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后回潮时代的美国女性主义第三次浪潮

作 者: 都岚岚
导 师: 王宁
学 校: 清华大学
专 业: 英语语言文学
关键词: 美国女性主义第三次浪潮 后女性主义 青年女性主义
分类号: K712.5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1197次
引 用: 6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女性主义历史学家用浪潮(wave)这一术语来描述美国女性主义思潮在历史中的特定发展阶段,突显女性主义知识转向新阶段的动态过程。虽然第三次浪潮进入人们的视野已有十六年的历史,但是学术界对究竟什么是第三次浪潮、它包括哪些流派、它是否做出了超越第二次浪潮的贡献等方面仍有很大的争议。造成这种争议的一个外在原因是美国主流媒体潜移默化的宣传。长期以来,作为男权意识形态喉舌的美国主流媒体一直以各种形式宣传反女性主义的言论,这在1980年到1992年里根和老布什总统当政时代尤为明显,女性主义学术界因此将这一保守阶段称为回潮时代。在1992年以后的后回潮时代(post-backlash era),美国的主流媒体仍然极力宣扬反对女性主义的男权思想,而且它所采取的形式更为隐蔽。许多美国民众因此普遍认为:第三次浪潮由性感、时髦的青年女性倡导,她们对第二次浪潮持敌视和否定的态度。本文认为,第三次浪潮并不仅仅是由年轻女性倡导的女性主义,它也并不与第二次浪潮存在对抗和冲突。第三次浪潮不愿与第二次浪潮相认同的一个根本原因是:受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等思潮的影响,美国女性主义理论内部经历着一场从追求同一、关注差异到包容差异的范式上的转变。这种转变使第三次浪潮拥护多元性,解构固化身份,拒绝中心和权威。本论文还试图论证在1992年以后的后回潮时期,美国的女性主义运动并没有像主流媒体所宣扬的那样走向终结而步入“后女性主义时代”。相反,它呈现出更为多元的理论思潮。由于认识到女性生活在压迫网络的不同节点上,这一时期的美国女性主义强调女性内部的差异,要求把“女性”的范畴具体化,并突破仅仅关注女性问题的状况而把歧视妇女的所有压迫形式包括到女性主义的纲领之中。因此女性主义致力于反对种族主义、阶级压迫、异性恋主义,帝国主义、新殖民主义、人类中心主义等各种形式的共时性压迫。青年女性主义、有色人种女性主义、后殖民女性主义、怪异理论、生态女性主义、赛博女性主义等思潮共同组成美国女性主义的第三次浪潮,呈现出多元共生和更具包容性的态势。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10
第1章 引言  10-25
  1.1 研究目的  10-11
  1.2 选题意义  11-13
  1.3 研究现状  13-20
  1.4 主要贡献  20-21
  1.5 论文概要  21-25
第2章 范式的转换:从第二次浪潮到第三次浪潮  25-52
  2.1 以启蒙现代性为基础的女性主义第一、第二次浪潮  25-35
    2.1.1 关注同一:第一次浪潮  28-29
    2.1.2 从同一到差异:第二次浪潮  29-35
  2.2 以后学思潮为基础的女性主义第三次浪潮  35-50
    2.2.1 包容差异、解构固化身份:第三次浪潮  35-38
    2.2.2 范式发生转换的时代背景  38-43
    2.2.3 范式发生转换的后学资源  43-50
  2.3 本章小结  50-52
第3章 重合与差异:主流媒体再现与第三次浪潮的自我再现  52-81
  3.1 两代女性主义者的敌视与主流媒体的再现  53-57
    3.1.1 跋扈的母亲与叛逆的女儿:女性主义者的刻板形象  54-56
    3.1.2 代际称呼的盲点  56-57
  3.2 女生权力、权力女性主义≠第三次浪潮  57-64
    3.2.1 主流媒体中的女生权力  58-61
    3.2.2 权力女性主义  61-63
    3.2.3 等同带来的后果  63-64
  3.3 “后女性主义”:女性主义的终结?  64-78
    3.3.1 主流媒体中的“后女性主义”  66-73
    3.3.2 学术界中的后女性主义  73-77
    3.3.3 后女性主义与女性主义第三次浪潮  77-78
  3.4 本章小结  78-81
第4章 挪用与生产:大众文化中的青年女性主义  81-93
  4.1 大众文化:第三次浪潮的抵抗与生产场所  81-87
    4.1.1 作为块茎结构的自创杂志和网络行动主义  82-85
    4.1.2 挪用与反向诠释:对主导文化的修补  85-87
  4.2 音乐圈的行动主义:叛逆女生  87-89
  4.3 网络中的行动主义:电子杂志  89-92
  4.4 本章小结  92-93
第5章 走向多元共生:重构第三次浪潮  93-141
  5.1 有色人种女性主义  93-103
    5.1.1 黑人女性主义对白人女性主义的批判  94-97
    5.1.2 从身份政治到差异政治:与后学思潮的对话  97-99
    5.1.3 交叉理论:性别、种族和阶级的连锁系统  99-103
  5.2 后殖民女性主义  103-115
    5.2.1 作为理论武器的后殖民主义思想  103-105
    5.2.2 美国国内的殖民主义  105-108
    5.2.3 后殖民女性主义对本质主义的批判  108-109
    5.2.4 斯皮瓦克的属下研究  109-111
    5.2.5 民族主义与第三世界妇女  111-115
  5.3 生态女性主义  115-124
    5.3.1 解构文化/自然二元论  116-118
    5.3.2 凯伦·沃伦的观点  118-119
    5.3.3 妇女:环境保护的先锋  119-121
    5.3.4 后殖民女性主义与生态女性主义的重合  121-124
  5.4 怪异理论  124-129
    5.4.1 作为抑郁结构的异性恋  124-126
    5.4.2 性别表演理论  126-128
    5.4.3 引用理论  128-129
  5.5 赛博女性主义  129-138
    5.5.1 赛博空间与赛博女性主义  130-133
    5.5.2 电子人隐喻  133-135
    5.5.3 塞迪·普朗特的主要观点  135-136
    5.5.4 局限性  136-138
  5.6 本章小结  138-141
第6章 结论  141-145
参考文献  145-152
致谢  152-153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53

相似论文

  1. 范达娜·席瓦的发展伦理观研究,B82-0
  2. 薇尔·普鲁姆德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评析,B82-05
  3. 探求自我认同,寻找自我实现,I562.074
  4. 荆棘中的重生,I561.074
  5. 斯坦贝克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研究,I712.074
  6. 女性主义视角下《恩惠》的主题解读,I712.074
  7. 《野草在歌唱》中玛丽的悲剧分析,I561.074
  8. 论《月亮和六便士》中毛姆的厌女情结,I561.074
  9. 论《爵士乐》的黑人女性主义,I712.074
  10. 从《苔丝》看哈代的历史书写,I561.074
  11. 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分析《黑暗的心》中库尔兹的死亡,I561.074
  12. 从魔幻现实主义到女性主义,I561.074
  13. 当她们用摄像机写作:新纪录运动以来女性主义纪录片研究,J952
  14. 青蛇论,I207.42
  15. 雷霆超《吃一碗茶》中女主人公美爱的自我意识,I712
  16. 《达·芬奇密码》的女性主义解读,I712
  17. 从《荆棘鸟》看考琳·麦卡洛的女性观,I611
  18. 解读《父亲的微笑之光》中的生态女性主义,I712
  19. 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还乡》中游苔莎的悲剧,I561
  20. 来自女性与自然的呼唤,I109.9
  21. 从女性主义视角比较《紫颜色》和《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女主人公的觉醒,I712

中图分类: > 历史、地理 > 美洲史 > 北美洲 > 美国 > 帝国主义时期(1898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