涵和特点  126-127
    (二) 海舍尔哲学本体论与认识论的统一  127-128
    (三) 海舍尔哲学本体论在哲学史上的地位  128-130
    (四) 海舍尔哲学本体论的生存朝向  130-131
  第二节 海舍尔哲学不可言说者本体论重要意义  131-137
    (一) 对于理解两希传统之间关系的意义  131-134
    (二) 对于理解宗教和科学之间关系的意义  134-135
    (三) 对宗教自我理解的意义  135
    (四)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借鉴意义  135-137
结语  137-139
参考文献  139-146
致谢  146-148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148-149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49

相似论文

  1. 病险水库溃坝概率分析方法研究,TV697
  2. 基础教育改革中过程性评价平台的构建与完善,G521
  3.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评价方法的实施研究,G633.67
  4. 领域实体属性及事件抽取技术研究,TP391.1
  5. 人物言论抽取与跟踪技术研究,TP391.1
  6. 基于逼真度的仿真系统评估研究,TP391.9
  7. 传感器网络中渐变事件监测研究,TP212.9
  8. 硝酸钠制配过程中pH值的预测控制及仿真研究,TP273
  9. 过程支持向量机及其在卫星热平衡温度预测中的应用研究,TP183
  10. 基于汉语听觉认知的事件相关电位的研究,R318.0
  11. 基于过程的协作学习环境设计研究,G434
  12. 高等设计艺术专业教学中设计思维培养的有效途径,J50-4
  13. 过程写作法与中职英语写作教学,G633.41
  14. 基于嵌入式的面向造纸企业的一种QCS研究与设计,TP368.1
  15. 魔力平台业务过程建模冲突消解的研究与实现,TP311.5
  16. 农村群体性事件与基层政府治理对策研究,D631.4
  17. 完善广东省海洋渔业总体应急预案研究,D630
  18. S-O-R模型的批判和预期效应的研究,B841
  19. 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群体性突发事件研究,D630
  20. 突发公共事件治理中政府形象建设,D630
  21. 事件观视阈下初中音乐生成性教学研究,G633.951

中图分类: > 哲学、宗教 > 宗教 > 基督教 > 圣经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