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从《马桥词典》到《山南水北》——90年代以来韩少功的文学世界

作 者: 龚政文
导 师: 凌宇
学 校: 湖南师范大学
专 业: 中国现当代文学
关键词: 韩少功 《马桥词典》 《山南水北》 90后
分类号: I207.42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506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韩少功是新时期以来的一位重要作家,他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陆续发表出版了《马桥词典》、《暗示》、《山南水北》三部长篇作品及一系列思想随笔,无论是文学上还是思想上,都表现出相当的丰富性、深刻性和独创性,成为当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标本和独特风景。研究90年代以来韩少功的文学创作,不仅仅是单个作家研究,而且具有文学史和思想史的意义。但在90年代以来的众声喧哗中,韩少功又是一个被忽视和被低估的作家,虽然有一些研究他的文章,也出版了两本评传(一是何言宏、杨霞合著的《坚持与抵抗——韩少功》,一是孔见著的《韩少功评传》),但总的来说,当代文学研究界缺乏对韩少功文学创作的系统性、整体性研究。本论文包括以下章节。绪论:对韩少功90年代以来文学创作全貌及流变的整体考察。韩少功此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呈现三个重要特点:1、从启蒙话语到人性话语的转变。虽然1996年出版的《马桥词典》上继80年代的《爸爸爸》、《女女女》,仍然重点展开对民族文化负面性和国民劣根性的深度批判,但通过一系列农民形象的塑造,已经表现出对底层人物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和对他们美好人性的倾情赞美。到了散文集《山南水北》以及进入新千年后的许多中短篇小说里,启蒙话语已经基本上被人性话语所取代了,鲁迅已经让位于沈从文。2、从闯荡都市到重返乡土的转化。从红卫兵到知青,从下乡到回城,从湖南到海南,从海口到泪罗,韩少功的人生经历了一个由都市到乡村,由乡村到都市,再由都市又到乡村的双重轮回。最初他的人生是外向性、扩张性的,都市是他欲去还留、欲说还休的主动性选择。从90年代初的一系列思想随笔到2002年出版的《暗示》,韩少功对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与文化进行了深入的反思与尖锐的批判,已经暗示他即将抛弃单纯的都市化生存。从2000年季节性迁居汨罗到2006年《山南水北》的出版,韩少功从精神上选择了重返乡土,选择了如沈从文描述的“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尽管这不意味着他彻底逃离都市。3、从线性叙事到片断表达的转换。80年代韩少功的创作,虽然都是中短篇,但基本上采取的是线性叙事的方式,走着传统小说的路子,而90年代以后的《马桥词典》、《暗示》、《山南水北》,虽都是长篇作品,却都采用了片断化的叙事策略,不再是逻辑严密、环环相扣的情节化、线性化的叙事方式。这不仅是文体的探索,更是世界观和思维方式的转变。第一章:故事场域。从自然地理、历史文化、情感伦理三个方面分析《马桥词典》、《暗示》、《山南水北》三部作品的故事发生地及其隐含意义。从故事场域的角度来说,《马桥词典》里的马桥弓,《暗示》里的太平墟,《山南水北》里的八溪峒,三个地域有着既十分接近又不完全相同的奇特关系,可以统称马桥世界。从自然地理来说,它是封闭而自足的南蛮之地;从历史文化来说,它是被迫害而无名的悲情之河;从情感意义上来说,它是韩少功爱哀交织的精神原乡。马桥世界浓缩着韩少功对整个中国历史底层社会的解读,也凝聚了韩少功的全部情感。第二章——第四章:人物谱系。具体分析韩少功笔下的农民形象、知青形象、“智识者”形象。尽管三部长篇作品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以塑造人物、营造情节为主的长篇小说,但韩少功仍然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意味深长的人物形象。主要有三类。一类是农民。农民是韩少功一直关注的,对农民艰辛命运的深刻揭示,纯朴人性的倾情描画,愚顽习性的直率批判,贯穿在韩少功的所有作品中,而以90年代后的《马桥词典》和《山南水北》为甚。它们充分体现了韩少功对农民的深切了解、炽热情感和严肃担当。他笔下的一组组农民群像,上承鲁迅和30年代的乡土文学,中继新时期以来的农村题材文学,必将在当代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一类是知青。以出版于2002年的长篇系列随笔《暗示》和发表于2001年的中篇小说《兄弟》为代表。在这些小说中,韩少功以惊人的客观冷静和深沉的悲悯情怀,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知青形象,而且不但写了他们的本事——知青生活,也写了他们的后史——改革开放后乃至进入新世纪后的命运和思想变迁。既写了他们热血激荡的岁月,又不回避他们分化失落的人生。韩少功的知青叙事,为他笔下的文学人物走廊、也为中国当代文学中的知青形象长廊,增添了新鲜面孔。三是“智识者”。在90年代以来的随笔、小说、散文里,韩少功塑造了一个“智识者”群像,他们大多数是如鱼得水的知识精英,通过非常规甚至卑鄙的手段成名,基本上是一些附庸风雅、装腔作势的知识留声机,在洋人面前极度自卑,在国人面前又无比傲慢。这类人的产生,源自部分中国知识分子固有的虚荣、自私、势利、精明,更是转型期中国知识界大面积崩溃、堕落、无耻的表征。韩少功对“智识者”的病象揭示和灵魂拷问,有其精神源流,这就是鲁迅的“智识者”批判和昆德拉的媚俗理论。第五章:文体探索。90年代以来,韩少功在其创作中对文体进行了自觉的、不懈的探索。这种文体探索,其主要特点是跨界、杂糅与片断化文体。他这一时期的写作,是一种跨界写作,或者说跨文体写作。这种跨界,经由两种路径:一是由小说而散文的转身,一段时期内,韩创作了大量份量厚重的思想随笔和山水笔记;二是跨越于小说、散文两种文体之间,打通两种文体的壁垒,形成了一种韩少功式的散文化小说,或小说化散文。与文体的跨界相对应的,是要素的杂糅,即杂糅哲思、叙事、抒情等多种文体要素,大量采用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或夹议夹叙)的方式,形成一种故事精彩又议论风生、人物鲜明又思想深刻的韩式文体。此外,他还采用散点结构、片断表达、系列叙事、自由组合、第一人称视角的方式,打通短篇与长篇的界限,以主题一致、人物关联、独立成篇又相沿成列的方式,创作出分散而又完整、看似无关实则有内在逻辑结构的长篇系列作品。感性与理性,片断与整体,是有机统一的。从整体上评估,韩少功这一时期的文体探索,取得了重要成果,积累了宝贵经验,也留下了可以商榷的案例。第六章:艺术思维。分析韩少功创作中感性思维、理性思维、巫性思维综合运用、相得益彰的艺术特点。韩少功的写作,追求的是理性观照下的感性呈现,即以理性为底,感性为重,理性与感性平衡互补,在感觉中展开叙述,让思想渗透情感。哲思与形象、理智与情感高度统一。阅读他的《山南水北》等作品,既是一场感觉的盛宴,又是一次思想的旅行,既有杂花生树之景象,又有洗心涤肺之快感。此外,韩少功虽然是一个清醒的理性主义者,但一直以来,他也对某种超自然的、异常的、神秘的、荒诞的东西具有特殊的偏好,也可以说是一个万物有灵论者、一个自然崇拜者,甚至是一个神秘主义者。无论是《爸爸爸》、《女女女》、《蓝盖子》,还是《马桥词典》、《暗示》、《山南水北》,都是如此。可以说,韩少功以马桥为基地、以民间传说和个人体验为依凭,建构了一个一以贯之的巫性世界。韩少功的巫性思维,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广泛存在于马桥世界的万物有灵论和灵异主义思维,韩少功的巫性想象不是对魔幻现实主义的简单摹仿,不是毫无根基的天马行空般的自由想象。从他的巫风浓郁的作品中,可以读出马桥人的历史、文化、土地、人性。二是湖南文学的巫诗传统,从屈原到沈从文再到孙健忠、蔡测海、残雪、叶梦等当代湖南作家,一直有着一种既诡异又瑰丽的巫性传统。三是韩少功个人化的文化趣味和文学追求,对民间文化、底层社会、山野传说的浓厚兴趣决定了他创作中的巫性色彩。第七章:人生取向。重点解读韩少功季节性迁居泪罗的文化意义。2000年韩少功的移居泪罗,尽管只是阶段性、季节性的,但仍具有重大的象征性意义。它标志着一个都市人对乡村的回归,一个异乡人对家乡的回归,一个知识分子对民间的回归。韩少功的皈依泪罗,绝不是对陶渊明的简单模仿,而是表现出清醒务实的理性选择。他追求的是自然与文明的平衡,同时又超越了简单的田园主义和进步主义。他反思都市,但并不拒绝文明;回归自然,但绝非成为隐者;置身民间,但并不认同愚昧;批判智识,但并非走向民粹。韩少功的人生选择,为在转型期、全球化时代既有良知有担当、同时又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中国知识分子的进退出处,树立了一个标杆,一种范式。

全文目录


相似论文

  1. 当代流行文化对“90后”价值观的影响研究,C913.5
  2. 90后大学生爱情观调查与研究,G641
  3. 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在高职学生自评症状与总体幸福感中的调节/中介效应研究,B844.2
  4. “90后”大学生就业观教育探析,G647.38
  5. 90后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研究,G641
  6. 对90后中学生学习动机的一项实证研究,G632
  7. 在象征的废墟上,I207.25
  8. “90后”群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64
  9. “90后”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及对策研究,C912.1
  10. 中国劳动密集型企业90后员工激励研究,F272.92
  11. Vero细胞膜上与日本脑炎病毒结合分子的初步筛选,R373
  12. 面部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危险因素及发病与情绪变化的相互关系研究,R758.2
  13. 安徽省某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B844.2
  14. 韩少功的“底层写作”论,I207.42
  15.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的元分析,G635.1
  16. 不同类型偏头痛患者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R747.2
  17. 台湾基层医师心理健康状况,R395
  18. 孕产妇心理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R395.1
  19. 《马桥词典》与《哈扎尔辞典》比较研究,I106.4
  20. “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及其教育对策研究,G641
  21. 心理状态与针刺结合麦粒灸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疗效的相关性研究,R256.35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 > 小说 > 新体小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