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于鬯《春秋》四傳《校書》訓詁研究

作 者: 熊焰
导 师: 王彦坤
学 校: 暨南大学
专 业: 汉语言文字学
关键词: 于鬯 香草校書 《春秋》四傳 訓詁
分类号: H13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110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封于鬯《春秋》四傳《校書》的訓詁進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從解释字詞、分析句讀、探討語法、說明修辭、發凡起例、考訂典制、補明史實、校勘文本共八個方面考察了于氏的訓詁内容;分析了于氏“利用對文,推求詞羲”、“根據異文,比照詁羲”、“聯繋字音,因聲求羲”、“扣紧原文,語境求羲”、“遍檢典籍,集例見羲”等訓詁方法。于氏在具體的訓詁實践中,展现出其獨具的訓詁特色:常能發人之所未發,重视時賢學說,當仁不讓於师。與前代或同時的訓詁學家相比,于氏訓詁更多地關注考補史實與解释詞的所指羲。于氏熟悉名物典章制度,重视其於訓詁中之作用。但由於各種主客觀的原因,于氏訓詁結論往往呈现出“同條之中,是非俱存,瑕瑜並見”之特色,有些時候,亦表现出了“好立新說”而“求之過深,反爲穿鑿”的毛病。文中還通過實例分析,展现了于氏訓詁成果封古籍整理及辭書编纂工作的重要作用以及後世封于氏成果的利用情況。論文馀論则封中華書局本《香草校書》相關内容之句讀错誤逐條指出,以爲将來于鬯著作造一步整理之参考。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6
目缘  6-8
绪論  8-13
  一、于鬯與《香草校書》介绍  8-9
  二、《春秋》四傳與于氏校  9-12
  三、本課题研究现状及選题意羲  12-13
第一章 于鬯《春秋》四傳《校書》訓詁内容考察  13-67
  第一節 于鬯《春秋》四傳《校書》訓詁之主要内容  13-50
  第二節 于鬯《春秋》四傳《校書》訓詁所用之術語  50-67
第二章 于鬯《春秋》四傳《校書》訓詁方法分析  67-98
  第一節 利用對文,推求詞羲  67-70
  第二節 根據異文,比照詁羲  70-76
  第三節 聊繋字音,因聲求羲  76-82
  第四節 扣紧原文,語境求羲  82-90
  第五節 遍檢典籍,集例見羲  90-93
  第六節 多種方法综合運用  93-98
第三章 于鬯《春秋》四傳《校書》訓詁特色概述  98-138
  第一節 讀書精審,察幽入微,常能發人之所未發  98-103
  第二節 重视前賢時說,是是非非,當仁不讓於師  103-109
  第三節 较多關注考明史實與解释詞的所指羲  109-117
  第四節 熟悉名物典章制度,重视其於訓詁中之作用  117-121
  第五節 同條之中,往往正誤同存,瑕瑜并見  121-129
  第六節 好立新說,時或求之過深,反爲穿鑿  129-138
第四章 于鬯《春秋》四傳《校書》訓詁成果利用浅說  138-167
  第一節 于鬯《春秋》四傳《校書》訓詁成果在词書编纂中的利用  138-146
  第二節 于鬯《春秋》四傳《校書》訓詁成果在古籍整理中的利用  146-167
餘論 中華書局本《香草校書》相關部分之句讀及字詞指誤  167-203
  一、中華書局本《香草校書》中《春秋》四傳《校書》句讀指誤  167-198
  二、中華書局本《香草校書》中《春秋》四傳《校書》字詞指誤  198-203
结语  203-205
注释  205-208
主要参考文献  208-213
附録:于鬯著述一览表  213-215
在學期間發表論文清單  215-216
後記  216

相似论文

  1. 《膏蘭室札記》訓詁研究,H13
  2. 《后汉书》异文研究,H131
  3. 在荆草棘林中行走,I207.42
  4. 《潜夫论》词语考释,H131
  5. 《尔雅》文献研究,I206.2
  6. 《潜夫论》校注札记,G256
  7. 《能改斋漫录》训诂研究,H13
  8. 《毛传》、《郑笺》对《诗经》训诂之比较,H13
  9. 《诗集传》训诂术语研究,I207.22
  10. 《演繁露》训诂考,H131
  11. 杨树达《论语疏证》研究(一),H13
  12. 《经义述闻·毛诗》训诂条例研究,H131
  13. 清代小学辑佚研究,G256.3
  14. 俞樾《诸子平议》研究,G256
  15. 赵岐《孟子章句》训诂研究,H13
  16. 数字技术在古籍整理中的运用初编,G255.1
  17. 何休《春秋公羊傅解诂》词彙训诂研究,H13
  18. 《周髀算经》及赵注文献、数学词汇及训诂术语研究,H13
  19. 《楚辞章句》和《楚辞补注》训诂比较,H13
  20. 《诗毛氏传疏》释例,H13

中图分类: > 语言、文字 > 汉语 > 语义、词汇、词义(训诂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