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自由贸易的环境效应研究

作 者: 陈红蕾
导 师: 胡军
学 校: 暨南大学
专 业: 产业经济学
关键词: 自由贸易 环境效应 污染避难所效应 贸易隐含污染 投入产出法
分类号: F752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866次
引 用: 3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在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国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工业进出口贸易的实例,采用规范研究和经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针对“自由贸易环境效应”这一命题,展开了较为系统、深入的讨论。理论上,应用国际贸易学、环境经济学及福利经济学的原理和分析方法,将环境要素纳入自由贸易理论的分析框架,论证了环境比较优势的产生及其对贸易模式和贸易(环境)利益的影响。其次,从“污染避难所效应”与“要素禀赋效应”,“环境三效应”和贸易隐含污染的国际间转移等视角,分析了自由贸易环境效应的作用机理;进而应用投入产出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并借鉴“环境三效应”原理,构建了测度贸易隐含污染物和“环境三效应”的计量模型。在实证方面,首先对中国对外贸易的环境影响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在概述我国外贸基本特征的基础上,着重对主要工业行业的三废排放变化进行了比较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目前我国粗放式的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加重了日益严峻的环境压力,并使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挑战;出口贸易加剧了国内环境污染,但进口贸易则有效缓解了资源、环境的压力。其次,运用上述计量模型,分别测算了我国对外贸易,尤其是工业进出口贸易隐含三废污染排放量及含污贸易条件等指标;并估计了工业出口贸易的环境“三效应”、交互效应和净效应。研究发现目前我国工业出口的环境净效应为负,根本原因在于巨大的负面出口规模效应。出口结构效应亦为负,但影响较小;技术效应为正,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规模和结构的负效应。然而,当结合进口贸易含污量分析时发现,进口的排污替代效应显著,且含污贸易条件均小于1,表明我国贸易自由化总体上有利于生态环境改善,目前不存在“贸易顺差、环境逆差”的不利格局。换言之,污染避难所效应不成立,要素禀赋效应对环境影响起决定作用。这意味着我国由传统要素禀赋决定的比较优势和贸易模式,并未因为较宽松的环境规制而发生根本改变。但是,近年有关工业污染物含污贸易条件趋升的迹象表明,对我国贸易自由化的环境效应不可盲目乐观。最后,本文指出可持续贸易是实现贸易与环境双赢目标的必由之路,并提出以协调贸易政策和环境规制为重心,构建中国可持续贸易政策体系的若干建议。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8
目录  8-10
表格目录  10-11
图表目录  11-12
1 绪论  12-17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13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6
  1.3 本研究的特色和创新之处  16-17
2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与评介  17-49
  2.1 贸易与环境关系的理论基础探究  17-28
  2.2 贸易自由化对环境的影响  28-35
  2.3 贸易隐含污染物和污染的国际转移  35-39
  2.4 环境规制对比较优势、贸易模式和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39-45
  2.5 对国内外主要研究文献的评述  45-49
3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纳入环境要素的比较优势理论  49-69
  3.1 有关概念的界定  49-53
  3.2 纳入环境要素的比较优势理论  53-56
  3.3 纳入环境要素的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56-62
  3.4 环境比较优势的贸易利益分析  62-68
  3.5 本章小结  68-69
4 自由贸易环境效应的机理及计量模型构建  69-86
  4.1 "污染避难所效应"和"要素禀赋效应"  69-74
  4.2 贸易影响环境的规模、结构和技术效应  74-76
  4.3 以国际贸易为载体的污染转移--贸易隐含污染的输出入  76-78
  4.4 贸易隐含污染的计量模型  78-84
  4.5 本章小结  84-86
5 中国外贸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描述性统计分析  86-110
  5.1 中国外贸发展模式的主要特征  86-99
  5.2 中国工业污染排放水平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99-104
  5.3 重污染行业的三废排放变化及其与进出口贸易的关系  104-108
  5.4 本章小结  108-110
6 中国工业进出口贸易隐含污染的测算及结果分析  110-134
  6.1 数据来源与样本行业的选取  110-112
  6.2 实证步骤  112-114
  6.3 测算结果及分析  114-132
  6.4 本章小结  132-134
7 结论与政策意义  134-140
  7.1 本研究的初步结论  134-135
  7.2 主要的政策启示和建议  135-138
  7.3 存在的不足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138-140
参考文献  140-152
附录  152-165
在学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  165-166
后记  166-167

相似论文

  1. 甘肃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生态环境效应评价,F205
  2. 国际贸易与产业结构升级,F752
  3.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广西农业机械化的影响与对策研究,F752.7;F224
  4. 综合运输体系基础设施发展评价研究,U11
  5.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争端解决机制研究,D996.1
  6.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争端解决机制的研究,D996.1
  7. 我国保税区监管法律制度研究,F127
  8. 中国自贸区协定原产地规则适用性问题研究,F752.7
  9. 中日韩建立自由贸易区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F224
  10. 金融危机后云南省与东盟双边贸易的发展研究,F752.7
  11. 论东亚区域性经济公共产品供给模式的转变,F131
  12. A集团生物质能产业链分析与评价,F426.2
  13. 昆明城市环境下附加应力场效应研究,TU195
  14.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货币一体化问题,F823
  15.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货币合作模式研究,F823
  16. 中国—海湾合作委员会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分析,F752.7
  17.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建对云南货物贸易的影响研究,F752.8
  18. 论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条件与前景,F742
  19. 日本与东盟经济贸易关系,F746
  20. 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问题研究,F752.7
  21. 中国与东盟水果贸易的比较优势研究,F326.13

中图分类: > 经济 > 贸易经济 > 各国对外贸易 > 中国对外贸易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