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输配水系统水力与水质安全研究

作 者: 赵明
导 师: 张杰;袁一星
学 校: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专 业: 市政工程
关键词: 长距离输水 水力安全 水力模拟 水质安全 生长环 管网区块化
分类号: TU991.33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333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安全供水是供水事业的首要课题,输配水系统的安全应包括两个方面,即水力安全和水质安全。本论文“输配水系统水力与水质安全”,旨在建立安全供水的整体观念,把输水——配水——用户用水的安全作为一个整体综合考虑。输水系统的水力安全研究是以“哈尔滨磨盘上长距离输水项目”为依托,研究内容是项目的组成部分。配水系统水质安全研究是以国家“863”课题为依托,研究内容是“863”课题的组成部分。论文深入研究了长距离输水管线集气、排气的原理,对形成的气泡进行了分析,求出了管线临界俯角。根据这个理念复核排气阀设置是否合适;对于磨盘山长距离输水管线221个排气阀进行复核计算,证明其布置合理,能保证排气通畅,不产生因气囊引起的水锤。长距离输水管线,地形复杂起伏较大,管线沿地形铺设,形成多个长度不等、高差不等的U形管,论文首次提出当竣工后首次通水,或维修灌水时,将产生U形管振荡,如果通水时流量过大,必将会引起振荡,导致爆管。因此,根据U形管振荡原理,提出水力平稳过渡的新理念,控制初次进水流量,使其逐步增加,从0.4m3/s逐步增加到设计流量5.5m3/s;保证了通水安全,使通水一次成功。通过实测和数值分析,得出PCCP管n值为0.0116,比沿用的钢筋混凝土管的n值(0.013~0.014)降低10.8%,对PCCP管的设计和运行具有指导意义。论文建立了长距离输水系统的瞬变流模型,用运动方程和连续方程对输水管线水锤进行模拟,用特征线法和反问题理论进行求解,获得满意结果,并将其应用于磨盘山输水管线水锤计算中,求出不同工况下的水锤包络线,模拟出输水运行过程中,最不利工况下不产生水锤的安全关闸时间应大于32分20秒。将该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输水运行中,避免了输水系统经常发生的水锤事故,保障了该系统的安全运行。利用实测和数值计算得出RKV DN600的活塞式调流调压阀阻力系数与开度之间的关系式,它为输水管线运行中的水力安全模拟奠定了基础。论文深入分析了配水管网“生长环”生成的机理,阐明“生长环”是电化学腐蚀、水中微生物、管网后沉淀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引起了管网水质恶化。通过实验论证了管径越小,水与管壁“生长环”接触率越大,消耗的余氯越多,铺设年代越长,管内的水质越差,停留时间(水龄)越长,水质污染越严重。而对我国的大、中、小城市管网状况统计可知,管网中水多在小管径低流速状况下流动,“生长环”对其影响程度增加。同时用分散分析法分析了在各种影响因素同时存在下,各因素及各因素的交互作用对配水系统内三卤甲烷形成的影响程度,得出加氯量的变化对三卤甲烷形成的影响最大,为55%。降低加氯量,对减少三卤甲烷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对配水管网余氯在管道中传输与节点混合数学方程进行探讨,同时推求出不同连接方式的水龄模型。探讨了模型的求解方法,确定用基于时间驱动的拉格朗日算法求解余氯衰减模型。论文从水质、水量和水压全方位考虑,提出了管网规划、设计及改造的新方法—配水系统区块化;并将其应用到某市配水系统的水质模拟,结果表明,区块化后配水系统的综合平均水龄减小约20.1%,余氯消耗减小约12.6%。同时水压分布更加趋于均匀,平均水压减小约12.1%,与此相对应配水系统的漏水量也减小13.8%。这些结果充分验证了配水系统区块化的有效性。

全文目录


摘要  3-5
Abstract  5-16
第1章 绪论  16-32
  1.1 课题背景  16-18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特点  18-19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19-29
    1.3.1 长距离输水系统水力安全现状与进展  19-25
    1.3.2 配水系统水质安全研究现状与进展  25-29
  1.4 课题来源  29-30
  1.5 研究思路与主要研究内容  30-32
第2章 基础理论与研究方法  32-55
  2.1 长距离输水的理论基础  32-43
    2.1.1 瞬变流的基本方程  32-38
    2.1.2 特征线法  38-42
    2.1.3 时间步长  42-43
  2.2 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的设定  43-50
    2.2.1 水库边界条件  43-44
    2.2.2 节点流量变化边界条件  44-46
    2.2.3 阀门流量调节边界条件  46-47
    2.2.4 稳压井压力变化边界条件  47-49
    2.2.5 初始条件  49-50
  2.3 研究方法  50-55
    2.3.1 扫描电镜的检测  50
    2.3.2 BDOC测定原理  50-51
    2.3.3 余氯的测定  51-52
    2.3.4 三卤甲烷的测定  52
    2.3.5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  52
    2.3.6 细菌总数的测定  52-53
    2.3.7 环状管网反应器  53-55
第3章 磨盘山输水系统水力特性研究  55-80
  3.1 磨盘山长输管线的工况特征  55
  3.2 集气与排气研究  55-63
    3.2.1 气囊存在的危害  56-57
    3.2.2 气囊形成的原理  57-58
    3.2.3 气囊受力分析及临界俯角  58-59
    3.2.4 空气阀作用  59-60
    3.2.5 空气阀的设置  60
    3.2.6 空气阀的孔径复核  60-63
  3.3 U形管振荡分析  63-71
    3.3.1 无摩阻状态  63-65
    3.3.2 层流状态  65-68
    3.3.3 紊流状态  68-71
  3.4 粗糙系数n值实验分析  71-78
    3.4.1 管道粗糙系数  71-73
    3.4.2 测压点属性  73-76
    3.4.3 实测数据  76-78
  3.5 n值计算分析  78-79
  3.6 本章小结  79-80
第4章 磨盘山输水系统水力安全模拟  80-95
  4.1 安全通水的研究  80-81
    4.1.1 灌水阶段  80
    4.1.2 充水阶段  80
    4.1.3 通水阶段  80
    4.1.4 磨盘山输水系统通水方案研究  80-81
  4.2 恒定流水力分析  81-88
    4.2.1 输水管线水力模型  81-82
    4.2.2 调流调压阀水力模型  82-85
    4.2.3 稳压井水位模型  85-86
    4.2.4 磨盘山输水系统恒定流分析  86-88
  4.3 瞬变流理论应用  88-93
    4.3.1 瞬变流反问题  88-89
    4.3.2 关阀时间反问题分析  89-92
    4.3.3 磨盘山输水工程关阀时间分析  92-93
  4.4 本章小结  93-95
第5章 配水系统水质特征研究  95-125
  5.1 “生长环”对水质的影响  95-98
  5.2 配水管网“生长环”的成因  98-115
    5.2.1 水对管道内壁电化学腐蚀形成的锈垢  99-104
    5.2.2 水中微生物对管道内壁的腐蚀  104-107
    5.2.3 管内后沉淀  107-109
    5.2.4 “生长环”上的生物膜  109-115
  5.3 管道参数对管内水质的影响  115-121
    5.3.1 管径对管内水质的影响  115-117
    5.3.2 铺设年代对管内水质的影响  117
    5.3.3 停留时间(水龄)对管内水质的影响  117
    5.3.4 配水管网管道状况对水质影响的分析  117-121
  5.4 三卤甲烷与余氯关系的研究  121-124
    5.4.1 三卤甲烷主要影响因素的分散分析  121-123
    5.4.2 三卤甲烷生成量与余氯浓度的关系  123-124
  5.5 本章小结  124-125
第6章 配水系统水质模型研究  125-145
  6.1 水质模拟的基本方程  125-127
    6.1.1 水力方程  126
    6.1.2 水质方程  126-127
  6.2 水质模型的建立  127-131
    6.2.1 管道传输方程  127
    6.2.2 节点混合方程  127-128
    6.2.3 水池混合方程  128
    6.2.4 水龄方程  128-131
  6.3 水质模型在计算余氯衰减中的应用  131-139
    6.3.1 余氯衰减机理  131-132
    6.3.2 管壁“生长环”对余氯的消耗  132-136
    6.3.3 水中余氯的消耗  136-137
    6.3.4 余氯衰减的动力学方程  137-138
    6.3.5 余氯衰减系数的测定  138-139
  6.4 水质模型的计算方法  139-144
    6.4.1 算法及比较  140-141
    6.4.2 拉格朗日算法  141-144
  6.5 本章小结  144-145
第7章 配水系统区块化改善水质安全研究  145-168
  7.1 配水系统区块化  145-147
  7.2 配水系统区块化(DBS)供水的理论  147-158
    7.2.1 配水系统的阶层化理论  147-148
    7.2.2 水质改善研究  148-151
    7.2.3 水压改善研究  151-154
    7.2.4 配水系统区块化实用优化理论  154-158
  7.3 配水系统区块化(DBS)的实施方法  158-163
    7.3.1 管网现状调查与模型的建立  159-160
    7.3.2 管网区块化目的与阶层数的探讨  160
    7.3.3 区块化规模与边界的探讨  160-161
    7.3.4 进水点数目和位置的探讨  161-162
    7.3.5 配水系统区块化的实施  162-163
  7.4 配水系统区块化(DBS)的应用研究  163-166
    7.4.1 水龄改善  164
    7.4.2 余氯改善  164-165
    7.4.3 水压改善  165-166
    7.4.4 漏水改善  166
  7.5 本章小结  166-168
结论  168-170
参考文献  170-182
致谢  182-183
个人简历  183

相似论文

  1. 长距离有压重力输水管道过渡过程及管网优化研究,TV672.2
  2. 长距离输水系统水质预测及模拟技术研究与应用,X832
  3. 东北DQ市供水管网水质安全预警系统研究,TU991.33
  4. 长距离输水工程重力流水锤阀防护的数值模拟,TV135
  5. 长距离加压输水工程水锤防护研究,TV698.2
  6. 基于GIS的城市排水管网系统模拟研究,TU992
  7. 北大港水库水质安全研究,X52
  8. 给水管道气压脉冲法清洗试验与数值模拟,TU991.33
  9. 哈尔滨市供水水质安全评价,TV213.4
  10. 小城镇饮用水源水质安全评估技术研究,TU991.21
  11. 长距离输水管网优化设计与研究,TU991.33
  12. 既有建筑物输配水系统节水技术研究,TU821
  13. 库区水质安全保障分区及水污染总量控制研究,X524
  14. 调水工程中明渠输水系统的水力控制研究,TV68
  15. 长距离输水管道事故分析及其关键技术研究,TU991.32
  16. 彭阳县新农村生活饮用水化学特征分析与水质安全评价,R123.1
  17. 城市供水绿色水源评价与设计研究,TU991.15
  18. 城市水源地生态风险评价及水质安全管理,X820.4
  19. 引黄济津市内输水管线工程的优化设计,TU991.3
  20. 水锤的研究与防护,TU991.39
  21. VOF方法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应用和探索,TV134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建筑科学 > 市政工程 > 给水工程(上水道工程) > 配水工程 > 配水管网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