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政治、经济与教育的三向互动

作 者: 黄仁国
导 师: 周秋光
学 校: 湖南师范大学
专 业: 中国近现代史
关键词: 中美关系 教育交流 国家主权 现代化
分类号: G40-054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63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中美建交前的教育交流是一段非常特殊的教育交流。从1949年到1978年这30年,中美之间没有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因而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双边官方教育交流,几乎所有的教育交流都是以民间名义进行,但是,几乎所有的教育交流又都具有明显的政治背景。这30年,前20年是中美教育交流中断的时期,后10年是中美教育交流恢复的时期。在后10年中,经济因素在教育交流中的作用异军突起,政治、经济与教育形成明显的三向互动。这30年,中美之间单纯的教育交流尽管不多,层次也不高,但教育交流问题始终是中美双边关系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与教育有关的交流也始终是中美民间往来中最主要的形式。在中美关系中,教育交流问题由边缘位置上升到特别重要的地位。1949年至1978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新生政权,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和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时期。这一时期,中美教育交流从国家主权、国家安全与现代化这两个政治与经济的角度深刻地揭示了中美建交前30年的双边关系,是深入了解中美建交前双边关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切入点。因此,本文从政治、经济与教育的三向互动中研究中美建交前的教育交流,并由此打通近代与当代、建交前与建交后的中美教育交流,展现政治、经济与教育的复杂关系以及教育国际交流的特殊功能和作用。本文将教育交流定义为:政府部门、工商界、民间组织及其与教育活动相关的人员,通过人员往来、项目合作、合作办学、国际会议和教材图书建设等形式,进行教育科研成果、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方法等的交流,以实现特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利益的活动。这一定义能够较好地分析1949年至1978年的中美教育交流,也适用于分析近代中美教育交流和中美建交后的教育交流。本文以《人民日报》、《参考消息》和美国的部分档案资料为主要资料来源。《人民日报》和《参考消息》大量报道中美之间的教育交流,说明了中美教育交流在中美关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也为厘清中美教育交流研究中的重要史实问题提供了依据。为了增强研究的科学性,本文坚持以弄清1949年至1978年中美教育交流的客观事实为最高准则,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此,文中列举了大量的史料,制作和使用了必要的图表,做了一些有典型意义的个案分析,以此再现中美建交前的教育交流实际情况,以此分析教育交流在当时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对后来中美关系、中国改革开放和中国教育交流大发展的影响。1949年至1978年这30年的中美教育交流,可以以1969年为界,分为两个大的阶段,前20年是中美教育交流的中断期,后10年则是中美教育交流的恢复期。前20年又可以细分为4个时期,即短暂的观望(1949-1950)、中断(1950-1955)、中方示好美方封闭(1956-1960)、中方封闭美方示好(1961-1968)。后10年细分为3个时期,即恢复(1969-1972)、发展和摇摆(1973-1976)、突破(1977-1978)。前20年是中美对抗的时期,但对抗中有试探;由于双方试探的节奏不一致,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两国间完全中断了两国政府都视为合法的直接的教育交流,中国政府有计划地接收了美国在华的文教机构,美国政府则千方百计地阻挠中国留美学生和学者回国服务。这20年中美教育交流并没有完全中断,而是断断续续地进行了一些有限的教育交流,不过,这些交流多半是一方视为合法而另一方则视为非法,或者是以民间形式在第三国进行。后10年是中美关系逐渐改善的时期,是双边教育交流循序渐进的时期;总体上看,双边直接的教育交流从无到有,从少到多,逐渐加深,逐渐得到重视,逐渐起到重要作用;不过,在发展态势上,却表现为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而非一帆风顺。论文由绪论和正文组成。绪论部分对教育国际交流与中美教育交流的概念进行了分析,并介绍了美国和中国对当代中美教育交流的学术研究情况,提出了文章的研究思路。正文部分共分五章,其中前四章按时间顺序对中美建交前的教育交流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析,第五章则对中美建交前的教育交流进行综合研究。第一章“中美教育交流的中断(1949-1968)”。这是中美关系经过短暂的观望后便进入长期的激烈对抗时期。这章包括新中国成立前的中美教育交流概述、中美教育交流的中断、中美敌对时期各自为恢复教育交流所做的准备以及这一时期的有限交流。本章从新中国成立前后的中美关系分析中美教育交流中断的背景,从中国政府处理接受美国津贴的文化教育机构和争取留美学生回国工作来分析中美教育交流中断时的教育交流问题。本章认为,毛泽东向外国学习的思想以及中苏关系变化后中国教育部门的调整为中美教育交流的恢复做了思想上和实践上的准备;美国《国防教育法》的颁布和美国中国学的发展以及随后的富布赖特听证会和与大陆中国学术交流委员会、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关心亚洲学者委员会的成立为恢复美中教育交流做了准备。中美在对抗时期的有限交流主要有中美大使级会谈中的教育交流问题、青年代表团交流、艺术交流、学术交流和美国友人访华。第二章“中美教育交流的恢复(1969-1972)”。这是中美关系走向缓和的时期。这章主要分两部分展开,一是美国代表团或个人访华,二是中国代表团访美。中国政府通过邀请斯诺访华制定处理美国人来华问题的政策,通过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打开中美交往大门,通过邀请美国学者高尔斯顿和西格纳访华叩开中美学术交流的大门,通过邀请杨振宁访华带动美籍华人学者访华,通过邀请基辛格、尼克松和美国议员访华,打开直接的政治沟通渠道,并协商中美教育交流问题。这一时期,美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学术交流委员会进行了改组,还派了特别信使访华;关心亚洲问题学者委员会两次组团访华。这一时期的中国乒乓球队、医学代表团、科学家代表团和沈阳杂技团访问了美国。第三章“中美教育交流的发展和摇摆(1973-1976)”。这是中美关系取得一定发展后又出现摇摆的时期。这章主要分析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学术交流委员会、美国工商界以及美籍华人的交流活动,中国从事教育交流的主要机构及其活动,“四个现代化”与邓小平的教育交流思想。政治、经济与教育的三向互动在这一时期特别明显。这种互动主要是正面的,而1975年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的失败案例和西藏歌舞团事件则揭示了其负面影响。第四章“中美教育交流的新突破(1977-1978)”。这是中美关系取得积极进展的时期,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奏。这章内容包括邓小平与科教战线的拨乱反正、邓小平与中美教育交流、美中往来的新突破、美方教育交流机构的活动、中国赴美访问情况、新的教育交流形式。中国科教战线、侨务工作和旅游工作的拨乱反正使中美教育交流取得了新的突破;这一时期,中美基本确定了教育交流的大框架;这一时期的教育交流,从形式到内容都有了新的变化,为中美建交后教育交流的大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第五章“政治、经济与教育的三向互动”。这是对前四章的总结与延伸。这章内容包括中美建交前教育交流发展的历史轨迹及其动力分析、中美建交前教育交流的特点分析、中美建交前教育交流的作用、中美教育交流历史与现实的启示。中美建交前的教育交流历经曲折:前20年,政治上的力量起主要作用,经济上的作用力影响不大,教育事业本身的力量起着一定的作用;后10年,政治、经济和教育本身的力量形成明显的互动,共同影响着中美教育交流的发展。中美建交前的教育交流具有主体多元化,层次由浅入深,形式逐渐多样化,双向交流不平衡、不对称、不对等的特点。中美建交前的教育交流促进了中美关系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的改革开放,促进了中美建交后教育交流的大发展。从中美教育交流历史与现实来看,保持政治、经济与教育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是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交流的功能和作用的最重要的原则。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3-6
英文摘要  6-14
绪论  14-27
第一章 中美教育交流的中断(1949-1968)  27-75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中美教育交流  27-29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美教育交流的中断  29-43
  第三节 中美对抗时期各自为恢复教育交流所做的准备  43-53
  第四节 中美在对抗时期的有限教育交流  53-75
第二章 中美教育交流的恢复(1969-1972)  75-131
  第一节 美国代表团或个人访华  75-110
  第二节 中国代表团访美  110-131
第三章 中美教育交流的发展和摇摆(1973-1976)  131-199
  第一节 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的交流活动  131-144
  第二节 美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学术交流委员会的交流活动  144-156
  第三节 美国工商界的交流活动  156-162
  第四节 美籍华人的交流活动  162-175
  第五节 中国从事交流的主要机构及其活动  175-193
  第六节 "四个现代化"与邓小平的教育交流思想  193-199
第四章 中美教育交流的新突破(1977-1978)  199-250
  第一节 邓小平与科教战线的拨乱反正  199-205
  第二节 邓小平与中美教育交流  205-210
  第三节 美中往来的新突破  210-223
  第四节 美方教育交流机构的活动  223-234
  第五节 中国赴美访问情况  234-236
  第六节 新的教育交流形式  236-250
第五章 政治、经济与教育的三向互动  250-285
  第一节 中美建交前教育交流的动力  250-256
  第二节 中美建交前教育交流的特点  256-262
  第三节 中美建交前教育交流的作用  262-266
  第四节 中美教育交流历史与现实的启示  266-285
参考文献  285-295
附录  295-296
后记  296-297

相似论文

  1. 塞缪尔·亨廷顿的政治稳定理论研究,D09
  2. 江苏食盐物流现代化方案的研究,F259.2
  3. 从革命外交到务实外交,D829
  4. 农业信息化发展障碍与对策研究,F320.1
  5. 现代化进程中文化传统的延续和村庄的和谐,C95
  6. 两次台海危机与中美之间的信息博弈,K153
  7. 中医药老字号的现代化之路,F426.72
  8. 新生代农民工生育意愿探析,C924.21
  9. 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学府与政府,K25
  10. 巩固主权的努力与斗争,K265
  11. 美国主流媒体的对华印象与中国面对美国的国家形象塑造,D81
  12. 论中国刑法现代化的伦理制约,D914
  13. 中国共产党“五四”纪念评述之嬗变研究,K261.1
  14. 庙会作为公共文化的传承与展演,G122
  15. 欧漫郎音乐文论研究,J605
  16. 赫哲—那乃跨界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变迁研究,J607
  17. 水西彝族婚姻家庭习惯法研究,D923.9
  18. 袁世凯与清末立宪(1901-1911),D921
  19.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农业发展及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研究,D422.6
  20. 中美两国媒体对胡锦涛访美报道分析(以2006年和2011年为例),G219.712;D822.3
  21. 利益、制度、观念,D822.3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教育 > 教育学 > 教育与其他科学的关系、教育学分支 > 教育经济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